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彦军
-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动物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内乙酰胆碱酯酶在死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比较
- 杨胜波张永张仕斌刘茂生蒋彦军李寿田唐谦
- 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分布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揭示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对成年20具尸体(40例)小鱼际标本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小鱼际肌肌外神经干长0.49~1.64 cm,从肌起端深面入肌。小指展肌内尺侧和桡侧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可分为两个神经肌亚部;小指短屈肌的肌内神经干斜行穿越肌实质中央;小指对掌肌内神经吻合形式多样,"U"型吻合更明显。3块肌的桡侧部神经分支分布密集。小指对掌肌肌梭密度最高为(19.33±2.72)个/g;小指短屈肌其次,有(15.79±1.33)个/g;小指展肌最少,为(12.86±1.69)个/g。结论三块肌桡侧部更多地参与精细调节;肌块越小,肌梭密度越高。
- 蒋彦军张学真杨胜波
- 关键词:小鱼际肌内神经
- 在解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尝试在解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方法 在解剖学教学中 ,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使之更有利于对医学生的素质的培养。结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在解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结论 在解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可行的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也是必然的。
- 张宏范学斌蒋彦军
-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 人胫神经及其肌支功能束的定位与纤维定量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索人胫神经及其肌支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 方法:取20侧成人胫神经及其肌支,采用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对其功能束进行定位、定量与定性分析. 结果:胫神经腘窝段功能束为(18.33±2.61)束.切片内能区分躯体感觉、躯体运动、γ-薄髓和交感节后无髓4种神经纤维.躯体感觉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后内侧;躯体运动束主要位于前外侧.胫神经肌支2支型占66%~70%.小腿后群浅层肌支中各种神经纤维数量总和比深层肌支多1~2倍.支配深层3块肌的神经支中,躯体运动纤维和γ-薄髓神经纤维在胫骨后肌支中含量最高. 结论:胫神经及分支内感觉纤维与运动纤维相互混合,且存在同种纤维分区聚集现象.各神经支中每种纤维的数量不同.
- 杨胜波蒋彦军薛黔
- 关键词:胫神经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
- 人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功能束定位与定量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腓总神经及其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方法取20侧成人尸体腓总神经,采用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并对其分支走形、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片内可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γ-薄髓神经神经、交感节后无髓纤维。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躯体运动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内下象限、外侧和后内侧;躯体感觉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外上象限、后外侧和前内侧。腓浅神经纤维束及其各种神经纤维数量都比腓深神经多(P<0.05)。结论腓总神经及分支内感觉纤维与运动纤维相互混合,且存在同种纤维分区聚集现象。
- 杨胜波蒋彦军薛黔
- 关键词: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乙酰胆碱酯酶
- 人体中的肌间管道被引量:1
- 2004年
- 在人体中,除胚胎发育中形成的自然管道(如呼吸道、消化道等)外,由骨骼肌、筋膜及骨所围成的一些狭长间隙,我们也常称之为管,在这些管内有血管、神经等一些重要结构通过,在解剖教学及临床应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蒋彦军薛黔张宏
- 关键词:解剖学
- 动物脑、周围神经干及骨骼肌内乙酰胆碱酯酶在死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比较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动物死后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降解的变化规律。方法 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不同动物和不同组织内AchE的灰度值从死后0 h至24 h逐渐递增,即酶降解加重。三种组织内死后同一时间的AchE比较,总是大脑皮质灰度值最大,坐骨神经干内次之,腓肠肌内值最小。同种动物三种组织内的AchE灰度值在动物死后同一时间与不同时间的比较,P<0.01;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内AChE在死后同一时间上的比较,P>0.05。结论 AchE在不同动物死后的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内的降解具有死后时间依从性;骨骼肌内AchE稳定性高,降解缓慢;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内AChE在同一时间上的降解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可作为法医学推断人死亡时间的检测指标。
- 杨胜波张永张仕斌刘茂生蒋彦军李寿田唐谦
- 关键词:大脑皮质周围神经乙酰胆碱酯酶
- 人胃壁内迷走神经和动脉血管分布的应用解剖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索胃壁内迷走神经和血管的分支分布。方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结果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贲门附近分别发出2条和3条初级神经支,其中胃前支与胃后支主要集中在贲门至角切迹之间发出次级支,在胃壁呈扇形分布。胃后壁胃体部的分支及分支间吻合比胃前壁密集。胃前、后支在贲门附近的小弯侧有交通支,在大弯侧有广泛吻合。各动脉血管支从胃壁进入肌层深面,分支分布类似地图上的交通路线。胃前壁上血管分支相对后壁少,粗大,形成了胃体近端和幽门部两个密集分布区;胃后壁在胃底部和胃体中部分布密集。胃壁内血管有干吻合和细支吻合。胃小弯与幽门口区属于相对乏血管区。结论为适应胃运动、调节胃酸分泌等功能需要,胃的神经血管分布不均匀,存在密集分布区与稀疏区。
- 杨胜波薛黔蒋彦军张永
- 关键词:迷走神经动脉
- 人颅骨上的孔洞、管道、间隙及通过的结构与临床被引量:1
- 2001年
- 张宏薛黔蒋彦军
- 关键词:人颅骨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