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川

作品数:47 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0篇骨折
  • 16篇固定术
  • 14篇骨折固定
  • 14篇骨折固定术
  • 12篇内固定
  • 9篇股骨
  • 9篇关节
  • 7篇微创
  • 6篇手术
  • 6篇外固定
  • 6篇复位
  • 6篇钢板
  • 5篇胫骨
  • 5篇微创固定
  • 5篇微创固定系统
  • 5篇螺钉
  • 5篇内骨折
  • 5篇内固定治疗
  • 5篇固定器
  • 4篇远端

机构

  • 46篇天津医院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滨海新...

作者

  • 47篇王宏川
  • 17篇舒衡生
  • 15篇庞贵根
  • 13篇贾健
  • 12篇田维
  • 12篇刘兆杰
  • 11篇曾宪铁
  • 10篇马宝通
  • 8篇陈新
  • 6篇贾鹏
  • 6篇石博文
  • 4篇孙翔
  • 4篇方亮
  • 4篇安建立
  • 3篇梅晓龙
  • 3篇李刚
  • 3篇张亚非
  • 3篇李鹏飞
  • 3篇张铁良
  • 3篇金鑫

传媒

  • 13篇中华骨科杂志
  • 11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第十八届全国...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十次全国中...
  • 1篇第一届《中华...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3
  • 3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桡骨头骨折(英文)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移位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技术。[方法]本组移位桡骨头骨折26例,MasonⅡ型16例,Ⅲ型6例,Ⅳ型4例。22例用肘后外侧Kocher切口,另外4例用肘后正中切口以便同时处理合并的尺骨近端骨折。复位后用微型钢板螺钉固定,并使内固定物不妨碍关节活动。[结果]随访平均32个月,无骨间后神经损伤及感染发生,26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部评分标准,优17例,良9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桡骨头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注意以下方面:(1)保护、修复尺骨外侧副韧带;(2)防止损伤骨间后神经;(3)努力达到解剖复位;(4)固定既要坚强可靠,又要不阻碍关节的运动。
王宏川阚世廉宠贵根曾宪铁陈新
关键词:桡骨头骨折内固定
肘部损伤三联征再脱位原因分析及处理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肘部损伤三联征再脱位原因,介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肘关节可怕三联征共24例,13例复位后发生再脱位,男10例,女3例,年龄24~62岁,平均38岁,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Ⅱ型11例,Ⅲ型2例,按Johnston-Mason分型桡骨头均为Ⅳ型。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I型3例,Ⅱ型10例。在13例病人最初治疗中,8例保守治疗,行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3~4周后发生再脱位。5例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桡骨头切除术,3例行桡骨头部分切除并切除冠状突骨片。13例再脱位患者均再次手术治疗。冠状突骨折Ⅰ型采用套索方法,缝线绕过骨片顶部和关节囊前方,通过尺骨预先钻的骨道进行缝合。Ⅱ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螺钉、空心螺钉、克氏针固定。7例附加超肘外固定器固定。随访包括临床检查、肘关节X线片和MEPS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score)。[结果]随访1~3年,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根据MEPS评分平均86分(62~98分),优4例,良8例,可1例。4例无痛或微痛,6例恢复了伤前工作,3例出现了并发症。[结论]单纯闭合复位、忽略对小块冠突骨折进行固定、桡骨头切除是肘部可怕三联征再脱位的主要原因。对于肘部不稳定性骨折再脱位,使用超关节肘部外固定架不但可以辅助固定,可允许关节早期活动,能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辛景义刘忠玉曹红彬王宏川李楠
关键词:肘关节脱位桡骨头骨折外固定器
踝部开放性骨折的急症手术治疗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踝部开放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及相关的急症手术技术特点。方法2001年8月至2006年4月,急症手术治疗踝部开放性骨折51例,男39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伤口Gustilo分度,Ⅰ度3例,Ⅱ度37例,ⅢA度7例,ⅢB度3例,ⅢC度1例。急诊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尽早开始手术。冲洗及彻底清创后,根据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伤口情况制定骨折处理的顺序,依次完成骨折复位、固定。结果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6个月。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12例伤口发生浅表皮缘坏死,2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伤口发生浅表感染。踝部骨折在10-18周(平均13周)愈合。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48例评分在76-100分,平均90分。结论踝部开放性骨折在急症手术时应彻底清创,注意保护皮肤活力。在处理后踝骨折时,可采用胫骨远端脱出法。多数手术应先精确复位、固定外踝骨折,对旋后内收型、外踝严重粉碎的踝部骨折应先进行内踝骨折的复位、固定。对严重的下胫腓联合分离,应直视下复位且常规使用下胫腓螺钉固定。
王宏川庞贵根马宝通张亚非曾宪铁陈新
关键词:踝关节急症外科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6
2002年
庞贵根王宏川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固定术治则
3D打印模拟手术联合定制钢板固定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股骨干骨折被引量:3
2020年
背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股骨常存在畸形,骨折后与常规内植物匹配度低,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畸形严重股骨干骨折的个体化治疗报道甚少。目的:探讨小儿麻痹后遗症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特点及采用3D打印模拟手术联合定制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3D打印模拟手术联合定制钢板治疗19例小儿麻痹后遗症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38-62岁,平均52.5岁;左侧7例,右侧12例;股骨干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型6例,A2型3例,A3型1例,B1型4例,B2型4例,C1型1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术前均3D打印患肢1∶1股骨模型,并定制钢板,于股骨模型行体外模拟手术,明确钢板放置位置、测量并记录螺钉方向和长度,依据模拟手术结果行最终骨折内固定治疗。依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肢髋、膝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19例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6.6个月;②Harris评分伤前(84.95±5.18)分,术后1年(84.42±4.83)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伤前(84.53±4.36)分,术后1年(83.63±3.90)分。经统计学分析,伤前与术后1年的上述指标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1例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行取髂植骨后骨折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予充分引流及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及清创后伤口愈合;④提示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股骨常存在畸形且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对于无法行常规内植物固定的股骨干骨折,3D打印模拟手术联合定制钢板可为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特殊类型的股骨干骨折提供新的选择。
