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华
- 作品数:24 被引量:185H指数:8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青藏高原东缘盆-山耦合机制与汶川地震的地表响应研究
- 李勇周荣军闫亮颜照坤丁海容陈浩乔宝成董顺利马博琳赵国华
- 该项研究聚焦于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区域,以龙门山汶川地震的构造作用与地表响应为关键科学问题,以最新地质资料为基础,多学科相结合,以宇宙核素、裂变径迹、数字高程模型、GIS技术、地壳均衡模拟技术和弹性挠曲模拟技术等为手段...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震构造地表破裂造山带
- 汶川(M_s8.0)地震的河流地貌响应被引量:12
- 2013年
-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_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响应。本文在整合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地形和水系变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标定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走滑型构造作用对河流坡折点、河流转折点、河道走向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平行的走滑-逆冲断层对河流地貌与不规则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讨论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隆升作用对河床梯度剖面的影响,探讨了汶川地震和暴雨驱动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及其剥蚀卸载作用对河道地貌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驱动的右行走滑作用导致水平位错和偏转,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流向的转折点;2)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作用导致的垂向位错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坡折点;3)汶川地震驱动的活动断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控制作用;4)汶川地震驱动抬升作用导致河床梯度平衡剖面和剥蚀基准面的变化;5)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使得该地区剥蚀作用加强,同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导致了龙门山造山带的物质亏损;6)龙门山地形雨的"雨影区"产生的强降雨带与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表破裂带和滑坡带的空间分布位置一致,暴雨季节来临时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洪水,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因此认为,在龙门山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河流地貌和水系样式主要受地震构造活动控制。
- 李勇周荣军苏德辰Alexander L.Densmore丁海容陈浩闫亮颜照坤乔宝成马博琳云琨赵国华马超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河流地貌泥石流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 龙门山区湔江水系样式及其对汶川地震的响应被引量:3
- 2013年
- 2008年"5.12"四川汶川M_S8.0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一次重大灾变事件,地震沿映秀-北川、彭灌和小鱼洞等3条断裂带发生了地震地表破裂,同震构造变形造成这些断裂带地表地貌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地震还伴生了大量滑坡和崩塌,在雨季,强降雨驱动了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从而导致龙门山构造带的河流地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和响应。本次研究利用SRT、M3-DEM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通过ArcGIS 9.3软件中的水文分析模块,提取了湔江流域的水系样式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鱼洞地区地表破裂组合样式与湔江水系样式的匹配性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破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如映秀-北川断裂控制了湔江上游的河道和流向);2)地表破裂走向对河道偏转及坡折点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如小鱼洞断裂导致了湔江主河道的偏转、彭县-灌县断裂控制了白鹿河的坡折点及转折点);3)地表破裂组合样式对水系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小鱼洞地区"工"字形的地表破裂组合样式对湔江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使得湔江水系样式具有不对称性、不规则性。由此可知:湔江水系样式主要受到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的控制作用。
- 丁海容李勇闫亮颜照坤赵国华马超
- 关键词:汶川地震数字高程模型(DEM)山区河流地表破裂
- 龙门山北段平通河流域地貌演化过程被引量:5
- 2012年
-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变化最大的山脉,也是全球气候和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成为研究构造、气候如何影响山脉地貌演化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良好素材。在位于龙门山北段的平通河流域,汶川地震导致该区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对研究该区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平通河流域基于DEM数据的地形坡度、水系分布、河流发育程度等的分析,并综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岩性特征,获得该流域不同区域的地貌演化方向,其中两个区域的地貌演化最为剧烈:1.平通河流域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灌断裂之间的地区,未来将发生较快的隆升,地貌向高、陡的方向演化,河流下切作用使河谷两岸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2.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附近地区,在构造和气候作用下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山体将被快速剥蚀削低,但在河谷两岸也会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
- 颜照坤李勇黄润秋李奋生闫亮赵国华张自力张威Densmore A LHilton R G
- 关键词:龙门山地貌演化气候
- 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构造活动与地貌发育的响应关系探讨被引量:40
- 2014年
- 青海达日地区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以NW—NNW向和近SN向为主。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新活动性尤为显著,其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至今部分地段仍保存了清晰的1947年达日7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其破裂样式具有分段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局部构造应力的差异。达日地区作为典型的活动构造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响应的理想场所。因此,文中采用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了该地区的水系网络和亚流域盆地参数,计算了亚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和积分值(HI值),讨论了其构造活动性及地貌响应的关系。区内黄河的6个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亚流域盆地均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期",其演化过程表现出很好的同步性,反映了区域性构造隆升或沉降作用的总体结果。而且,区内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分布特征表明,HI低值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河谷盆地范围相一致,反映了局部不同构造沉降和侵蚀作用的结果;HI高值则主要出现在达日地震地表破裂带由NWW向NW转向的部位,以及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体分布的地方,也很好地反映了局部构造作用的变化和地层岩性的差异。
- 梁明剑周荣军闫亮赵国华郭红梅
- 从龙门山地质地貌分段性探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4年
-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 颜照坤李勇赵国华周荣军李敬波张威郑立龙李奋生闫亮
-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分段性
- 汶川地震驱动的灾害链对岷江上游输沙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震动和破坏,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灾害。震后伴随强降雨天气,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显示了地震及震后洪水的灾害链: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作者采用岷江上游紫坪铺水文站1980~2007年的输沙量数据以及岷江上游21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探讨了岷江上游降水量-输沙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汶川地震后4年时间该流域频发的特大暴雨对河流输沙量增加的作用,探讨了汶川地震驱动的灾害链对输沙量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强降水是震后输沙量增多的诱发因素;坡度对输沙量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汶川地震的同震作用和地震断裂带的控制作用是导致河流输沙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汶川地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是河流输沙量增加的重要条件。
- 丁海容李勇闫亮颜照坤赵国华马超
- 关键词:汶川地震岷江上游暴雨输沙量
- 汶川 8. 0 级地震震后泥石流空间分布和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基于对汶川8.0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和震后5年来龙门山中北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刻画,对震后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认识:震后泥石流集中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10 km范围以内,相对于同震崩塌、滑坡具有更明显的上盘效应。震后泥石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松散堆积物分布范围、地形地貌、岩性、降水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同震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为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是控制震后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泥石流提供了势能和启动的空间条件;震后泥石流集中发生在前震旦系彭灌杂岩和古生界粉砂岩、砂岩等岩性分布区;降水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 李奋生李勇李勇赵国华颜照坤郑立龙李敬波王世元闫亮张威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后泥石流
-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采用了岷江上游15个水文站的多年径流资料及降雨资料,探析了岷江上游降水量-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该流域洪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2010年"8.13"、"8.18"洪水的发育情况与汶川地震对洪水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震后山洪特征表现为:①岷江上游属于汶川地震带,为该区山洪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②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是洪水加剧的重要条件;③震后强降水是特大山洪发育的诱发因素;④地震滑坡淤堵河道后溃决,加剧了洪水的突发性、破坏性;⑤震后该流域洪水发生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洪水量和频率将加大。
- 丁海容李勇赵国华马超
- 关键词:汶川地震岷江上游暴雨发育
- 川滇块体内理塘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地貌研究
- 理塘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具体处于川滇块体的川西次级块体内部,该断裂北西起于白玉县沙马乡一带,向南东方向伸展,经大小毛垭坝盆地、理塘县高城镇、甲洼、德巫、希萨寺,至木里县沙湾一带消失,全长400余千米,断裂总体走向NW,...
- 赵国华
- 关键词:构造地貌川滇块体动力学机制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