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发龙

作品数:164 被引量:727H指数:16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7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6篇农业科学
  • 10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1篇玉米
  • 39篇小麦
  • 34篇间作
  • 24篇绿肥
  • 23篇土壤
  • 22篇作物
  • 17篇绿洲
  • 17篇绿洲灌区
  • 16篇还田
  • 15篇免耕
  • 15篇秸秆
  • 14篇水分
  • 14篇干物质
  • 13篇氮肥
  • 13篇播种
  • 12篇水分利用
  • 11篇地膜
  • 11篇豌豆
  • 10篇干物质积累
  • 9篇豆科

机构

  • 164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陇东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工...
  • 1篇陇西稷丰种业...

作者

  • 164篇胡发龙
  • 146篇殷文
  • 137篇柴强
  • 113篇赵财
  • 98篇于爱忠
  • 56篇樊志龙
  • 21篇冯福学
  • 20篇陈桂平
  • 18篇谢军红
  • 10篇郭瑶
  • 9篇方子森
  • 8篇崔红艳
  • 7篇牛俊义
  • 7篇李玲玲
  • 4篇李广
  • 3篇陈建平
  • 3篇刘畅
  • 2篇曹卫东
  • 2篇王一帆
  • 1篇任强

传媒

  • 18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作物学报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4篇赤峰学院学报...
  • 4篇高教学刊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年份

