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 作品数:38 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被引量:1
- 2010年
-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地方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等一系列措施,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 王杰王彤
-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块化教学体系师资队伍
- 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Raf激酶抑制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研究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Raf激酶抑制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SPSS 15.0统计分析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的差异及其与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Raf激酶抑制蛋白在肺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在肺癌组织中发生甲基化或部分甲基化,明显高于癌旁组织;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与肺癌患者的预后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低,其机制主要是其启动子发生了甲基化。因此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是预测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
- 蔡琴王杰
- 关键词:RAF激酶抑制蛋白启动子甲基化肺癌
- 寡核苷酸探针制备的优化
- 2010年
- 目的:探讨寡核苷酸微阵列制备中适合使用的探针浓度、探针缓冲液pH值、离子强度、优化杂交条件。方法:选取人白细胞抗原DQA1位点,针对多态性集中的外显子2设计一对保守引物及16条特异性分型探针;分别用ddH2O和0.1、0.2mol/L碳酸盐缓冲液(pH=7)稀释探针至100μmol/L;选取合适的缓冲液浓度后,调碳酸盐缓冲液为5.0、6.0、7.0、8.0、9.0、10.0等6种pH值,选取最优pH值及离子强度,分别溶解探针至20、50、100、200μmol/L,比较上述不同条件的杂交结果。结果:用0.1mol/L、pH9的碳酸盐缓冲液溶解探针杂交效果最佳;探针浓度为20μmol/L时信号弱,其他浓度下无显著差别。结论:通过探针制备的优化可以提高杂交效率,探针浓度与杂交信号强度无明显正相关。
- 王彤李丹妮李咏王杰
- 关键词: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一氧化氮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内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FBS)与100mg/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培养及传代人晶体上皮细胞。用0.001,0.01,0.1,1,10和100μg/L浓度的bFGF作用于晶体上皮细胞,用MTT法检测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用Griess法测定NO含量;分别用RT-PCR方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iNO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①bF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除100μg/L组外,其余浓度为0.001~10μg/L的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均大于对照组,其中0.01~10μg/L的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差异显著(P<0.05)。②bFGF对晶体细胞NO水平、NOS活性及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对照组和0.001,0.01,0.1μg/LbFGF组NO水平较低,而在1μg/L和10μg/L的bFGF使人晶体上皮细胞的NO含量增高,0.1~10μg/L的bFGF使人晶体上皮细胞的NOS活性增高、使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强。结论:可以促进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使NO含量和iNOS的活性和蛋白表达增高。
- 汪亚伦孔玮王彤杜静江岩王杰
-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上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穿膜素TAT介导的KDR-si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靶向肺癌A549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为了构建TAT与KDR-siRNA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体外靶向抗肿瘤作用,利用重组技术构建TAT-KDR siRNA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肺癌细胞株A549。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KDR基因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MTT法、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其对A549细胞株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细胞黏附实验评价其肿瘤靶向性。其抗癌作用主要表现为可有效地抑制A549细胞KDR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促进细胞凋亡,并具有肿瘤靶向性作用。因而认为,TAT与KDR靶向siRNA慢病毒载体具有显著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活性。
- 郑旭张简丽任玥王杰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肿瘤靶向性
- “女七男八”中医代际视域下的医养结合治未病模式初探
- 2023年
-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对于人体生长周期规律的描述,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了划分。《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阐释了“女七”与“男八”的生命规律理论体系,“女七”与“男八”是指女性成长约七年为一周期,而男性成长约八年为一周期,这是人体成长周期的定律。《黄帝内经》中“女七男八”这种生理节律理论,基本可对照当代社会人体的生长发育情况。目前中医形成了一种代际差异视域下的独特人群区分方法,我们称之为中医“人体代”或者“年龄代”。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人类平均寿命正逐年延长,如何防止人口深度老化,减轻由此带来的社会压力,维护社会秩序平稳运行,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在代际差异视角下的中青年抗老防衰、老年人养老服务偏好、甚至是青少年健康调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优势。文章通过对代际视域下划分原则的设计,以期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代际差异划分,以便采取对应的调护方式,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中医保健、养生效果。
- 常拓杨超贾悦铃王杰
- 关键词:治未病人口老龄化
