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
- 作品数:14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TK1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S-TK1含量在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差别;探讨S-TK1与乳腺癌的关系,探讨乳腺癌患者S-TK1的含量与肿瘤分期、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及HER-2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S-TK1含量与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点印迹法,分析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S-TK1的含量。结果 (1)乳腺癌患者治疗前(A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B组)及健康体检者(C组)S-TK1的含量分别为(17.98±10.20)pmol/L,(1.50±1.02)pmol/L,(0.88±0.45)pmol/L。A组S-TK1的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S-TK1的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A组Ⅲ期乳腺癌患者S-TK1的含量(21.54±11.85)pmol/L高于Ⅱ期患者(14.05±6.19)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S-TK1的含量与组织学分级、HER-2及肿块大小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596、0.324、0.397,对应的P值为P<0.001、=0.042、=0.011);而ER与S-TK1的含量呈负相关(其r=-0.391,P=0.013);PR与S-TK1的含量无相关性(P=0.395,r=-0.138)。(3)复发转移组治疗前S-TK1含量(23.17±13.15)pmol/L明显高于无病生存组(14.31±5.50)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S-TK1低值组和中值组无病生存高于S-TK1高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结论 S-TK1也许可以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S-TK1含量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治疗前高S-TK1含量可能更容易早期出现复发、转移。
- 陈飞宇唐利立
- 关键词:乳腺癌
- FISH及IHC法检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HER2状况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状态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HER2表达的一致性,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以135例行含紫杉醇类或CAF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肿瘤石蜡切片标本行IHC检测和HER2基因的FISH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对穿刺组织采用IHC与FISH行HER2检测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致性较好(P=0.727,Kappa=0.510),而新辅助化疗后组织采用IHC与FISH方法的HER2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一致性较差(P:0.000,Kappa=0.25);对化疗后肿瘤组织的HER2检测,含紫杉醇类方案组的IHC与FISH结果一致性较CAF方案组低。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能引起HER2基因的IHC与FISH结果的一致性降低,故对于行新辅助化疗特别是行含紫杉醇类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应行HER2基因的FISH检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 黄隽胡学丽海健陈飞宇夏婷贺亚宁唐利立
- S-TK1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检测的意义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索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S-TK1含量的变化对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到2007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就诊的经巴德针穿刺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0例,均行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前(A1)及化疗两个周期结束后(A2)各留取一份血清标本。所有血清标本均采用化学发光点印迹法检测其S-TK1的含量。结果:乳腺癌患者行两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A2组)S-TK1的含量为9.24±9.79pmol/L,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前(A1组)S-TK1的含量17.98±10.20p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临床客观反应(OR)组与无反应(NR)组新辅助化疗前后S-TK1含量减少的百分比分别为(65.71±20.25)%,(17.20±42.20)%,OR组明显高于N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客观反应(OR)组S-TK1含量减少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反应(NR)组,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7)。OR组与NR组新辅助化疗前S-TK1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78)。结论:S-TK1的含量可以作为观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其与长期生存率的关系在进一步随访研究中。
- 陈飞宇唐利立黄隽
-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 不可触及肿物乳腺癌的临床诊断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可触及肿物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对46例查体不可触及肿物的病例进行钼靶X线摄片及超声检查,有乳头溢液者均行乳管镜检查。结果:46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患者,其中钼靶示结节或钙化、结构紊乱等提示乳癌34例,考虑良性肿瘤5例,未见病变7例;超声诊断乳癌31例,考虑良性病变6例,未见占位性病变9例;6例乳头溢液乳管镜均示占位性病变经定位活检确诊。结论:钼靶、超声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重视早期癌的体征,联合检诊,互相弥补,可提高乳癌的早诊率。
- 邬玉辉陈飞宇欧阳慧英王守满
- 关键词:乳腺癌
- 湖南省单中心518例年轻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首位,且年轻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由于要面临特有的身体、社会心理、家庭等问题,更应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湖南省单中心518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数据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期为优化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2002年1月—2018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518例年龄≤35岁的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另选同期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435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差异。此外,将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与以往在不同乳腺癌人群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中,31~35岁年龄段占69.5%;正常BMI(18.5~<25 kg/m^2)占74.5%;未生育者18.2%;3.3%有乳腺癌家族史;63.7%曾行新辅助化疗;77.0%行改良根治术;57.0%为TNM II期;53.7%无淋巴结转移;80.5%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以luminal型为主,其中luminal A型占37.6%,luminal B型占29.2%。与老年乳腺癌患者比较,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BMI患者比增高(74.5%vs.60.9%);Ⅲ~Ⅳ期比例增高(25.5%vs.20.5%);无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降低(53.7%vs.66.2%);保乳手术率及含重建手术的比例均增高(9.3%vs.3.2%;7.5%vs.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与笔者以往两项湖南乳腺癌整体人群研究的分子分型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均P=0.000),但与国内广东以及美国年轻乳腺癌人群研究的分子分型分布相似(均P>0.05);前者的差异估计与检测方法及分型标准的变化有关。结论:相对于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疾病进展快,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保乳手术与乳房重建的需求较高。因此,积极进�
