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霞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钠肽
  • 3篇动脉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血浆
  • 3篇衰竭
  • 3篇慢性
  • 3篇慢性心力衰竭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绞痛
  • 2篇心力衰竭患者
  • 2篇血浆脑钠肽
  • 2篇他汀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患者
  • 2篇利钠
  • 2篇利钠肽
  • 2篇慢性心力衰竭...
  • 2篇急性冠脉
  • 2篇急性冠脉综合...

机构

  • 9篇沈阳医学院沈...

作者

  • 9篇金霞
  • 5篇马晶茹
  • 3篇高勇
  • 2篇李潞
  • 2篇曹海燕
  • 2篇杨萃
  • 2篇周雪
  • 1篇苗志林
  • 1篇杨翠
  • 1篇谭力力
  • 1篇及跃
  • 1篇张继红
  • 1篇孙雪岩
  • 1篇李飞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调脂疗效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70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78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2周、4周、12周、24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血脂,分析两组间差异及调脂疗效。并且术后24 h及用药后24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LVEF与临床冠状动脉事件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下降率,分别为4周40.0%比34.1%,12周59.4%比50.5%,24周72.9%比58.6%(P<0.05);血清cTnI下降率,分别为2周54.3%比37.8%(P<0.05),4周50.0%比42.2%。随访期内,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的上升率,24周时分别为39.0%比22.5%(P<0.05),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总胆固醇(TC)为21.7%比12.3%(P<0.05),给药24周后TC为23.4%比11.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9.5%比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3)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C降至≤1.8mmol/L的目标值比例更高。
马晶茹杨萃高勇金霞及跃周雪苗志林曹海燕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20mg辛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40mg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4周,24周后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后A组患者的TC、LDL-C、HDL-D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4.50±0.45)mmol/L、(2.72±0.65)mmol/L、(1.19±0.63)mmol/L和(34.2±3.1)mmol/L,B组患者的TC、LDL-C、HDL-D及hs-CRP水平分别为(4.01±0.89)mmol/L、(2.15±0.47)mmol/L、(1.22±0.36)mmol/L和(28.3±2.1)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LDL-C达标率A组为46.7%,B组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达标率A组为43.3%,B组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40mg/d,能更有效地降低TC、TG、LDL-C、hs-CRP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金霞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辛伐他汀安全性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心功能及BNP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值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高,且LVFS、LVEF、BNP值差异显著。结论:美托洛尔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有效。
金霞
关键词:美托洛尔心力衰竭脑钠肽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浆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病不同时间段血浆脑利钠肽(brain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对早期诊断ACS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将80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组(AMI组,n=45)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组(UA组,n=35),分别测定症状发作0.5、2、6、24h的BNP,并与2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比较。症状发作6h,同时测定AMI组和UA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serumcardiac troponinI,cTnI)水平。结果:①症状发作0.5h,AMI组BNP含量为(118.1±46.2)pg/ml,UA组为(90.8±54.6)pg/ml;症状发作2h,AMI组BNP含量为(203.2±105.3)pg/ml,UA组为(134.7±78.5)pg/ml;症状发作6h,AMI组BNP含量为(456.4±118.4)pg/ml,UA组为(357.4±144.3)pg/ml;症状发作24h,AMI组BNP含量为(807.3±148.5)pg/ml,UA组为(779.6±136.1)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3±25.4)pg/ml(P<0.01)。②症状发作6h,AMI组BNP含量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r=0.589,P<0.01)。③症状发作24h,AMI组和UA组BNP含量显著高于症状发作6h的含量(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ACS呈显著相关,且AMI患者症状发作6h时,BNP水平与cTnI有明显的相关性,ACS患者症状发作早期检测BNP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之一。
马晶茹杨萃金霞高勇曹海燕李潞
关键词:脑利钠肽急性冠脉综合征
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患者室性早搏发作次数、心功能及BNP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搏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值明显改善,室性早搏次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室性早搏次数、SV、LVFS、LVEF、BNP值差异显著。结论:稳心颗粒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次数,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
金霞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力衰竭室性早搏脑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换情况,为临床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于症状发作后2h、4h、6h、24h测定血浆BNP浓度。AMI患者于症状发作后6h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含量。结果 UA组BNP水平(145.07±78.15)pg/mL明显高于SA组(32.05±7.75)pg/mL,P<0.01;AMI发病后4h、6h、24h血浆BNP水平(220.15±126.30)pg/mL、(335.83±170.41)pg/mL、(489.90±244.73)pg/mL,均明显高于UA组(145.07±78.15)pg/mL,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组患者症状发作6h血浆BNP水平与CTnI呈明显正相关,r=0.874,P<0.01。结论血浆BNP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金霞马晶茹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脑钠肽
左旋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价左旋卡尼汀(L-CN)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国产左旋卡尼汀3g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及BNP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值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LVFS、LVEF、BNP值差异显著。结论:左旋卡尼汀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
金霞
关键词:左旋卡尼汀心力衰竭脑钠肽心功能
B型利钠肽和中心动脉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血浆B型利钠肽(BNP)和中心动脉压(CAP)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3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另选25例因胸痛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入选者在冠脉造影术中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及中心动脉舒张压(CADP),计算出中心动脉脉压(CAP)。所有患者造影术前采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血浆BNP浓度,随访(19.1±5.4)个月(12~30个月),记录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1)冠脉狭窄组BNP,CASP,CAP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且BNP,CASP,CA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高血压组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及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NP和CAP为UA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4)BNP和CAP预测心脏事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和0.784。BNP取值750 ng/L,CAP取值65 mmHg预测心脏事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最高。结论:BNP和CAP是UA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独立的危险因素;BNP与CAP密切相关;BNP和CAP是影响UA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马晶茹金霞高勇杨翠孙雪岩李潞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中心动脉压心脏事件
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及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Lrh-BNP)对AMI患者HRV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AMI组,n=56)及同期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30),将AMI组患者分为新活素治疗组(n=35,在基础AMI的治疗上静脉注射Lrh-BNP 24 h)和对照组(n=21,进行基础AMI的治疗)。所有入选者均进行24h Holter检查,对新活素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的分析。结果 AMI组HRV各项时域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Lrh-BNP治疗后,患者HRV值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心率)均显著改善(P<0.01),频域指标(LF和HF)亦明显改善(P<0.05);Lrh-BNP治疗1年后,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rh-BNP对不同部位的AMI患者HRV各项时域指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Lrh-BNP可显著改善AMI患者降低的HRV,减少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马晶茹谭力力金霞张继红李飞周雪
关键词:新活素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