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深 作品数:9 被引量:13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纺织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金属学及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化学工程 更多>>
聚酰亚胺的导电性能及其与铝的离子束混合研究 1993年 研究了150 keV Kr^+离子注入对聚酰亚胺(PI)导电性能的影响。发现 PI 样品注入 Kr^+离子后的室温电阻率比注入 Kr^+前降低约16个数量级。用范德堡法测量了193K至293K 温度范围内的电传导行为,对损伤层内的电传导机理进行了讨论。以150keV Kr^+轰击 Al/PI 双层薄膜系统。用背散射分析及误差函数拟合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计算,得到了 Al 在 PI 中的深度混合扩展量。 童志深 吴美珍 丁九龙关键词:离子束 电阻率 聚酰亚胺 9Cr18不锈钢的N^+注入表面改性及其物相分析 1990年 不同含碳量的碳钢、低合金钢和含碳量低的不锈钢的N^+注入改性及对注入层的物相分析近年来进行了不少工作。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Conversion Electron Mssbauer Spectroscopy,CEMS)是研究铁基合金N^+注入层内氮和铁键合的化学态的有效方法。 吴美珍 童志深 张强 金运范 王树芬关键词:不锈钢 离子注入 物相 改性 等离子体苯胺聚合膜离子注入层的电阻率 1997年 等离子体苯胺聚合膜经100keV,5×1015Ar+/cm2或24keV,1×1016I+/cm2离子注入后,室温电阻率下降12个数量级。用范德堡(Van-der-Pauw)法在173K~303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温度对注入层体电阻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注入层内电荷载流子的输运过程可用Mot的可变自由程跳跃(VRH)模型给以解释。根据此VRH理论得到Fermi能级处的态密度及电荷载流子最可能的跳跃距离。 张铮杨 吴美珍 浦天舒 童志深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离子注入 电阻率 苯胺 聚合膜 等离子体聚合有机膜的离子注入改性 1994年 以苯胺为单体在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聚合,测量所合成的有机膜经100keV、5×1015cm ̄(-2)Ar ̄+注入后电阻率的变化,并用FTIR、XPS和核分析方法对离子注入引起的结构和成分改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环境下,聚合膜内仍含有大量环结构。由于Ar ̄+的注入,聚合膜表面损伤而碳化,使注入层内的体电阻率降低11个数量级。 童志深 周馥 吴美珍 浦天舒 刘惠珍关键词:等离子体 离子注入 改性 吡咯等离子体聚合膜及其注I^+层的复数折射率计算 1999年 以能量20keV、剂量1×10^(16)Ⅰ^(+)·cm^(-2)的Ⅰ^+离子束,辐照吡咯等离子体聚合膜,此表面注Ⅰ^(+)层的电导率可提高11个量级.从光的反射和透射谱(频率范围: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应用传递矩阵方法,求得原始膜和注Ⅰ^+层的复数折射率,并在此光学研究的基础上,获取其能量损失函数的信息. 浦天舒 张铮扬 吴美珍 童志深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苯胺等离子体聚合膜的光学常数 被引量:1 1995年 应用传递矩阵方法,从光强反射率和透射率得到苯胺等离子体聚合膜的复数折射率和复数介电函数。在0.5μm~2.5μm波长范围内,膜的折射率nf不随波长明显变化,其最佳值为1.65±0.05。由复数介电函数的虚部得到膜的光学能隙为1.8ev,与从吸收谱得到的结果(E0=1.76ev)基本一致。 浦天舒 童志深 吴美珍 金若鹏 周馥关键词:苯胺 等离子体聚合膜 光学常数 形变充氢多晶纯钴中缺陷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被引量:2 1992年 用正电子寿命和多普勒线形参数测量技术,研究了形变和形变充氢多晶钴试样的缺陷性质及其回复行为。观察到形变样品阴极充氢后,氢致缺陷为一定量的位错和空位以及少量的空位团。没有观察到微空洞和微裂纹的产生。单空位的回复温度范围为73—260℃,位错和空位团的退火发生在350—670℃温度范围。测得空位的迁移激活能为E_v^m=1.09±0.07eV。 彭栋梁 王天民 童志深关键词:氢 正电子湮没 多层结构中有机薄膜吸收系数的计算 被引量:4 1997年 固体膜对光的吸收系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布格尔-朗伯(Bouguer-Lambert)定律仅适用于无界面影响的内透射情况。从光的反射和透射谱,运用传递矩阵方法,通过光学常数的计算,可以得到吸收系数的正确值。文中将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吡咯聚合膜(双层结构)及其100keVAr+辐照层(三层结构)的吸收系数与由布格尔-朗伯定律直接得到的值进行比较,以了解由界面引起的误差。 浦天舒 张菁 吴美珍 张铮扬 金若鹏 童志深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光吸收 等离子体噻吩聚合膜的研究及I^+注入的掺杂效应 被引量:6 1996年 以噻吩为单体,在等离子体环境中聚合成致密的有机膜。利用Rutherford背散射(RB2S)和质子弹性反冲(ERD)、傅里叶红外谱(FTIR)测定了膜的成分和结构;从近红外-可见-紫外光的反射和透射谱,运用传递矩阵方法研究了膜的光学性质;此外,还探讨了24keV的I^+离子束的注入对等离子体噻吩聚合膜的掺杂效应。结果表明,注入层内电荷载流子的输运机理可用Mott的可变自由程跳跃(VRH)理论给以解释。 童志深 吴美珍 张铮扬 浦天舒 金若鹏 张菁 朱福英 曹德新 曹建清 朱德彰关键词:噻吩 聚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