  • 17篇2024
  • 21篇2023
  • 20篇2022
  • 26篇2021
  • 26篇2020
  • 14篇2019
  • 18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的减水减氮效应被引量:8
2021年
针对长期连作作物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问题,研究前茬地膜覆盖作物免耕留膜,轮作后茬作物的生产效应,对于优化栽培模式,建立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地膜覆盖玉米茬口两种耕作方式(免耕留膜,NT;传统耕作,CT)、两种灌水水平(传统灌水,2400 m^3·hm^-2,I2;传统灌水减量20%,1920 m^3·hm^-2,I1)和3个施氮水平(传统施氮,225 kg·hm^-2,N3;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对轮作小麦产量、光能与灌溉水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前茬玉米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小麦全生育期总叶日积提高21.6%~26.1%(P<0.05),特别是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提高41.3%~45.2%(P<0.05),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免耕留膜集成减量20%水氮供应(NTI1N2)处理比传统耕作和水氮供应(CTI2N3)提高叶日积34.8%~50.7%。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提高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0.4%、5.6%~12.3%和10.1%~10.3%(P<0.05);NTI1N2较CTI2N3处理小麦增产15.2%~22.0%、光能利用率提高8.1%~18.5%、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0%~52.5%(P<0.05)。免耕留膜结合减量水氮供应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纯收益和产投比,NTI1N2较CTI2N3处理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提高22.9%~23.9%和34.8%~35.1%,单方水效益提高53.6%~68.9%(P<0.05)。因此,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留膜配套减量20%灌水(1920 m^3·hm^-2)与施氮(180 kg·hm^-2)可作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发展节本增效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
郭瑶陈桂平殷文赵财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范虹柴强
关键词:轮作小麦水氮耦合水分生产力
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对土壤氮素及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光热资源,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栽培模式及施氮制度,提高绿肥培肥效果。【方法】试验设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箭筈豌豆与油菜混播,播量比8∶1)3种复种模式,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100%和0%(N_(1))、80%和20%(N_(2))两种施氮制度分配。研究小麦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特征和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互作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在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_(2)与N_(1)差异显著(P<0.05),N_(2)处理较N_(1)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8%~17.96%、12.58%~17.31%、4.72%~8.94%和4.55%~20.51%,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了10.85%~13.06%。在N_(2)处理下,在0~30 cm土层W-VR模式较W-V和W-R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7.30%和18.85%,土壤铵态氮含量提高10.89%和28.78%,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89%和11.36%,土壤脲酶活性提高7.76%和22.39%;且W-VR较W-R籽粒产量增加10.80%。【结论】在青藏高原地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且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80%和20%分配可显著提高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是该区域较为理想的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
孙亚斌胡发龙韩梅李正鹏赵财
关键词:土壤全氮土壤脲酶活性
绿洲灌区增密对水氮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机制
2024年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玉米田氮肥施用量高等生产生态问题,在节水减氮条件下,分析增加种植密度补偿水氮减量导致玉米减产的效应,为水氮节约型玉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基于2016年布设的裂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灌水定额:灌水减量20%(W1,3240 m^(3) hm^(–2))和传统灌水(W2,4050 m^(3) hm^(–2)),裂区为2种施氮量:减量施氮25%(N1,270 kg hm^(–2))和传统施氮(N2,360 kg hm^(–2)),裂裂区为3种玉米密度:传统种植密度(D1,7.50万株hm^(–2))、增密30%(D2,9.75万株hm^(–2))和增密60%(D3,12.00万株hm^(–2)),通过测定2020—2021年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析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转运特征,量化产量构成因素,明确增密对水氮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减水、减氮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而增密30%能够补偿因水氮同步减量造成的产量负效应,且维持较高的施氮量有利于玉米增产节水。W1N1D1(减量灌水减量施氮及传统密度)较W2N2D1(对照:传统灌水传统施氮及传统密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降低9.1%~15.0%与10.0%~11.0%,但W1N1D2(减量灌水减量施氮及增密30%)与W2N2D1差异不显著。W1N2D2(减量灌水传统施氮及增密30%)较W2N2D1籽粒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2.9%~15.4%与6.4%~12.0%。增密30%能够补偿水氮同步减量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是W1N1D2能增加玉米穗数,进而提高玉米灌浆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苗期到大喇叭口期群体生长速率及花前转运率。增密30%在灌水减量和传统施氮条件下促进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W1N2D2可增加玉米穗数,提高玉米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群体生长速率,促进穗部干物质分配,提高花前转运量、转运率及转运贡献率。因此,增密30%是绿洲灌区水氮同步减量玉米稳产高产的可行措施,是氮肥不减但减水20%玉米节水增产有效举措。
王菲儿郭瑶李盼韦金贵樊志龙胡发龙范虹何蔚殷文陈桂平
关键词:密植干物质积累
一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装置,包括存水箱、底板和搅拌箱,所述底板顶端的一侧安装有存水箱,所述存水箱内部底端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存水箱顶端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集水斗,所述存水箱一侧的上端安装有过滤箱,所述...
郭瑶柴强范虹殷文于爱忠赵财樊志龙胡发龙
文献传递
西北灌区复种绿肥及减氮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特征
2024年
