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区域16个站位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经细菌16S r 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得到3个门,13个属的67株细菌。其中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属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对受到不同外界动物因素影响的4个典型站位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菲尔德斯半岛人活动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影响显著区别于企鹅和海豹。研究还对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发现8株产淀粉酶的菌株。
目的:探讨彝药黑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潜在的作用机制以及主要活性成分。方法:运用UPLC-Q-Orbitrap HRMS及GC-MS技术分析黑根的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进行活性成分的靶点筛选和预测,同时在Genecard、OMIM、Dis Ge NET等数据库中筛选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模型,运用String数据分析平台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且利用基因富集分析在线工具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对网络药理学内容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共鉴定出黑根化学成分78个,筛选后活性成分50个,237个潜在作用靶点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包括STAT3、AKT1、EGFR等关键靶点。通路富集分析PI3K-Akt通路、JAK-STAT等信号通路可能是黑根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途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得出主要活性成分(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与关键靶点有较好结合力。结论:研究初步表明黑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为后续黑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