- 杨圆王守满陈飞宇
- 关键词:乳腺肿瘤青年人临床病理学特征
- FANCD2-DNA损伤修复途径基因单个SNP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
- 陈飞宇唐利立黄隽
- 关键词:乳腺癌单核苷酸多态性DNA损伤修复
- ER阳性乳腺癌PR亚型与C-erbB-2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乳腺癌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的表达,探讨PR-A、PR-B及其比值(PR-A/PR-B,A/B)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Her-2/neu)表达的关系及对无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科2001年3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ER、PR阳性乳腺癌65例,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R-A、PR-B表达状态,半定量法判定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及χ2检验进行结果处理,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结果PR-A、PR-B阳性表达物位于细胞核中,细胞质及细胞膜无表达;乳腺癌孕激素受体亚型PR-A阳性表达占90.77%(59/65)、PR-B占58.46%(38/65)(P<0.05)。59例PR-A阳性表达乳腺癌中,C-erbB-2阳性48例(81.36%),阴性11例(18.64%)(P<0.01);39例PR-A/PR-B(A/B)值>1的患者中,C-erbB-2阳性33例(84.62%),阴性6例(15.38%)(P<0.05)。在C-erbB-2阳性表达乳腺癌中,A/B值>1的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A/B值≤1的患者(P<0.05),而C-erbB-2阴性表达时两组的无病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雌、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表达高于PR-B表达,且A/B值增高(>1)。在C-berB-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中,A/B值>1时临床预后差,预示对三苯氧胺治疗不敏感。
- 申郑堂郭旭辉黄俊辉刘少华罗沙阳陈飞宇
- 关键词:乳腺癌ER免疫组织化学法
- 乳腺癌非哨兵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非哨兵淋巴结(non-sentinellymphnode,NSN)转移预测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该科近2年来230例乳腺癌患者行哨兵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LND)。有哨兵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N)转移的94例,分析其中非哨兵淋巴结(NSN)转移的患者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SN有转移的94例患者,67例(72.27%)有NSN转移;原发肿瘤的大小(P<0.01),SN转移的个数(P<0.05),组织学病理分级(P<0.05)是预测NSN转移的指标。将3个因素联合起来预测NSN转移可达到94.12%(16/17)(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生长位置、病理类型、ER、PR、C-erbB-2(Her-2/neu)、P53、nm23表达与否对NSN转移预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大小,SN转移的个数,组织学病理分级或3个因素联合分析对预测NSN的转移有重要意义。
- 申郑堂陈飞宇欧慧英邬玉辉海健罗沙阳
- 关键词:乳腺癌哨兵淋巴结
- 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乳房一期重建与保乳整形手术治疗乳腺癌比较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9
- 2022年
- 背景与目的: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早,保乳手术和乳腺切除术后乳房重建是避免乳腺癌患者失去乳房的合理选择。近年来保乳整形术式的推广使得小乳房患者保乳术后仍能维持较好外形。使用假体联合钛网补片(TiLoop Bra)的乳房重建技术相对简单,便于推广,也能在乳房全切后较好重塑乳房外形。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在手术效果与满足患者术后美观需求方面的优劣,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以上两种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接受保乳整形手术(保乳组)与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手术(乳房重建组)的患者各4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信息,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信息,使用Breast-Q量表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保乳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上均明显优于乳房重建组(均P<0.001)。乳房重建组乳头麻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保乳组(P<0.001);乳房重建组发生皮瓣坏死4例,保乳组无皮瓣坏死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两组间血肿、切口感染、脂肪坏死和组织挛缩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性健康及对乳房外形的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美学效果相似。皮瓣坏死为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中的严重并发症,背阔肌肌皮瓣覆盖创面可作为补救治疗手段。满足保乳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保乳整形的手术方式;存在保乳手术禁忌证的患者,但有乳房外形要求的,合理评估后实施保留乳头乳晕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也是一
- 肖志丁年华陈飞宇黄隽王守满
- 关键词:假体植入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BCL11A的表达及新辅助化疗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BCL11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以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BCL11A在43例TNBC癌组织标本(新辅助化疗前后),以及49例管腔型乳腺癌与50例HER-2阳性型乳腺癌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比较BCL11A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CL11A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新辅助化疗对TNBC组织BCL11A表达的影响。结果:TNBC组织中BCL11A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管腔型乳腺癌与HER-2阳性型乳腺癌组织(均P<0.05);BCL11A的阳性表达与TNBC原发肿块大小明显有关(P<0.05);新辅助化疗后TNBC组织BCL11A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量较新辅助化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BCL11A在TNB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可能是肿瘤增殖的促进因素,新辅助化疗能降低TNBC组织BCL11A的表达。
- 王守满李丹旎于子棋陈飞宇胡纯张克兢
- 关键词:乳腺肿瘤三阴性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