【目的】针对西北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探讨复种绿肥及减量施氮对春小麦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春小麦生产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麦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W-G)和麦后休闲(W)两种种植模式,副区设传统施氮(N3,180 kg·hm^(-2))、减施氮肥15%(N2,153 kg·hm^(-2))和减施氮肥30%(N1,126 kg·hm^(-2))3个施氮水平,于2020—2021年研究复种绿肥及减氮对春小麦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麦后复种绿肥结合适量减施氮肥可提高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W-G较W模式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增加11.5%—13.5%,麦后复种绿肥结合氮肥减施15%(W-GN2)与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氮30%(W-GN1)较对照麦后休闲结合传统施氮量(W-N3)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2.1%—20.2%与15.2%—16.6%,W-GN2与W-G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G较W春小麦耗水量降低12.6%—13.7%,复种绿肥模式中以W-GN2降低春小麦耗水量幅度最大,较麦后休闲结合减氮15%(W-N2)、W-N3分别降低21.8%—25.8%、21.3%—26.3%;W-G通过降低春小麦拔节期至灌浆初期的耗水模系数,增大播种前期至拔节期与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模系数(两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比例为60.5%—64.1%),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特征,增强了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供需同步性。相比W-GN1、W-GN3,W-GN2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W-G具有增产优势,较W增产13.5%—14.1%;W-GN2较W-N2与W-N3分别增产16.7%—18.4%与13.6%—14.6%。因而,W-G较W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29.4%—31.0%,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中,以W-GN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幅度较大,较W-N2、W-N3分别提高44.2%—46.8%、39.1%—43.5%,较W-GN1、W-GN3分别提高36.2%—50.7%、9.1%—17.0%。【结论】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施氮肥15%(即施氮153 kg·hm^(-2))较传统�
张殿凯李盼范虹何蔚樊志龙胡发龙孙亚丽谭向念殷文陈桂平
关键词:毛叶苕子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农业机械皮带轮去土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农业机械领域的一种农业机械皮带轮去土装置,包括带轮,带轮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轴,固定轴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侧板,侧板的两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转轮,圆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轮刷,侧板的中...
赵财柴强樊志龙殷文于爱忠胡发龙范虹
文献传递
一种免耕地膜两年利用膜下施肥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免耕地膜两年利用膜下施肥器,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第一支撑架和控制箱,第一支撑架上设有用于混合肥料的拌肥箱,拌肥箱内沿水平方向设有搅拌轴,搅拌轴由设在拌肥箱外侧壁的第一电机驱动,第一电机与控制箱电性连接,...
殷文郭瑶柴强赵财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范虹
文献传递
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设置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mm(T2)、分茎水80 mm+盛花水40 mm(T3)、分茎水60 mm+现蕾水40 mm+盛花水40 mm(T4)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水处理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T2处理最高,分别增加了91.37%、45.09%;灌水量过多显著减少光合产量向籽粒的分配,使籽粒产量降低;随灌水量增加,胡麻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大,籽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灌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T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增加了40.72%、11.71%。综合考虑胡麻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T2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
崔红艳胡发龙方子森牛俊义王华丽许维成
关键词:灌水胡麻水分利用效率
水氮耦合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18年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协同效应,其中耕作方式为覆膜玉米茬免耕直播(NT)和玉米茬传统耕作(CT),灌水量为传统灌水(I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施氮量为纯N 225 kg hm–2(N3)、180kghm–2(N2)和135kghm–2(N1)。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灌水水平、施氮量对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显著增大全生育期生长速率,提高22.0%~28.0%,NT促进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提高6.4%~7.4%,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5.4%~15.1%。免耕低灌(NTI1)较传统耕作高灌(CTI2)的生长速率增大7.7%~13.4%,干物质积累量提高3.1%~5.9%,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8.7%~10.5%。免耕低灌中施氮(NTI1N2)较传统耕作高灌中、高施氮(CTI2N2、CTI2N3)生长速率分别增大6.9%~20.5%与4.1%~14.0%,收获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8%~9.7%与4.8%~10.2%。NT比CT增产10.1%~10.4%,NTI1较CTI2、CTI1分别增产13.0%~14.8%与9.4%~10.1%,NTI1N2比CTI2N2、CTI2N3分别增产3.7%~9.8%与15.2%~2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NTI1N2提高了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NTI1N2处理组合更有利于穗数、千粒重的增加。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NTI1N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施氮量为180kghm–2的基础上,玉米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技术组装减少20%灌溉量(1920m3hm-2)轮作小麦模式是河西灌区小麦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赵财王巧梅郭瑶殷文樊志龙胡发龙于爱忠柴强
关键词:水氮耦合耕作措施干物质积累作物生产力
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生长及产量对间作豆科绿肥的响应
2024年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生长及产量对间作豆科绿肥的响应,为构建干旱灌区基于绿肥的玉米氮肥节约型生产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玉米间作箭筈豌豆(M||V)和单作玉米(SM)2种种植模式,副区设5个施氮水平:地方推荐施氮量N360(360 kg·hm^(-2))、减量25%施氮N270(270 kg·hm^(-2))、减量50%施氮N180(180 kg·hm^(-2))、减量75%施氮N90(90 kg·hm^(-2))、不施氮N0。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日积(LAD)、光能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间作绿肥能够提高减量施氮(N270、N180、N90、N0)条件下玉米出苗后75—150 d的LAI,并增加其全生育期LAD和光能利用率。在N270、N180、N90、N0下,M||V较SM玉米75—150 d 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平均显著提高了9.8%、8.2%、4.6%。在M||V中,N270与N360的玉米出苗后75—150 d 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在SM中,玉米出苗后75—150 d的LAI、全生育期总LAD、光能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间作绿肥显著提高了N270、N180、N90、N0条件下玉米出苗后90—150 d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同一氮肥减量条件(N270、N180、N90、N0)下,M||V较SM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平均显著提高了4.6%。在玉米出苗后75—130 d,M||V较SM的玉米群体生长率显著提高了5.9%。M||V较同一减量施氮(N270、N180、N90、N0)条件下的SM玉米籽粒产量平均显著提高了8.5%。在M||V中,N270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360。M||V较SM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平均显著提高6.0%和6.3%。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间作绿肥可以使玉米在施氮量261.4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14876.4 kg·hm^(-2),而单作玉米获得最高产量14012.5 kg·hm^(-2)时的最佳施氮量为348.6 kg·hm^(-2)。减量施氮对绿肥鲜草产量和绿肥氮素积累量的影响显著,M||V N270较M||V N360、M||V N90、M||V N0的绿肥
董勇杰张刁亮李越彭建辰胡发龙殷文柴强樊志龙
关键词:间作绿肥光能利用率玉米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