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丽
- 作品数:33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天津地区沙眼衣原体野生株耐药鉴定及机制探索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30株沙眼衣原体野生株体外药物敏感性及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检测沙眼衣原体野生株对四环素、阿奇霉素及莫西沙星的敏感性,发现耐药菌株后,抽提出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应用PCR方法对抽提出的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四环素最低抑菌浓度(MIC)≤0.313 mg/L有3株,MIC在0.313~0.625mg/L的有3株,0.625-1.250 mg/L的有8株,1.250-2.500 mg/L的有10株,MIC在2.500-5.000 mg/L的有4株,在5.000-10.000mg/L的有2株;阿奇霉素MIC<0.125 mg/L的为0株,在0.125-0.250 mg/L的有17株,在0.250-0.500 mg/L的有13株。莫西沙星的MIC均集中在0.060-0.120 mg/L之间。用四环素耐药决定因子(tetM)的引物对耐四环素的2株野生株的质粒DNA进行PCR扩增,2株均在约300bp处出现1条明亮的条带;另1株敏感菌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淋球菌tetM98.36%同源。结论:天津地区已出现了对四环素耐药的沙眼衣原体野生株,检测的菌株对阿奇霉素和莫西沙星敏感。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包含tetM基因片段,考虑该耐药株的发生机制可能系由质粒介导的。
- 侯淑萍江勇邵丽丽刘原君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药敏试验基因
- 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初探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人体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的影响。方法征集2016年11月1日到2017年3月15日期间Ct检测阳性患者174名(男性95人,女性79人),健康志愿者380名(男性211人,女性169人),年龄均为20-49岁。分别取健康志愿者的晨起和Ct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前1天、1个疗程结束后次日的晨起空腹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25-(OH)D]浓度。治疗结束后1个月用PCR法对感染者判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从已采集的样本中按性别、年龄进行随机频数匹配。建立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61例),未治愈组和治愈组(各41例)。使用SPSSl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缺乏是Ct感染和疗效下降的危险因素(调整OR=2.281,95%CI:1.438-3.619;调整OR=7.266,95%CI:2.551~21.036)。全部样本中20-39岁年龄组中男性感染者25-(OH)D水平[(40.10±17.93)nmol/L]低于健康男性[(53.72±18.00)nmol/L],女性感染者的25-(OH)D水平[(35.71±19.99)nmol/L]低于健康女性[(45.42±16.08)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个疗程男性未愈者的25-(OH)D水平[(30.50±14.53)nmol/L]低于男性治愈者[(41.325:17.24)nmo]/L],女性未愈者的25-(OH)D水平[(29.47±16.66)nmol/L]低于女性治愈者[(41.37±21.03)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泌尿生殖道Ct感染及治愈率降低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泌尿生殖道Ct感染风险,并降低疗效。
- 赵天威刘原君邵丽丽江勇刘勇展小飞关莎莎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25-羟基维生素D
- 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35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给予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抗病毒,其余71例仅给予喷昔洛韦.整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及是否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数值为性别0.086、年龄0.062、发病部位0.284、治疗前病程0.387、治疗前病情评分0.225),而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联合用药组均较喷昔洛韦组短(均P〈0.001),且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出现例数少(P =0.01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结论 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低,相比单一喷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可靠手段.
- 孔杰刘原君齐蔓莉亓玉青李燕侯淑萍郑欣罗素菊邵丽丽王敬王惠平刘全忠
-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膦甲酸钠
- 聚乙二醇促进沙眼衣原体生长最适浓度的探讨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PEG)促进沙眼衣原体D—UW-5/Cx型、E—UW-5/Cx型标准株生长的最适浓度及对4种常用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在沙眼衣原体D、E型菌株接种于致密单层的McCoy细胞时,加入含有不同浓度PEG的离心液,离心后在孵箱中静置2h后换成衣原体感染液,48h后固定,碘染计数包涵体数量。将沙眼衣原体接种于McCoy细胞,接种过程中用0.7%(7g/L)PEG处理菌株,McCoy细胞感染率达90%以上确定沙眼衣原体接种量后进行药敏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体外4种抗菌药物对沙眼衣原体的作用。将取自31例衣原体细胞培养阳性且基因分型为D、E型的临床标本加入或者不加入0.7%PEG,接种于致密单层的McCoy细胞后计数第1代全孔包涵体数量。结果0.7%PEG能使沙眼衣原体E型包涵体数量提高3.44倍,D型包涵体数量提高3.56倍。在体外,PEG处理过的沙眼衣原体D、E型标准株对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与未经PEG处理的沙眼衣原体标准株药敏结果一致。0.7%PEG可以显著增加沙眼衣原体D、E型临床标本传代产生的包涵体数量。结论0.7%PEG可以显著促进沙眼衣原体D型、E型的生长,但对药敏结果无明显影响。
- 尤聪王梅邵丽丽刘原君姚卫锋江勇刘全忠
