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佺

作品数:30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家蚕
  • 4篇血液型脓病
  • 4篇原种
  • 4篇脓病
  • 4篇菁松
  • 4篇家蚕品种
  • 4篇蚕品种
  • 3篇桑叶
  • 3篇饲育
  • 3篇种茧
  • 3篇母种
  • 3篇家蚕血液
  • 3篇家蚕血液型脓...
  • 2篇多角体
  • 2篇多角体病毒
  • 2篇养蚕
  • 2篇蚁蚕
  • 2篇原原母种
  • 2篇制种
  • 2篇制种量

机构

  • 30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30篇陈海佺
  • 14篇黄俊荣
  • 11篇朱红涛
  • 11篇欧秀华
  • 11篇范永慧
  • 9篇刘敏
  • 9篇白红英
  • 9篇李继娅
  • 8篇廖鹏飞
  • 6篇杨继芬
  • 6篇罗顺高
  • 6篇杨文
  • 5篇李红
  • 5篇吴克军
  • 5篇董占鹏
  • 5篇李琼艳
  • 4篇刘增虎
  • 4篇刘建波
  • 3篇黎永谋
  • 3篇王永生

传媒

  • 4篇中国蚕业
  • 4篇云南农业科技
  • 4篇蚕桑茶叶通讯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北方蚕业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广东蚕业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6篇2024
  • 4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蚕品种菁松、皓月复壮效果的比较试验被引量:1
2018年
为系统、全面了解菁松、皓月复壮系的生产性能,于2016年春秋两季对生产系与复壮系的杂交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系与复壮系发育经过相同,复壮系健康性、茧质、丝质优于生产系,其中茧质、丝质提高幅度较大,达显著水平,说明复壮后的菁松、皓月杂交种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品种高产优质的性状优势,可以逐步推广应用。
杨继芬范永慧朱红涛刘位芬陈海佺李玲利李继娅杨文
关键词:家蚕品种菁松皓月
桑蚕白僵病的发生与应急处理措施
2013年
文章阐述了桑蚕僵病的种类及发病规律,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蚕桑生产技术工作的积累,提出僵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对养蚕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俊荣李红陈海佺
关键词:桑蚕僵病
家蚕品种“苏·红×明·草”原种饲育技术被引量:1
2022年
家蚕品种“苏·红×明·草”具有抗BmNPV能力强、健康性好和产茧量高等优良特性。为向原种繁育蚕农提供科学的饲育技术,提高优质蚕种的繁育供给能力,进行了近3年的饲育观察和比较试验。总结了该品种原蚕饲育技术,以提高该品种原种产量和质量。
陈海佺欧秀华刘敏
关键词:家蚕原种饲育技术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研究
2016年
通过人工添食的方法,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感染家蚕4龄起蚕,以确定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胚种传染性以及食下感染率、胚种传染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胚种传染性。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食下感染率最高,为89.2%;以蛾体形式保存在4℃冰箱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次之,为84.8%;以蛾体形式保存在自然环境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较低,为13.3%;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的食下感染率最低,为3.4%。家蚕转青卵检验胚种传染率,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最高,为25.3%;4℃冰箱中存放半年的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次之,为19.3%;自然环境中存放半年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较低,为18.7%;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最低,为11.3%。
陈世良高建华陈海佺黎永谋邓欢高翔朱峰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感染性
一种原种生产用母蛾盒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原种生产用母蛾盒,为中空盒体,设置有翻盖,在盒体内部设置有三行三列共九个格的隔层,盒体后侧设置有三个透气孔,翻盖前侧设置有名称、批次、张号标记贴,翻盖的正面设置有1‑28号母蛾的标记贴。本实用新型母蛾...
杨继芬雷树明黄平杨文廖鹏飞杜伟范永慧刘位芬陈海佺李玲利白红英
文献传递
苏红×明草和云夏3×云夏4饲料效率调查试验初报
2024年
苏红×明草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近几年合作选育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病家蚕新品种,云夏3×云夏4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选育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为了深入了解苏红×明草和云夏3×云夏4的经济效益指标,以菁松×皓月为对照蚕品种,调查了2对品种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相同饲养条件下,苏红×明草4~5龄龄期经过最短,为11 d 3 h,云夏3×云夏4次之,为11 d 9 h,都比菁松×皓月短。4~5龄桑叶食下量云夏3×云夏4最少,为每头蚕22.684 g,苏红×明草次之,为每头蚕23.089 g,都比菁松×皓月少。基于全茧量的饲料效率和基于茧层量的饲料效率苏红×明草都比其它2对家蚕品种高,分别为9.182%和2.006%,云夏3×云夏4的基于全茧量的饲料效率和基于茧层量的饲料效率分别为8.688%和1.891%,也都比菁松×皓月高。因此,苏红×明草和云夏3×云夏4的饲料效率比菁松×皓月高,经济效益相对较高。
李继娅范永慧李红寸福香陈海佺李国灿刘敏
关键词:菁松×皓月饲料效率叶丝转化率全茧量茧层量
家蚕素斑品种菁松的茶斑限性定向转育
2024年
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进行个体和蛾区选择淘汰,将云蚕7A的普斑限性基因和Cb的茶斑基因转入现行素斑品种菁松中,定向转育得到菁A茶限和菁B茶限。结果表明:转育过程中,幼虫斑纹分化成颜色与形状易于分辨的茶斑与非茶斑2种类型,转育得到的菁A茶限和菁B茶限幼虫在3龄初期就会呈现茶斑颜色深浅明显不同的分化,能准确分辨雌雄,其虫蛹率分别为96.91%和96.40%,全茧量分别为1.62 g和1.56 g,茧层率分别为23.78%和23.26%,经济性状与其轮回亲本的差异较小,表现出健康好养、茧质优良等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创建特殊性状的育种材料、差异化利用雌雄蚕,以及降低雄蚕种繁育成本奠定基础。
廖鹏飞李琼艳罗顺高刘敏朱红涛李继娅白红英陈海佺范永慧董占鹏
关键词:家蚕品种定向转育
家蚕不越年卵的发生与防治
家蚕是以卵滞育的昆虫,越年性和不越年性除受家蚕化性的影响外,还与家蚕整个世代所处的温度、湿度、光照、饲料等环境条件有关。云南现行家蚕品种主要是二化性品种,为提高丝茧质量,便于饲养时期的调节,目前都以生产越年种为目的。为此...
陈海佺欧秀华黄俊荣
关键词:不越年卵
文献传递
加强技术管理 保持和提高家蚕原原种种性被引量:6
2008年
保持和提高家蚕原原种种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措施,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查阅前人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种性退化的原因,总结归纳了保持和提高原原种种性的措施。
杨文朱水芬杨卫杨继芬黎永谋陈海佺朱红涛黄平
关键词:家蚕原原种
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对家蚕血液型脓病耐受力强的家蚕实用品系的选育方法,实用家蚕品种与抗BmNPV品种R进行杂交获得F1代继代,饲养F1代自交获得B1代,B1代蚁蚕添食BmNPV病毒,成活个体自交获得B2代,饲养B2代进行抗性检测...
刘敏范永慧李继娅吴克军刘建波刘增虎董占鹏廖鹏飞罗顺高李红朱红涛欧秀华陈海佺白红英罗智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