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 作品数:54 被引量:32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理学历史地理更多>>
- 李、陆酒诗比较论
- 2015年
- 中国传统饮酒诗歌源远流长,而作为封建文化高峰的唐、宋时期,诗歌中更是充满浓浓的"酒意"。作为唐、宋时期饮酒诗的代表诗人,李白和陆游的诗集中可谓酒香扑鼻。两人诗中所体现出的"酒"意象内涵各具特色,所描写的题材、抒发的思想情感、采用的创作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风格都有所不同。其原因既有二人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也有其所处地域文化方面的不同。
- 王征
- 关键词:酒诗
- 论明代台阁体诗学“性情之正”的渊源及缺失被引量:2
- 2016年
- 明初台阁体诗歌在宋元理学性情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性情之正"的诗学观念,台阁馆臣对此有较多论述。其诗歌创作也一直深受"性情之正"观念的影响,要求诗歌考见王政得失、治道盛衰;止乎礼义、辅于世教。因此,台阁体诗歌被封闭在儒家伦理道德的狭窄圈子里,而不能很好地表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割裂了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念,导致了诗风的平易雍容,降低了诗歌的品位,在艺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后世诗人对此皆有强烈的不满,他们或以实际的创作,或以成熟的理论,给予了批评和改革,使中国诗歌走出了台阁体的偏执与低谷。
- 王征
- 关键词:台阁体艺术缺失
- 论汉赋与汉代奏议的互动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的强烈关注这一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有汉一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 王征
- 关键词:汉赋奏议互动关系
- 光明风化之情 昭章玄妙之思——冯衍《显志赋》论被引量:5
- 2007年
- 《显志赋》作为冯衍的代表作,属于汉赋中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抒情性很强的一篇作品。它表现了作者忠而见疏后老庄退隐之情萌生的倾向,同时也抒发了其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本文结合冯衍的生平探讨一下《显志赋》所“昭章”的“玄妙之思”,同时对其艺术表现形式作一简要概述。
- 王征
- 关键词:艺术形式
- 桓谭《新论》艺术论被引量:1
- 2008年
- 《新论》是两汉之际桓谭的主要著作,该书体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政治、美学和天文等思想。此书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善用譬喻,辩论是非;借助故事,彰显己意;善设机巧,长于论辩。另外,文章的语言较为浅显,句式也较为多变。
- 王征
- 关键词:桓谭论辩技巧语言特色
- 刘秀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 2014年
- 汉光武帝刘秀,本人为太学生出身,博览经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擅长应用文撰作,其诏令及交际文牍颇注重文辞,较少"浮词虚语"。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刘秀113篇文字。由于其伟大历史功绩的遮掩,后人较少注意其文学撰作方面的才能及其成就,但他的一百余篇诏令及文牍足以使他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 王征昝风华
- 关键词:文学创作
- 东汉建武时期文学研究
- 本文对东汉建武时期文学进行了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建武年间政治形势及思想文化状况,着重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政治形势、各种思想以及总体文化概况;第二部分,建武年间的疏奏、游说之文及其他。重点阐述此时期的疏奏及游说...
- 王征
-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创作
- 文献传递
- 明中叶六朝初唐派诗学转向及原因探论
- 2020年
- 明中叶六朝初唐派是一个以诗学倾向命名的诗派。前七子派诗学盛唐尤其宗杜的复古运动发展到正嘉之际,出现了剿袭雷同之流弊,包括部分七子派成员在内的许多文士,开始向六朝初唐诗歌学习,逐渐形成了宗尚绮靡诗风的六朝初唐派。但他们也并非一直坚守诗学六朝初唐的秾丽风尚,特别是他们晚期的诗歌创作,大多转向了对平淡诗风的追求。他们的诗风从绮靡到平淡转向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他们晚年对性理之学的追求,二是他们深受陶诗的影响。
- 王征
- 关键词:明中叶
- 陈谟诗学思想管窥
- 2015年
- 陈谟是明初江右诗派一名主力干将。他文体简洁,诗格舂容,诗学思想也与江右派其他文人有较大不同。陈谟主张做诗要先厚其根本,才能达到"贵乎有实"的结果;他宗唐得古而不贬宋;尚辞气而重藻丽;拟古而又不泥于古;推崇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和经世致用的诗歌功用观。陈谟诗学思想对明代台阁文学的发展和复古思潮的演进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 王征
- 关键词:诗学思想
- 明中叶吴中派隐逸风尚与陶诗接受——以沈周、祝允明、文徵明为中心
- 2019年
- 明中期吴中派诗人秉承了吴中的隐逸传统,隐逸是他们一贯的精神向度,是他们生存目标与自我价值估量的基础。沈周是《明史•隐逸传》中不多的隐士之一,其隐逸之情较为纯粹,表现出知行一致的特点。其后的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的隐逸则有了新的特点,他们隐逸于其熟悉的城市,逃避于喜爱的书画艺术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多处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着重抒发自我之性灵,个性主义凸显。明中期吴中派诗人认为,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方式是自适的,是与仕宦生涯隔离的。在隐逸生活中,他们和陶诗、用陶韵,表现出了对陶诗的重视与推崇。
- 王征
- 关键词:明中叶文徵明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