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睿
- 作品数:6 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穴位神经阻滞对肥大细胞功能和手针及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与机制研究被引量:27
- 2009年
-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L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 黄红詹睿余晓佳张迪李为民丁光宏
- 关键词:佐剂型关节炎神经阻滞手针电针肥大细胞脱颗粒
- 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探讨逆针关元穴对自然老化的更年期雌性大鼠血脂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9.5个月龄SD雌性大鼠56只为实验动物。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化术制备模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2组,自然对照组和逆针组。自然对照组按照自然月龄分为4组,自然10,12,14,16月龄组,每组8只。各组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逆针组在与自然组一同养至10月龄后,采用逆针大鼠关元穴,在关元穴下约2分处将针直刺2分,后斜向上完全刺入,留针20min。留针过程中让大鼠自由活动。2次/周,持续针刺8周,并于进入更年期的12,14,16月龄后分别取材。每年龄组8只。自然对照组与逆针组同批取材。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1:00采集。经处理后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6只大鼠均获得检测,无缺失值。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自然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3.46±0.18),(3.19±0.16),(3.01±0.28)mmol/L,P<0.05]。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2.97±0.19),(3.46±0.18)mmol/L,P<0.05];[(2.93±0.10),(3.09±0.16)mmol/L,P<0.05]。②三酰甘油水平:自然16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2.17±0.38),(0.99±0.09)mmol/L,P<0.01]。逆针16月龄组与自然16月龄组比较显著下降[(2.02±0.24)(2.93±0.10)mmol/L,P<0.01]。③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逆针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1.33±0.17),(1.42±0.12),(1.12±0.11)mmol/L,P<0.05]。逆针12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自然12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1.77±0.22),(1.36±0.22)mmol/L,P<0.01]。逆针12,16月
- 张露芬李晓泓张慧翟景慧解秸萍詹睿周登方
- 关键词:针刺穴位更年期
- 逆针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IL-2RmRNA表达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 更年期综合征病变的特点是多个系统、器官的衰老,是整体机能适应性的衰退。针灸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事实已被大量的临床报道和基础研究所证实。但目前运用逆针灸的方法预防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报道较少。...
- 詹睿
- 关键词:更年期逆针灸
- 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应激模型大鼠迟发反应期IL-2影响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束缚和致病因子对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明大鼠免疫功能失调状态下IL-2水平变化的特点,以揭示针刺免疫调控的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和束缚应激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任脉六穴和关元穴进行电针刺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2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血清IL-2含量呈增高趋势,无显著性差异;与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比较,AA六穴组、束缚六穴组和AA关元组、束缚关元组血清IL-2含量均有升高,AA关元组呈显著性差异(P<0.01),束缚关元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上调AA模型大鼠、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2的水平,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关元穴的作用明显。
- 闫明茹张露芬张慧程金莲詹睿严洁孙璇郑宇
- 关键词:束缚应激佐剂性关节炎白细胞介素-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调节被引量:26
- 2005年
- 目的:观察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雌性大鼠抗衰老指标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9.5月龄SD雌性大鼠56只为实验动物。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化术制备模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2组,自然对照组和逆针组。自然对照组按照自然月龄分为4组,自然10,12,14,16月龄组,每组8只。各组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逆针组在与自然组一同养至10月龄后,采用逆针大鼠关元穴,在关元穴下约2分处将针直刺2分,后斜向上完全刺入,留针20min。留针过程中让大鼠自由活动。2次/周,持续针刺8周(2个月),并于进入更年期的12,14,16月龄后分别取材,分别命名为逆针12,14,16月龄组。每年龄组8只。自然对照组与逆针组同批取材。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1:00采集。经处理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和子宫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水平,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各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6只实验大鼠均获得检测,无缺失值。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自然组14,16月龄比自然组10月龄显著降低犤(133.72±29.16),(149.04±27.74),(221.78±15.48)nkat/L,P<0.05犦。逆针组14月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明显升高犤(249.75±45.50),(133.72±29.16)nkat/L,P<0.05犦。②血浆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自然组14月龄与自然组10月龄比较,呈显著降低趋势犤(12.21±0.84),(18.07±1.05)nkat/L,P<001犦。逆针组14月龄与自然组14月龄比较明显升高犤(21.90±1.71),(12.21±0.84)nkat/L,P<001犦。③子宫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自然组12,14,16月龄比自然组10月龄显著降低(P<0.05)。逆针组12,16月龄比自然同月龄组显著上升(P<0.05或0.01)。④子宫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自然组14,16月龄与自然组10月龄比较,呈显著降低趋势(P<001)。逆针组12、16月龄与同年龄自�
- 张慧张露芬李晓泓解秸萍翟景慧周登方詹睿
- 关键词:更年期
- 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迟发期不同组织β-内啡肽影响的实验观察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旨在通过观察针刺对AA模型大鼠淋巴结、下丘脑、垂体不同组织中β-内啡肽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明大鼠免疫功能失调状态下β-内啡肽水平变化的特点,以揭示针刺免疫调控的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任脉六穴及关元穴,采用放免法测定β-内啡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A模型组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呈升高趋势,无显著性差异;AA模型组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均升高,呈显著性差异。与AA模型组比较,AA六穴组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无明显变化,AA关元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呈显著性差异;AA六穴组和AA关元组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均降低,除关元组下丘脑呈显著性差异,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针刺能降低AA模型组大鼠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2)关元穴的作用明显。
- 詹睿张露芬严洁张慧孙旋程金莲刘建桥闫明茹郑宇
- 关键词:电针佐剂性关节炎Β-内啡肽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