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度

作品数:217 被引量:9,644H指数:4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4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2篇天文地球
  • 5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4篇经济管理
  • 19篇农业科学
  • 16篇生物学
  • 9篇文化科学
  • 9篇历史地理
  • 6篇社会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9篇青藏
  • 56篇青藏高原
  • 35篇地理
  • 29篇地理学
  • 25篇气候
  • 24篇生态
  • 24篇理学
  • 17篇区域可持续发...
  • 16篇自然地理
  • 14篇可持续发展
  • 13篇土地利用
  • 13篇干旱
  • 12篇气候变化
  • 12篇干旱区
  • 11篇人地关系
  • 11篇伦理
  • 11篇环境伦理
  • 9篇植被
  • 9篇区划
  • 8篇生态建设

机构

  • 178篇中国科学院
  • 33篇中国科学院地...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6篇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地理学会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东北财经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西藏高原大气...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15篇郑度
  • 39篇杨勤业
  • 37篇张镱锂
  • 31篇吴绍洪
  • 14篇刘林山
  • 13篇张雪芹
  • 13篇摆万奇
  • 13篇李双成
  • 11篇李炳元
  • 10篇阎建忠
  • 10篇尹云鹤
  • 9篇赵东升
  • 8篇戴尔阜
  • 7篇丁明军
  • 6篇傅小锋
  • 6篇葛全胜
  • 5篇成升魁
  • 5篇李利锋
  • 5篇王兆锋
  • 5篇刘燕华

传媒

  • 46篇地理学报
  • 23篇地理研究
  • 10篇自然资源学报
  • 8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资源科学
  • 6篇科技导报
  • 6篇科学
  • 6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干旱区研究
  • 5篇地理科学
  • 5篇山地学报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自然杂志
  • 3篇地理教育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大自然
  • 2篇中国基础科学
  • 2篇山地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14篇2006
  • 18篇2005
  • 7篇2004
2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笔谈被引量:3
2014年
1《地理学报》80年来的发展 1.1从《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看中国地理科学发展 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报》主编) 1934年9月,由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创刊第一期上首撰的论文拉开了《地理学报》的发展序幕,至今已有80年。作为大学科的平台的《地理学报》刊登了反映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色性的权威作者论文与大量具有深入地理成因研究的专业文章,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在1934年9月至2014年9月的80年间,
刘昌明郑度蔡运龙张国友李文彦张丕远姚鲁烽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地理学学科综合性地理科学编辑部工作
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选择被引量:4
2008年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我国区域系统研究定量化、系统化、动态性发展的重要成果。为深入探讨其土壤指标体系建设问题,以《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壤资料中的剖面点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温带东部地区为例,探讨适合进行中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的土壤指标;在此基础上对代表中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土壤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层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值、粘粒含量和土壤容重等5项指标在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作为土壤指标较为合适;运用回归克里格方法,得到5项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库;与区划中土壤类型和单项土壤区划相比,简洁量化的土壤指标更适宜系统的表述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特点。
刘晔吴绍洪郑度戴尔阜
关键词:土壤指标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被引量:10
2020年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建设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年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为传播人类文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回顾了8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了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及特色方向,包括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重大区划与规划、国情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和决策服务;提出要继续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提升智库建设在研究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SDGs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建好智库,围绕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应急重大事件建好智库,强化地理模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智库建设的技术支撑,以智库建设推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研究所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成为生产智库产品和支撑国家发展决策的中坚力量。
葛全胜刘卫东孙鸿烈郑度孙九林陆大道方创琳杨林生
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森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我国具有全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林的固碳能力越来越引起关注。研究选择具有长期观测数据的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作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9种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各组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特征(人工林8种,林龄范围为25-32 a: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樟树林、杉木+火力楠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林、火力楠林;天然林1种,平均林龄为63 a:红栲+青冈+刨花润楠林)。结果表明:1)磨哨林场生态系统碳密度平均为261.61 t/hm2,固碳能力较高,其中,马尾松+木荷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林两种人工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天然林位于第5位;2)乔木层和土壤层是磨哨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占98.23%,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贡献较小;3)乔木层中树干部分的碳密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根和枝,皮最小;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比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碳密度占整个土壤层比例最高。
朱建佳戴尔阜郑度王晓莉
关键词:碳密度碳分配人工林天然林
沙漠,重要的自然资源
2021年
沙漠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岩石的风化以及气候的干旱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原生的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地球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是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生态价值。
郑度
关键词:自然资源地质历史时期自然景观干旱地区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被引量:411
2005年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干燥度干湿状况气温
高原交通干线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
<正>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建设和营运将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选择兰州至西宁铁路和青藏铁路沿途区域,分析近期(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从大尺度探讨高原交通干线的环境效应,为...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刘燕华郑度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44
2006年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吕新苗郑度
关键词:高寒草甸气候变化青藏高原
认识地域分异 科学整治国土被引量:1
2009年
地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一性。我国幅员广裹,山地高原众多,季风气侯显著,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认识我国国土自然地带分本的这种客观规律,对于搞好国土规划、整治、利用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郑度
关键词:国土规划地域分异整治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被引量:73
2017年
本文基于195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是中国三大自然阶梯中最高一级,平均海拔超过4000 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地辽阔,总面积约为25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自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隆升,使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拔高、温度低、辐射强、河湖众多、冰川冻土广布、生物多样性丰富。青藏高原面积广大,高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根据拟订的原则、方法和指标,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包括: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川西藏东高山峡谷针叶林区、青东祁连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阿里山地荒漠区。
郑度赵东升
关键词: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区域分异自然区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