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
- 作品数:76 被引量:663H指数:15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3
- 2004年
- 以纳帕海湿地原生沼泽作为参照 ,选择人为干扰下的沼泽化草甸 ,草甸和排干湿地开垦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人为干扰对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两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沼泽土壤C/N值较高 ;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土壤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质 0~ 2 0cm表层与 2 0~ 4 0cm下层相差 4倍 ,水平分布上则随人为干扰加强、沼泽化过程减弱而降低 ,下降幅度高达 2 2 .92 %~ 6 9.6 4 %;土壤全氮及其空间分布呈现与有机质相同趋势 ,两者相关系数r=0 .98;NH+ 4 N、NO-3 N与全氮和水解氮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74、r=- 0 .6 5 ,r=- 0 .81、r=- 0 .76。表明了纳帕海湿地沼泽土壤较低的矿化量和对碳的固定及较大的氮累积量 ,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后湿地土壤碳氮养分的释放变化。
- 田昆常凤来陆梅莫剑锋杨永兴
- 关键词:湿地土壤
- 澜沧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选取原生植被旱冬瓜林地作为对照,对澜沧江上游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云南松林、桉树纯林、生态混交林(桤木+圣诞树)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大类微生物分布均表现为A层大于B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均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且A、B层消长趋势一致;不同植被类型A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为云南松林>桉树林>生态混交林>旱冬瓜林,B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则为生态混交林>云南松林>桉树林>旱冬瓜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A、B层消长趋势一致。
- 张仕艳原海红陆梅杨国仲向仕敏
- 关键词:不同植被类型细菌真菌放线菌
- 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滇东南岩溶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4年
-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 田昆胡慧蓉陆梅莫剑锋常凤来杨永兴
- 关键词:土壤利用岩溶区土壤特性土壤退化
- 滇池西岸4种针叶林的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被引量:16
- 2011年
-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位于高原湿地滇池西岸森林公园现存4种针叶林: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云南油杉、柏树的林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针叶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呈现出从混交林到纯林逐渐减少趋势。在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华山松+油杉混交林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大于其它纯林,而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分别是油杉纯林和柏树林最大,4种酶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蛋白酶、脲酶呈负相关关系;真菌与4种酶均呈显著及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与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显著相关,而与蛋白酶相关性不显著。细菌与放线菌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真菌呈现负相关关系,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针叶林中,华山松+油杉混交林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地改善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状况和酶活性,提高林地肥力。
- 陆梅卫捷韩智亮
- 关键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水文周期对纳帕海高原湿地草甸土壤碳素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7年
- 综合降水量、蒸发能力、周边高山冰雪融水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分析了纳帕海湿地草甸水文周期特征,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文周期对草甸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水文特征中草甸水位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并且水文周期对纳帕海湿地的草甸土壤有机质影响显著,其有机质变化表现为在0 -20 cm土层呈不规则的"W"型多峰曲线变化,而在20-40 cm土层有机质的变化则为不规则的"N"型.水文周期变化对草甸土壤有机质的驱动过程可采用高斯多峰模型模拟,且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 张昆田昆莫剑锋常凤来陆梅李宁云
- 关键词:草甸湿地土壤
- 4种针叶林中的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被引量:4
- 2011年
- 为探讨不同针叶林下土壤微生物性质差异及其与养分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位于高原湿地滇池西岸森林公园现存4种针叶林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云南油杉、柏树的林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油杉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适宜的容重及孔隙状况,其土壤表层有机质、速效氮以及速效钾均大于其他纯林,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改善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状况和养分特征,提高林地肥力;4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呈现出从混交林到纯林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放线菌与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和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细菌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与速效钾、速效磷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真菌与各项养分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
- 陆梅卫捷张友超
- 关键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组分变化特征
- 2023年