- 伴有6;9染色体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EK-CAN融合基因表达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6;9染色体易位与DEK-CAN融合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患者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对4例AM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EK-CAN融合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3例行异体骨髓移植(allo-BMT)患者进行动态随访。结果表明: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t(6;9)(p23;q34)易位;4例初诊、再发及完全缓解期患者均不同程度检出DEK-CAN融合基因,占100%;其中初诊、再发期表达明显增强,完全缓解期减弱;3例患者allo-BMT后1-24个月均表达DEK-CANmRNA。临床资料显示4例AML患者中2例于CR后1-24个月复发(其中1例接受异体骨髓移植)、死亡,其余2例完全缓解,在治疗中先后接受异体骨髓移植,现仍然生存。结论:DEK-CAN基因是AML发病的分子基础,检测DEK-CAN融合基因对于AML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汪亚伦王彤许凤冮岩王杰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 Qβ噬菌体A_2基因的克隆与生物活性分析
- 2008年
- 目的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Qβ噬菌体A2基因表达载体,并对其生理学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PCR技术从Qβ基因组中扩增A2基因,克隆到pBAD表达载体中构建pBADA2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DNA测序分析;转化宿主细胞JM109,SDS-PAGE检测Arabinose诱导后A2蛋白的表达;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生长曲线鉴定pBADA2在不同宿主细胞中的溶菌性。结果经菌落PCR筛选、序列测定和酶切鉴定证实表达载体pBADA2构建成功,并在JM109中获得高表达,其表达水平随Arabinose的浓度增加而增高,Arabinose在0.2%时达到高峰。OD660显示pBADA2具有溶菌性,可快速溶解大肠杆菌JM109、HB101和594,而对BE110没有溶解活性。结论构建成功高效表达A2蛋白的重组载体pBADA2,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菌性,为新型抗菌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李树王杰王彤
- 伴有染色体异常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伴有染色体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FLT3跨膜区内部串联重复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用R显带染色体核型技术分析125例AML患者的细胞核型;采用PCR联合序列测定检测伴有或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125例患者中46例证实存在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总检出率为36.8%,各亚型检出率分别为M057.14%、M155.56%、M238.71%、M350.0%、M450.0%、M530.77%、M6/M710.0%和M718.75%。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t(16,21)最多,为9例,占19.78%;其次分别为t(8,21)7例,占15.22%;t(4,11)6例,占13.04%。同时发现了3例国内较少见的t(6,9)染色体异常,占6.52%。无染色体异常79例患者中56例FLT3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0.89%。46例伴有染色体异常患者中31例FLT3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7.3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组患者中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11.39%和24.0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资料显示,伴有和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b计数、骨髓中白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有或不伴有染色体异常FLT3/ITD阳性组绝大多数短期内死亡,两组间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伴有染色体异常FLT3/ITD阳性组患者的生存期更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时伴有染色体异常和FLT3/ITD突变患者预后较差,FLT3/ITD突变可以作为染色体异常AML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 王杰李树王彤
- 关键词:急性髓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
-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血管新生调节因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分析比较各种血管新生调节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途径,为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5-01/2005-05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Rheumatoid,Osteoarthritis,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asculargrowthmediatedfac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筛除非随机对照实验、重复实验和综述,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了123篇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1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13篇。对10篇文献中提及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整联蛋白αvβ3、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等血管新生抑制和促进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途径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将所选资料按照以下顺序归纳总结:①类风湿关节炎的组织学改变。②类风湿关节炎与血管新生的关系。③血管新生抑制和促进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途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发展与局部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多种因子参与并调控了这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整联蛋白αvβ3、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均被证明可促进血管新生,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是双重的。另外,血管新生抑制因子也参与调节血管新生。因此,上述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林莉王彤王杰
- 关键词:滑膜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