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远
- 作品数:53 被引量:32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新型杀虫剂吡嗪酮(Pymetrozine)对褐飞虱、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研究被引量:6
- 2000年
- 研究表明 ,吡嗪酮 (Pymetrozine)对萝卜蚜和褐飞虱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就 L C90 比较 ,对萝卜蚜的活性是速灭杀丁的 12 .3倍 ;对褐飞虱 2、3龄若虫的活性与扑虱灵相近。该药具有很强的触杀、根吸传导作用。试验还表明其对萝卜蚜和褐飞虱 2、3龄若虫的残效期分别为 15天和 2
- 顾正远肖英方张存政
- 关键词:生物活性杀虫剂
- 江苏省旱育秧及抛栽稻田病虫演变规律和防治策略研究被引量:1
- 1998年
- 对江苏省旱育秧和抛栽田病虫演变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表明,旱秧田主要地下害虫为蝼蛄、蚯蚓。恶苗病、苗稻瘟发病率分别是水秧田的0.91~2.15倍和5倍,青枯和立枯病明显上升,而1代螟虫产卵量、螟害率明显轻于水秧田。抛秧田发生病虫种类相同,但纹枯病、螟虫、卷叶螟发生明显重于常规栽插田,稻飞虱发生轻于常规手栽田。
- 肖英方顾正远张存政张存政王善璞陈明亮孙广仲
- 关键词:旱育秧抛栽稻稻田
- 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的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36
- 1996年
- 本文报道采用点滴法和浸苗法监测江苏地区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抗药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1993年到1995年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药性指数为4.9~10.2,属耐药到低抗性水平;对扑虱灵的抗药性指数为2.4~3.1,耐药性明显增加。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甲胺磷和扑虱灵的抗性分别增加5倍和6.5倍,显示这2种药剂大面积连续使用抗药性会继续增加,其中对扑虱灵的抗药性上升速度略快于对甲胺磷。
- 刘贤进顾正远
- 关键词:褐飞虱抗药性甲胺磷扑虱灵水稻害虫
- 江苏省肥床旱育秧田病虫演变规律及防治被引量:2
- 1998年
- 对江苏省肥床旱育秧田病虫演变特征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基本明确蝼蛄、蚯蚓是该省旱育秧田主要地下害虫;在旱秧田二化螟、三化螟产卵量、螟害率明显轻于水秧田,仅为水秧田的50%;在淮北地区青枯和立枯死苗,平均株发病率为0.75%,而水秧田基本无立枯病。苏南稻区恶苗病发病率是水秧田0.91~2.15倍,苗稻瘟是水秧田的5~6倍,并针对不同病虫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 肖英方顾正远陈明亮陈明亮陈海新
- 关键词:旱育秧水稻病虫害
- 新的生物杀虫剂螨虫素对棉花、蔬菜害虫的毒力评价及应用技术研究被引量:6
- 1995年
- 本文通过生物杀虫剂螨虫素对棉花、蔬菜害虫的毒力评价及田间应用研究表明,它对棉朱砂叶螨和菜青虫两种害虫杀伤力最强,其中LC_(90)分别为0.078ppm和0.013ppm。兼有胃毒、触杀作用,残效期较长,分别达13天和9天。田间小区试验认为防治菜青虫和茄朱砂叶螨以2ppm浓度为宜。防治适期为卵孵化初期或低龄幼(若)虫(螨)期,其防效能达90%以上。该药特点用药量低、效果好、无公害,值得推广。
- 肖英方顾正远
- 关键词:生物杀虫剂害虫毒力评价
- 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技术被引量:7
- 1997年
-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明确了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处理后48h的致死中浓度为0.11mg/L,40mg/L浓度处理麦株后22天的残留活性为89.9%;每hm^2用20%吡虫啉60~75g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穗蚜的发生为害,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用手动喷雾和弥雾具有同样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吡虫啉可增产11%~18%。
- 邱光肖英方顾正远晁先军董元海
- 关键词:吡虫啉禾谷缢管蚜生物活性小麦
- 迁入江苏褐稻虱生物型监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 生物型是指同一种害虫,形态相似,而致害性不同的种群。目前监测褐稻虱生物型主要采用苗期致害力和生存率反应等方法进行。常用国际鉴别品种有TN1(无抗性基因)、Mudgo(含抗性基因Bphl)、ASD7(含抗性基因bph2)。...
- 肖英方顾正远邱光
- 文献传递
- 蚜霉净对小麦穗期病虫的防治及保产效果
- 1998年
- 病虫兼治剂蚜霉净对小麦蚜虫的活性高,LC50为0.9mg/L。江苏、安徽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药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持效期可达20天以上;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效,且增产作用明显,经蚜霉净防治的小麦亩产平均比对照增5.18%~25.0%。
- 肖英方顾正远邱光史建荣史建荣王裕中沈素文倪寿坤王裕中张夕林柴荣
- 关键词:小麦穗蚜赤霉病防效
- 水稻品种南京14号对褐飞虱定位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4
- 1995年
- 应用稻苗生物测定法,比较了水稻抗虫品种南京14号、IR28,感虫品种南京11号、TN1和汕优63,非寄主植物种草对褐飞虱定向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多聚乙烯膜包被以阻断寄主挥发物时,褐飞虱栖息率在稗草上增加,在感虫品种南京11号、TN1和汕优63上减少,在抗虫品种南京14号和IR28上无变化,推断稗草上有挥发性驱避物质,三个感虫品种上有挥发性引诱物质,而两抗虫品种上缺少引诱褐飞虱栖息的挥发物;南京14号显著影响了褐飞虱的产卵行为和卵孵率,这是由于叶鞘内营养因子对成虫不适所致。
- 李国清王荫长韩召军顾正远高家骅
- 关键词:褐飞虱水稻产卵
- 单季晚粳新品系88122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 1993年
-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 肖英方顾正远
- 关键词:粳稻晚稻褐稻虱抗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