- 【目的】探索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引起纳帕海典型草甸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理解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年11月,在纳帕海湿地选择地下水埋深由高到低的疏花早熟禾Poa pratensis群落、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群落和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3种典型草甸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以及沿土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碳组分与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地下水埋深降低,不同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疏花早熟禾群落(47.55 t·hm−2)、云雾薹草群落(42.28 t·hm−2)、鼠曲草群落(32.14 t·hm−2),并沿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鼠曲草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最大;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均随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减少,变幅为1.8~3.4倍;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沿土层加深而降低,下降1.0~3.4倍;植物生物量、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降低而减小,降幅达1.5~2.8倍;土壤含水量、pH、全磷同样显著减少(P<0.05);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和全磷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最为强烈,是影响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控因子。【结论】纳帕海湿地典型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及垂直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不同地下水埋深所引起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土壤理化状况的改变。因此,在纳帕海湿地典型草甸群落的保护过程中,建议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防止地下水位过低对湿地碳库稳定性造成影响。
- 刘攀陆梅李聪吕晶花杨志东赵旭燕陈志明
- 关键词:土壤碳储量地下水埋深
- 滇西典型退化山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活性
- 2009年
-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人为干扰较小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林作为对照,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生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活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生化活性,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差异和退化程度;除了蔗糖酶活性,不同利用类型的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由土壤生化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以看出,土壤利用类型、人为活动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A层);除了氨化作用,不同土层对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研究区旱冬瓜林土壤性状较好,其他5种利用类型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 左智天金航田昆李吉玉陆梅向仕敏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
- 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的季节变化
- 2024年
- 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前期的白背桐群落、中期的崖豆藤群落和后期的高檐蒲桃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氨氧化细菌(AOB)群落的干湿季变化特征,分析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对AOB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森林恢复显著影响土壤AOB优势门的相对丰度及其季节变化。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值在恢复前期达最大(71.3%),而放线菌门则在恢复后期达最大(1.0%);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的干湿季变幅分别在恢复前期和后期达最大。热带森林恢复显著影响土壤AOB优势属相对丰度及其季节变化。亚硝化螺菌属和亚硝化毛杆菌属相对丰度均值在恢复后期达到最大,分别为66.2%和1.5%,而亚硝化弧菌属则在恢复前期达最大,为25.6%;亚硝化螺菌属和亚硝化弧菌属相对丰度的干湿季变幅最大值出现在恢复前期,而亚硝化毛杆菌属丰度的变幅则在恢复中期达最大。AOB群落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沿热带森林恢复进程显著增加且在湿季高于干季。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易氧化碳是AOB群落多样性和放线菌门丰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土壤容重和温度是变形菌门丰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pH、微生物生物量碳、含水率、铵态氮、容重和温度是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毛杆菌属和亚硝化弧菌属的主控因子。因此,热带森林恢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容重及易氧化碳含量而调控优势类群的丰度变化,从而促进AOB群落多样性。
- 王明柳曹乾斌陆梅左倩倩赵爽陈闽昆王平
-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微生物多样性
- 纳帕海农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被引量:1
- 2017年
- 为弄清不同季节纳帕海农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选取代表性农田于干季和湿季采用梅花点法选取上(0~20cm)、下(20~40cm)两层土壤,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取土壤总DNA,对amo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冗余分析法分析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丰度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确定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及硝态氮含量在湿季上层土壤中均最高,分别为70.79g/kg、2.90g/kg、389.04mg/kg、78.84mg/kg、768.92mg/kg和49.04mg/kg;干季上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33g/kg和15.13g/kg。经高通量测序,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为农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的优势菌属,Nitrosospira-sp.-Nsp2和uncultured-Nitrosospira-sp.为主要优势氨氧化细菌,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表现为干季上层>湿季上层>湿季下层>干季下层。结合冗余分析,影响干季农田上层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影响程度分别为速效磷>全氮>亚硝态氮,对于干季下层土壤则是铵态氮>亚硝态氮>全钾>硝态氮>全磷;湿季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受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 彭淑娴陆梅王震任玉连范方喜李冬梅
- 关键词:农田氨氧化细菌高通量测序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