- 关键词:聚乙烯二醇类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增加传代次数对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阳性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索改进细胞培养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临床株检测的敏感性。方法培养McCoy细胞至孔板中,置于37℃,5%CO2温箱中孵育,18~24h后生长至致密单层后,接种沙眼衣原体标准株和临床株,培养48~72h后,用卢戈氏碘液染色鉴定培养结果,凡是培养阴性的标本继续传代培养至五代。为评估多次传代后培养法的敏感性,选用沙眼衣原体内源性质粒基因片段为引物,PCR扩增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 428例样本经5次传代培养,共检测出149例沙眼衣原体阳性标本,阳性率为34.81%。以细胞培养共检出的149例阳性标本为基准:初次培养(原代)阳性仅24株,漏检率为83.89%;按常规的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判定标准盲传1次后(二代),阳性株虽增加至91株,漏检率仍有38.93%。传代2次后(三代),阳性株增加至145株,漏检率降至2.68%。PCR扩增检测除了35例培养法检测阴性而PCR法检测为阳性的标本外,余与细胞培养法完全一致。以PCR为参比,多次传代后的细胞培养敏感性达80.98%。结论增加传代次数培养可以提高细胞培养法的敏感性。
- 邵丽丽江勇杨丽娜杨晓静刘原君王梅尤聪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传代
- 多次传代培养提高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检出率
- 2010年
-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bomatis,Ct)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感染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流行的性传播疾病,在某些西方国家已超过淋病占各种性传播疾病的首位。在我国,近年日益增加的Ct泌尿生殖道感染已受到重视。在Ct感染的诊断上,实验室一般以传统的细胞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LCR和PCR法以及免疫学类的EIA、DIF和VIDAS—CHL法进行诊断。由于细胞培养法结果稳定、可靠,
- 邵丽丽杨晓静杨丽娜江勇刘原君刘全忠
-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传代培养检出率泌尿生殖系感染细胞培养法
- 自噬在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中的可能作用被引量:3
- 2016年
- 沙眼衣原体的持续感染是现阶段临床最难解决的问题,可以引起如沙眼性失明、输卵管性不孕和长期的上生殖道感染等。抗生素难以清除部分患者体内的沙眼衣原体。另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是沙眼衣原体为什么能在人体长期存在?沙眼衣原体感染难以激发人体的有效免疫、那么自噬机制能在衣原体持续感染中起到什么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对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自噬机制的关系研究逐渐增多,对于沙眼衣原体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的自噬机制而自身繁殖以及通过增强自噬机制加强胞内清除沙眼衣原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邵丽丽郭媛丽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自噬
- 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性试验及23S rRNA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检测天津地区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株的抗菌活性,筛查耐药株,从基因分子水平上探讨耐药机制.方法 将经McCoy细胞培养法检测出的42株沙眼衣原体临床株,传代培养至感染率达90%以上,收集标本进行3种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用RT-PCR、PCR方法分别扩增与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的23S核蛋白体RNA基因、核糖体蛋白L4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为红霉素0.5~2 mg/L,克拉霉素0.008~0.032mg/L,阿奇霉素0.125~0.5 mg/L.发现2株红霉素耐药株,MIC值为2 mg/L,2株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有C2452A、T2611C的突变(大肠杆菌序列编号),红霉素耐药株及敏感株L4基因均发现脯氨酸113→亮氨酸、脯氨酸156→丙氨酸两个位点的突变.结论 沙眼衣原体对红霉素已产生一定的耐药性.C2452A、T2611C的突变导致红霉素低水平耐药,L4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红霉素耐药无关.
- 邵丽丽江勇杨丽娜杨晓静刘原君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大环内酯类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1例
- 2018年
-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 (Dissminateandre-currentinfundibularfolliculitis, DRIF)临床少见,国外文献中仅见于黑人,近年来发现本病在黄种人当中偶有发病,我科诊断1例该病患者,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主因“全身皮肤起皮疹伴瘙痒2年”于2006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自觉皮肤瘙瘴,继而全身起皮疹,皮疹可逐渐消退但反复发生。夏季皮疹明显,搔抓后继发感染伴有渗出,冬季皮疹减轻但不能完全消失。
- 范丽云孔杰邵丽丽李燕刘全忠
- 关键词:复发性毛囊炎漏斗部播散性继发感染皮疹
- 衣原体噬菌体ΦCPG1衣壳蛋白Vp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初探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获得衣原体噬菌体φCPG1的Vp1蛋白,制备抗Vp1的单克隆抗体并检测临床分离的沙眼衣原体标本中是否存在噬菌体.方法 原核表达并纯化衣原体噬菌体φCPG1的衣壳蛋白Vp1,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杂交瘤分泌株,利用ELISA、Western印迹等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采用动物体内诱生腹水的方法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通过G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临床沙眼衣原体噬菌体.结果 获得纯化的Vp1蛋白和3株稳定分泌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发现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6,结构上多数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少数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株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别均为IgG1.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102400.利用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20份临床标本,结果未发现衣原体噬菌体.结论 成功获得重组的衣原体噬菌体φCPG1Vp1蛋白及抗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临床沙眼衣原体株中噬菌体未发现阳性标本.
- 侯淑萍刘原君马璟玥盛彩虹邵丽丽王梅王惠平刘全忠
- 关键词:抗体单克隆衣原体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