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飞 作品数:8 被引量:50 H指数:4 供职机构: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肺栓塞的重症治疗及监护研究 2018年 目的总结肺栓塞的重症治疗及临床监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入的35例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包括溶栓、抗凝在内的重症治疗及临床监护,对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35例肺栓塞患者均顺利存活,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的重症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辅之以循环、呼吸、意识状态监护有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 谭小飞 王佳梅关键词:肺栓塞 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 监护 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ScvO_(2)、乳酸清除率与超声测算IVC-RVI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乳酸清除率与超声测算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IVC-RVI)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对所有患者根据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方案按6 h脓毒症集束化治疗行液体复苏,监测ScvO_(2)、乳酸清除率,并经超声检查测算IVC-RVI,分析ScvO_(2)、乳酸清除率及IVC-RVI与EGDT治疗达标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复苏后6 h、12 h及24 h ScvO_(2)、乳酸清除率及IVC-RVI,分析其对预后评估价值。结果:EGDT治疗未达标组复苏后6 h ScvO_(2)、乳酸清除率均低于达标组,IVC-RVI高于达标组(P<0.05);复苏后6 h ScvO_(2)、乳酸清除率低水平组患者EGDT治疗不达标风险分别是高水平组的7.500倍、4.667倍;IVC-RVI高水平组患者EGDT治疗不达标风险是低水平组的3.250倍;死亡组患者复苏后6 h、12 h及24 h ScvO_(2)、乳酸清除率均低于生存组患者,IVC-RVI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复苏后6 h、12 h及24 h ScvO_(2)、乳酸清除率、IVC-RVI联合预测AUC分别为0.856、0.892、0.933,明显较各时间点单个指标大,且复苏后24 h联合预测AUC>复苏后12 h>复苏后6 h(P<0.05);严重脓毒症患者复苏后6 h、12 h及24 h ScvO_(2)、乳酸清除率均与IVC-RVI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ScvO_(2)、乳酸清除率及IVC-RVI对于液体复苏疗效具有较高评估价值,可为临床早期预测预后提供依据,以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谭小飞 刘扬 王佳梅 周传正关键词:严重脓毒症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乳酸清除率 预后 思密达联合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乌司他丁(UTI)给药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8只、染毒对照组(B组)32只、UTI对照组(C组)32只、思密达联合UTI干预组(D组)32只。染毒后第1、3、5、7天分批处死各组存活大鼠,测定血浆TNF-α、TGF-β1含量。结果:B、C、D组血浆TNF-α、TGF-β1水平于染毒后第1天开始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后第1、3天,C组TNF-α、TGF-β1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第1、3、5、7天,D组TNF-α、TGF-β1表达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组TNF-α、TGF-β1水平也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思密达联合UTI能够有效降低PQ中毒大鼠TNF-α、TGF-β1水平,减轻PQ对大鼠的损伤作用。 刘扬 王海霞 谭小飞 杨明全 陈友英 陈平 王占青关键词:百草枯 思密达 乌司他丁 转化生长因子-Β1 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镇静对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镇静对血压的影响。方法急诊危重需要紧急气管插管患者81例,随机分成咪达唑仑+芬太尼(MF,n=41)组和咪达唑仑+氯胺酮(MK,n=40)组;气管插管前咪达唑仑0.05mg/kg静脉注入,之后MF组芬太尼1~2μg/kg静脉注入,MK组氯胺酮0.5—1mg/kg静脉注入,待患者达镇静状态后实施气管插管。记录入室时、插管前和插管后10min、插管后60min的SBP、DBP、MAP、HR的变化,以插管后10min为观察点,观察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MK组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少于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K组和MF组血压均有下降,SBP、DBP、MAP插管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血压下降以MF组更明显,插管后SB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插管后两组HR均有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F组P〈0.01,MK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下降幅度以MF组SBP最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下降幅度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10minMF组有17例低血压,MK组有8例低血压,其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MF组为41.46%,MK组为2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ICU天数及28d死亡率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氯胺酮镇静可降低咪达唑仑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 杨明全 郑刚 周传正 周洁 曹建伟 肖国辉 李强 谭小飞关键词:氯胺酮 咪达唑仑 气管插管 急诊 低血压 CRRT在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从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脓毒血症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CRRT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生化指标包括(PH)、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比较,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及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CRRT治疗组的体温和心律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心律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RT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PH、SCr、BUN、WBC及PLT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PH、SCr、BUN、WBC、PLT、ALB及hsCRP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RRT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CRRT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治疗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能有效清除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提高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谭小飞关键词:肾疾病 毒血症 肾替代疗法 氯胺酮降低咪达唑仑诱导急诊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对血压的影响 杨明全 谭小飞 李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诱导抢救性气管插管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诱导抢救性气管插管进行临床评价。方法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性气管插管患者81例,随机分成MF(咪达唑仑+芬太尼)组(n=41)和MK(咪达唑仑+氯胺酮)组(n=40)诱导麻醉实施气管插管。记录患者插管前及插管10 min后BP、HR、RR及SpO2的绝对差值、入ICU最初24 h的APACHEⅡ评分、入住ICU时间、28 d病死率、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及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进行安全评价。结果 MK组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少于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下降以MF组SBP(收缩压)下降最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发生率MF组(41.5%)与MK组(20.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低血压与咪达唑仑用量无相关性(r=-0.147,P=0.192)。其他不良事件除心律失常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入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两组相似(P>0.05)。困难气管插管两组患者均近半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氯胺酮诱导抢救性气管插管能减少咪达唑仑用量,降低其低血压发生率,气管插管并发症未见增加,临床实施具有可行性。氯胺酮诱导气管插管最适剂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杨明全 李强 肖国辉 郑刚 周传正 周洁 曹建伟 谭小飞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 氯胺酮 咪达唑仑 气管插管 氯胺酮降低咪达唑仑诱导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对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氯胺酮能否降低咪达唑仑诱导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急诊危重呼吸衰竭成年患者,随机分成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和咪达唑仑+氯胺酮(MK)组,气管插管前咪达唑仑0.05 mg/kg静脉注入,然后MF组芬太尼2μg/kg静脉注入,MK组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入,待患者达镇静状态后实施气管插管。记录用药前和插管后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观察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药物诱导气管插管后血压下降以MF组更明显(P<0.01)。低血压发生率MF组为51.7%,MK组为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5,P=0.01)。结论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应用氯胺酮可减少咪达唑仑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 杨明全 肖国辉 李强 郑刚 周传正 周洁 曹建伟 谭小飞关键词:氯胺酮 咪达唑仑 气管插管 急诊 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