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溃疡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炎
  • 3篇溃疡性
  • 3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中性粒细胞胞...
  • 2篇粒细胞
  • 2篇抗体
  • 2篇抗中性粒细胞
  • 2篇抗中性粒细胞...
  • 2篇抗中性粒细胞...
  • 2篇胞浆抗体
  • 1篇丁胺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易激综合征
  • 1篇粘膜
  • 1篇粘膜病变

机构

  • 5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陆达海
  • 3篇刘新光
  • 3篇贾博琦
  • 3篇张希全
  • 2篇陈宝雯
  • 2篇胡伏莲
  • 2篇汤秀英
  • 1篇白歌
  • 1篇秦晶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洛哌丁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被引量:8
1995年
本文对4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患者随机分成洛哌丁胺组(剂量为每日2mg一次服)和复方苯乙哌啶组(剂量为每日3片分3次服),疗程2wk,观察大便的次数和性状的改变。其研究结果显示:洛哌丁胺组24h内总有效率为63.3%,对照组为26.7%(P<0.05)。洛哌丁胺组2wk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100%,对照组为66.7%和86.7%。研究结果表明,洛哌丁胺治疗腹泻型IBS不仅疗效优于复方苯乙哌啶,而且服药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希全胡伏莲陆达海
关键词:洛哌丁胺复方苯乙哌啶肠易激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1996年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陆达海刘新光贾博琦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尽管对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在自身免疫及炎性介质与该病的关系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如此...
陆达海刘新光贾博琦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病因发病机制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目的在于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中的阳性率和对UC的诊断意义,及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32例UC病人中9例阳性,阳性率28.1%,全部呈核周型(pANCA);15例肠易激综合征、4例克隆病、10例其他原因引起腹泻的病人,以及49例健康对照全部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ANCA阳性者粘膜血管炎发生率为88.9%(8/9),ANCA阴性者为44.4%(8/18),结果显示:ANCA对鉴别UC与其他腹泻性疾病有意义;ANCA可能通过介导肠粘膜血管炎参与UC的发病。
陆达海刘新光贾博琦陈宝雯张希全孟尼丽汤秀英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抗体致病机理
奥美拉唑静脉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被引量:17
1995年
56例经内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奥美拉唑组和法莫替丁组,分别接受奥美拉唑(40mg/d;iv)和法莫替丁(40mg/d;iv)治疗,疗程5d。奥美拉唑组,3d止血率为84.60%,5d止血率为92.30%,其显效率明显高于法莫替丁组(46.70%),但总有效率与法莫替丁组(83.30%)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用奥美拉唑治疗上述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止血迅速。
白歌胡伏莲陆达海秦晶
关键词:奥美拉唑法莫替丁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被引量:9
1997年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中的阳性率、对UC的诊断意义及其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常规病理学观察肠粘膜炎症程度及肠粘膜血管炎。结果:40例UC病人中13例(32.5%)ANCA阳性,而15例肠易激综合征,4例克隆病,15例其它原因引起腹泻的病人,以及49例健康对照全部ANCA阴性。ANCA对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2.5%和100%。病理学检查发现,ANCA阳性者肠粘膜炎症程度较重,粘膜血管炎发生率较高。结论:ANCA对鉴别UC与其他腹泻性疾病有意义;ANCA可能通过介导肠粘膜血管炎参与UC的发病。
陆达海刘新光贾博琦陈宝雯张希全孟尼丽汤秀英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抗体ANC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