魏松锋
- 作品数:45 被引量:38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GF、CXCR-4、VEGF-D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通过检测HGF、CXCR-4、VEGF-D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差异,探讨三种因子与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有完整病例记录和追踪观察的乳头状癌病例7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HGF、CXCR-4、VEGF-D等基因产物在PTC的表达情况。结果:70例PTC病人中,三种因子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0%、71.74%和89.13%,三种因子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37.50%和37.50%,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70例PTC病人中,VEGF-D和CXCR-4表达均为阳性的有39例,二者在PTC中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502,P<0.05)。结论:HGF、CXCR-4可能影响PTC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而引起淋巴结转移;VEGF-D通过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新生和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PTC淋巴结转移;VEGF-D促进PTC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可能需趋化因子CXCR-4协同参与。
- 魏松锋高明于洋李小龙高松源钱碧云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HGFVEGF-DCXCR-4
- 甲状腺癌功能性外科的临床进展
- 目的:根据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分析在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中,功能性外科(功能性保留外科及功能性重建外科)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方法:分析近十年来功能性保留及功能性重建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并将临床经...
- 高明李亦工郑向前魏松锋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生活质量
- 文献传递
-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检测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以及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方法: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临床考虑甲状腺癌患者112例,术中取部分新鲜肿瘤组织,送基因诊断室检测BRAF^(V600E)突变情况,其中30例患者同时取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检测对照结果:112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110例为PTC,2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BRAF^(V600E)突变在110例PTC的突变率为62.7%,不存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年龄≤30岁PTC患者8例,突变率为25.0%;30~60岁患者86例,突变率为62.8%;≥60岁患者16例,突变率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BRAF^(V600E)突变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HT的PTC患者40例,突变率42.5%;未合并HT的PTC患者70例,突变率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患者61例,突变率72.1%;未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患者49例,突变率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PTC的BRA F^(V600E)突变率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BRA F^(V600E)突变率可能与患者年龄构成比有一定的相关性。合并HT的PTC BRAF^(V600E)突变率低,而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 BRAF^(V600E)突变率高。
- 夏婷婷胡传祥赵静于洋郑向前魏松锋高明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突变BRAF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
- 促淋巴结转移因子CXCR-4、VEGF-D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
- 目的通过检测CXCR-4、VEGF-D及其受体VEGFR -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的表达差异,探讨三种因子与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从天津医科大学...
- 魏松锋高明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CXCR-4VEGF-DVEGFR-3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体瘤相关致病基因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初步了解与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发病相关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亚单位B、C、D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11年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例CB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单双侧、良恶性等临床特征。同时提取患者肿瘤组织/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PCR法扩增SDHB、SDHC、SDHD基因各外显子后测定DNA序列,并将测序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配比分析。结果:24例CBT患者中良性21例,其中4例(19.1%)患者携带SDH基因突变,分别为SDHB 1例(4.8%),SDHD 3例(14.3%);SDHB基因为发生于第六外显子的错义突变S198R;SDHD基因突变中,2例为发生于第二外显子的无义突变R38X,1例为发生于第三外显子的错义突变H104P;3例恶性病例中,2例(66.7%)患者携带SDH基因突变,均为SDHB第一外显子的同义突变A6A。结论:国人CBT患者易携带SDHB、SDHD基因突变,其中SDHD基因突变主要与良性CBT发病相关;SDHB基因突变与恶性CBT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 魏松锋李亦工郑向前林琳于洋张艳高明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
- 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物学特征及治疗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共15个家系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随机抽取的同期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9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5例(41.7%)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5岁;12例(33.3%)双侧腺叶发病,20例(55.6%)多灶病变;27例(75.0%)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7例(47.2%)伴甲状腺良性结节。95例对照组中60例患者(63.2%)年龄≥45岁;12例(12.6%)双侧腺叶发病,21例(22.1%)多灶病变;51例(53.7%)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6例(27.4%)伴甲状腺良性结节。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22例,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4例;3例行单侧或双侧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7例行单侧或双侧后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6例行一侧后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对侧中央区颈清扫术,20例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结论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较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发病年龄小,多灶发病及双侧发病比例高,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征。术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并评估病情,建议选择较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 赵静于洋夏婷婷刘友忠魏松锋郑向前高明
- 关键词:乳头状淋巴转移颈淋巴结清扫术疾病遗传易感性
- 1954-2009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构成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54-2009年间住院患者甲状腺癌构成方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头颈科1954--2009年间不同时间段收治的4342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发病情况、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结果4342例甲状腺癌患者中,1954--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间甲状腺乳头状癌占同期收治甲状腺癌的比例分别为68.1%、78.3%、81.3%、82.1%和85.8%,呈上升趋势。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桥本氏甲状腺炎例数增多,肿瘤直径≤2cm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未分化癌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甲状腺髓样癌所占比例变化不明显。结论1954--2009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的构成比有显著变化,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所占比例升高,甲状腺滤泡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所占比例下降,其变化原因可能与检诊水平提高及高碘饮食等因素有关。
- 魏松锋高明钱碧云李亦工张艳程文元郑向前李小龙于洋崔勇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学构成比碘
- 12例涎腺导管癌临床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6年10月经我院确诊并行根治手术的涎腺导管癌12例,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影像学特点、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例涎腺导管...
- 魏松锋高明张艳程文元李亦工郑向前李小龙杨晓勇运新伟
- 关键词:涎腺导管癌手术预后
- 文献传递
- 颈丛神经一期或延迟一期喉返神经移植术经验总结
-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一期或延迟一期喉返神经移植修复术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于肿瘤已侵犯喉返神经、外院损伤或切除喉返神经的患者在行多功能保留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中,选用术中保留的颈丛神经进行喉返神经移植术。治疗前后以喉镜、...
- 高明魏松锋李亦工郑向前
- 关键词:喉返神经神经移植术颈丛声带麻痹
- 文献传递
- 家族性副神经节瘤中SDHD SDHB基因突变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SDHD、SDHB基因突变在我国副神经节瘤(PGL)患者中的发生状况,为PGL分子诊断和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4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的8例散发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例家族性副神经节瘤患者及其4位亲属的外周血标本。留取18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扩增SDHD、SDHB基因各外显子,纯化后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布的标准序列比对。结果:家族性PGL病例检测到SDHD基因杂合性错义突变,8例散发性副神经节瘤病例未检测到SDHD基因外显子突变。2例散发性PGL病例携带SDHB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发病时间早于不伴该同义突变者,且病理上均为恶性。家族性病例未检测到SDHB基因突变。结论:家族性PGL病例携带SDHD基因突变,而散发性PGL病例中未发现SDHD基因突变,提示SDHD基因突变可能是国人家族性副神经节瘤发病的分子基础之一。散发性副神经节瘤病例检测到SDHB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A6A,有该突变的患者病理上均为恶性,提示A6A可能影响副神经节瘤的表型。
- 李亦工郑向前冯影魏松锋于洋李小龙高明
-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颈动脉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