张诗剑杨超群戚浩天刘兆杰王宏川田维贾健
关键词:小儿麻痹后遗症股骨干骨折3D打印模拟手术
门形钉联合空心钉治疗复杂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空心钉联合门形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7例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5~68岁,平均52岁;其中距骨颈骨折HawkinsⅣ型3例,距骨体骨折Matti~Weber Ⅲ型4例;受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压伤1例;合并第5跖骨基底骨折2例,均为新鲜损伤,在处理合并症后,同时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1小时~7天。结果:本组7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约12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舟骨、楔骨骨质疏松,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骨质密度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皮缘坏死、骨坏死及慢性踝关节失稳出现。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 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5.7%,术后患侧与健侧肘关节ROM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空心钉联合门形钉治疗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操作简单,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的理想方法之一。
梁勇健舒衡生赵一璇王宏川宫先斌
微创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53例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在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技术要点。方法2003年7月-2007年2月,采用LISS治疗53例股骨远端骨折。骨折按A0分型:33A1型2例,33A2型11例,33A3型10例,33C1型3例,33C2型15例,33C3型12例。手术方法:对股骨髁间的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而股骨干骺端骨折则闭合复位,再通过小切口插入LISS钢板,骨折复位满意、钢板位置适宜后,瞄准臂引导下分别在远、近骨折段钻入4~6枚锁定螺钉。结果51例患者随访平均25.9个月,术后平均14.2周X线片示骨痂明显形成。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深部感染。患膝平均活动度为伸直1°、屈曲11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7.6分,优33例,良17例,中1例。结论股骨远端骨折LISS微创手术应注意:用较长的LISS钢板;钢板应与股骨外髁贴附好;经近端小切口触摸确认钢板近段在股骨外侧中央;钻入股骨于螺钉前应摄X线片检查;骨质疏松、粉碎骨折患者应结合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
王宏川庞贵根曾宪铁陈新张亚非马宝通
关键词:股骨骨折微创固定系统
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9、-3.097、-3.134,均P<0.05)。术后3个月及末�
孙玉玺田维刘兆杰戚浩天王宏川金鑫贾健
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比较探讨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43例胫骨节段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0~62岁[(35.9±9.6)岁]。AO-OTA分型均为42 C2型。2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环形支架组),22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髓内钉组)。比较两组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方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及后侧角、爱荷华(IOWA)膝关节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踝关节背伸及跖屈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19.6±2.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环形支架组21例全部闭合复位骨折,髓内钉组3例行切开复位。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2.9±2.8)d和(75.1±8.0)d(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0±1.0)个月和(8.2±1.4)个月(P<0.05)。两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末次随访时,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胫骨近端内侧角分别为(86.7±1.5)°和(93.5±1.7)°(P<0.05),胫骨近端后侧角分别为(82.1±1.8)°和(75.1±2.7)°(P<0.05)。环形支架组膝关节IOWA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内钉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30.9±3.0)°,优于环形支架组的(21.2±2.2)°(P<0.05)。结论与髓内钉比较,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具有完全闭合复位、完全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快、力线恢复好等优点。
贾鹏王宏川石博文舒衡生
关键词:胫骨骨折
股骨远端LISS倒置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检测股骨远端LISS倒置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成年股骨16根,在小转子下方1 cm处截骨成2 cm间隙,模拟粉碎性高位股骨转子下骨折。标本随机分成2组,第1组用倒置LISS固定,第2组用PFNA固定。先将标本置于液压伺服力学测试机,行非破坏性应力加载试验,观察载荷-应变关系、股骨头的载荷-位移关系、骨折固定后的强度和轴向刚度。再行非破坏性循环加载试验,循环周期2 000次。最后进行极限力学性能试验。对试验数据用Chauvent准则行精度分析,用t检验。[结果]轴向压缩试验中,LISS组在应变片1和应变片2处的应变均于PFNA组相应的应变值近似;载荷600 N时,LISS组与PFNA组股骨头纵向位移分别为(2.87±0.84)mm、(2.89±0.74)mm;载荷600 N时,两组的骨折固定后强度值近似;载荷600 N时,LISS组与PFNA组的轴向刚度分别为(209.06±18.63)N/mm、(207.61±18.73)N/mm。动态疲劳实验中,相同循环加载周期下,LISS组股骨头的最大下沉位移近似于PFNA组;LISS组与PFNA组在股骨头下沉位移0.5 mm时承受的力分别为(130.83±11.67)N、(128.76±8.35)N;股骨头下沉位移0.5 mm时,LISS组与PFNA组分别是循环加载周期的(1 231±30)次、(1 221±27)次。LISS组、PFNA组极限载荷分别为(3 728±128)N、(3 786±115)N。经统计学分析,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结果证实了股骨远端LISS倒置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是一种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王宏川马宝通马剑雄舒衡生陈新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骨折固定术生物力学微创固定系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