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永利

作品数:36 被引量:363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低渗
  • 12篇储层
  • 10篇低渗透
  • 9篇盆地
  • 9篇鄂尔多斯盆地
  • 8篇油田
  • 6篇油藏
  • 6篇孔隙
  • 5篇砂岩
  • 4篇低渗透油藏
  • 4篇马岭油田
  • 3篇地层
  • 3篇地质
  • 3篇岩心
  • 3篇伊利石
  • 3篇油井
  • 3篇渗透率
  • 3篇特低渗
  • 3篇特低渗透
  • 3篇微观孔隙

机构

  • 36篇西安石油大学
  • 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长庆石油勘探...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作者

  • 36篇高永利
  • 6篇孙卫
  • 5篇高辉
  • 5篇陈明强
  • 3篇张志国
  • 2篇张蓬勃
  • 2篇田建锋
  • 2篇王雅楠
  • 2篇张荣军
  • 2篇蔡文斌
  • 2篇孔旭
  • 2篇蒲春生
  • 2篇董文斌
  • 2篇关新
  • 2篇牛慧赟
  • 1篇刘华丽
  • 1篇刘雪梅
  • 1篇王满学
  • 1篇杨圣方
  • 1篇刘立

传媒

  • 9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化技术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中国石油和化...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峰油田长8油藏致密油层与非油层注水差异性实验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西峰油田长8油层较厚而干层、水层等夹层较多,分层射孔难度大,射孔后实施笼统注水的实际,为明确注水过程中油层、水层、干层吸水的差异性,搞清油层吸水特征,选用30块岩心进行了并联水驱流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油、水层渗透率相近岩心低压并联驱替时,早期产出水是水层水,后期产出水既有水层水也有油层水;在油层渗透率大于干层条件下合注水驱时,最早的产出水来自于油层,在干层出水后,产出水仍主要是油层水;在k油=k水>k干条件下合注水驱,最早出现的产出水来自于水层,而不是油层或干层,随着驱替过程的进行,干层水和油层水相继产出;在k油>k水>k干条件下在低压驱至残余油之前,最早的产出水是油层和水层共同产出的,之后干层水才产出。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油层、水层及干层在互层合注条件下油层水淹规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制定合理开发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永利
关键词:长8储层
基于重量法的页岩气高压等温吸附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开展了页岩气的高压等温吸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压下页岩气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模型,在实验压力超过10~12 MPa后,页岩吸附表现出了明显的过剩吸附。高压下,样品桶体积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这与高压下样品桶的压缩性有关。页岩样品的体积则呈指数形式增加,并在较小的压力范围内趋于平衡,这与页岩对氦气的微量吸附有关。基于最大过剩吸附后页岩过剩吸附量与气相甲烷密度拟合得到的吸附相甲烷密度在不同最大测试压力下呈现动态变化,以最大过剩吸附量后连续2个压力点测得的过剩吸附量与气相甲烷密度拟合获得的吸附相甲烷密度,最接近页岩表面吸附平衡时吸附相甲烷密度。综合考虑样品桶体积、样品体积及最大过剩吸附前后吸附相甲烷体积的动态变化,能够对页岩气绝对吸附量进行准确校正,实现页岩高压等温吸附特征的精细描述,且页岩高压绝对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高永利李腾关新关新牛慧赟
关键词:页岩
烃源岩上、下砂岩储层孔隙演化差异:以合水地区长7和长8储层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合水地区长73发育一套15~35m厚的油页岩,是上覆长71、长72致密油及下伏长8特低渗岩性油藏的主力烃源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富含伊利石,而长8储层富含绿泥石,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长8储层渗透率远大于长7储层。为了分析造成长7、长8储层物性差异的原因,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计算方法研究孔隙演化过程,表明沉积时期的杂基充填导致长7孔渗损失严重,后续的压实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长7、长8储层的物性差异;在有机酸进入储层时,长7、长8储层的渗透率分别为1×10-3,8.9×10-3μm2,有机酸难以进入物性差的长7砂岩储层;长7砂岩中的长石溶蚀孔和长8具有本质区别,它是蒙脱石伊利石化的结果,而不像长8那样属于有机酸作用的产物,表明早期孔隙演化过程对后期有机酸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高永利牛慧赟关新孔旭
关键词:孔隙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_1储层不同流动单元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8年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_1储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强非均质性制约了油气储层品质的提高。通过开展核磁共振实验,结合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图像粒度、铸体薄片等微观实验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同时选取砂厚、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流动带指数5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将马岭油田长8_1段储层的流动单元划分为E、G、M、P等4类,进而分析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孔隙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喉道半径分布形态及主流喉道半径大小起了决定性作用。生产动态数据表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阶段E类和G类流动单元的产能最高,应根据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性特征,实施合理有效的开发方案。
黎盼孙卫闫健高永利折文旭杜堃
关键词: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马岭油田鄂尔多斯盆地
石油地质勘探钻杆装置
石油地质勘探钻杆装置,它涉及石油勘探设备技术领域;它包含底座、柱筒、活柱筒、顶盖、柱锁;所述的底座上连接有柱筒,柱筒通过柱锁与活柱筒连接,活柱筒的上端连接有顶盖;所述的柱锁内设置有摩擦板、滑块、楔块、水平楔;所述的活柱筒...
高永利文斌董文斌
文献传递
应用示踪技术评价低渗透油藏油水井间连通关系被引量:53
2006年
提出了应用示踪剂检测技术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低渗透微裂缝发育油藏油水井间的连通关系.通过大量现场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评价水驱前缘及其推进速度、流动主次通道、裂缝渗透率、储层渗流及储层生产动态特征等油田生产中关心的参数和特性.
张钊陈明强高永利
关键词:示踪技术油藏数值模拟低渗透油藏井间连通
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
2014年
"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提高"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及工作后综合解决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非常重要。针对"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如何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优化教学手段、加强随机提问和理论联系实际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改善该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高永利高辉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石油工程专业
变形介质低渗透油藏油井真实产能计算与分析被引量:29
2006年
基于变形介质带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藏稳定渗流理论,研究了低渗透油井增产措施后稳定生产的真实压力分布与产能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油井渗流场的真实压力分布具有分区域特征;在具有变形介质特征的低渗透油藏中,油井的产能随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系数增大而降低,随增产激活半径和激活系数的增大而增加,随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增加;同时油井产能指数随生产压差增大呈非单调增曲线,因此对于低渗透油井生产而言,存在合理生产压差与最小生产压差.同时,沿用同一思路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增产激活半径是显著提高超低渗透油藏产能的有效方法.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增产激活半径大于60m(渗透率越低,该值越大)时油井的产能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寻求深穿透的油井改造措施或采用水平井开采技术,将是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
陈明强蒲春生赵继勇高永利
关键词:变形介质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产能特征增产措施
一种基于重量法的等温吸附曲线校正方法
一种基于重量法的等温吸附曲线校正方法,开展岩心等温吸附测试前的空白测试,计算不同测试压力下样品桶体积,精细表征不同测试压力下的样品桶体积动态变化;将破碎至实验室测试标准的粒状样品分别进行预处理测试、浮力测试和甲烷等温吸附...
李腾高永利高辉王琛
文献传递
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伊利石成因分析
合水地区长7油层组中上部发育厚层浊积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粒度中值主要为3~4(Φ值),属于极细砂岩;储层渗透率为0.05~0.2×10~3μm,平均0.13×10μm,孔隙度7%~10%,平均8.82...
田建锋高永利张蓬勃王秀娟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