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钰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肝脏
  • 2篇鼠骨
  • 2篇迁移
  • 2篇细胞迁移
  • 2篇内镜
  • 2篇分化
  • 2篇干细胞迁移
  • 2篇肝癌
  • 2篇大鼠骨髓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新西兰大白兔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形态
  • 1篇诱导肝癌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肝癌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8篇洪钰
  • 5篇于欣
  • 5篇胡成乙
  • 5篇凌霄华
  • 3篇韩明子
  • 3篇金世柱
  • 3篇庄丽维
  • 3篇耿莹
  • 3篇孙立影
  • 3篇米丽娜
  • 2篇朱承雁
  • 2篇杨小明

传媒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5篇2010
  • 3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移植途径对大鼠骨髓干细胞迁移至肝脏及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门静脉、尾静脉和肝动脉3种移植途径下大鼠骨髓干细胞迁移至肝脏及向肝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取30只正常SD大鼠,采用2-乙酰氨基芴和四氯化碳溶液灌胃,制成急性肝损伤模型,取其骨髓,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干细胞,再用荧光染料(PKH26)进行标记。将此30只急性肝损伤大鼠分为3组,每组10只,门静脉输注组大鼠麻醉后,取腹部正中切口,经门静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0.4ml(4×10^6个,下同);尾静脉输注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0.4ml;肝动脉输注组大鼠麻醉后,取腹部正中切口,将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结扎,用动脉夹阻断肝总动脉血流,迅速在胃十二指肠动脉结扎点前方进针,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0.4ml。骨髓干细胞移植后2周,取各组肝脏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再以用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PKH26标记阳性细胞以及白蛋白和CK18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肝脏切片中均可见散在的PKH26染色阳性的红色荧光,门静脉输注组、尾静脉输注组及肝动脉输注组PKH26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8.0±2.67)个、(57.8±3.04)个及(58.3±3.52)个,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组织切片均广泛表达白蛋白及CK18(绿色荧光),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同时发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的细胞(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相叠加而成的黄色荧光)。结论经门静脉、尾静脉和肝动脉注入的骨髓干细胞均能定植于肝脏,并在损伤的肝脏中分化为肝细胞,3种途径的效果相当。
耿莹韩明子洪钰金世柱孙立影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肝细胞
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Stathmin蛋白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和3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低级别原发性肝癌(Ⅱ级-Ⅲ级)及高级别原发性肝癌(Ⅳ级)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65%、100%。Ⅱ级-Ⅲ级组、Ⅳ级组分别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Stathm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Ⅱ级-Ⅲ级组、Ⅳ级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35±0.16、0.69±0.22、0.91±0.18。Ⅱ级-Ⅲ级组、Ⅳ级组分别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级-Ⅲ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athmin在原发性肝癌中过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有关。
凌霄华庄丽维胡成乙洪钰于欣米丽娜朱承雁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STATHMIN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迁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迁移的作用。方法以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从小鼠的尾静脉注入同种异体的CCL4-AAF造成肝损伤的小鼠体内,移植2周后取肝组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干细胞向肝脏迁移的情况。结果两组小鼠的肝小叶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均可见新生的肝细胞,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在实验组20倍镜下每张切片平均为(102.76±37.304)个,在对照组平均(53.84±29.987)个(P<0.05)。结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迁移。
金世柱韩明子孙立影耿莹洪钰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单个核细胞急性肝损伤自体
三种不同移植途径对大鼠骨髓干细胞迁移至肝脏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索三种不同移植途径对大鼠骨髓干细胞迁移入肝脏的影响。证实迁移入肝脏的骨髓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肝细胞。方法1.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组:A组:经门静脉移植组;B组:经尾静脉移植组;C组:经肝动脉移植组;D组:模型检测组,每...
耿莹韩明子洪钰金世柱孙立影
文献传递
双气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86例临床研究
2010年
笔者通过对疑诊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内镜,分析其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评价双气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并观察患者耐受性,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间,临床疑诊小肠疾病的住院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患者中,主要症状包括:(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45例,表现为反复黑便或便血,而胃镜、大肠镜、消化道钡餐检查皆无阳性发现;(2)慢性腹痛者22例,表现为≥6个月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腹痛发作,排除其他原因后怀疑小肠病变,可伴腹泻;(3)不完全性肠梗阻组者9例,表现为腹痛、呕吐等,腹部x线平片提示存在多发性气液平面;(4)慢性腹泻者6例,表现为〉3个月反复发作的腹泻,不伴腹痛;(5)不明原因低蛋白血症者4例,表现为低蛋白血症,而非患者心、肝、肾、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凌霄华庄丽维胡成乙朱承雁洪钰于欣
关键词:双气囊内镜小肠疾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
Survivin反义核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降低化疗药物耐药的研究
2010年
目的构建Survivin反义核酸真核表达载体(anti-pcDNA3-svv),探讨其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降低化疗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Survivin反义核酸瞬时电转染法转染肝癌细胞系Skov3,筛选出阳性细胞株。以Western-blot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Skov3的凋亡诱导作用,并检测实验组细胞(Skov3-SVVanti)MDR-1mRNA的表达。结果稳定表达an-ti-pcDNA3-svv的Skov3-SVVanti其生存素蛋白表达比未转染者明显降低,Skov3-SVVanti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其凋亡率为19%。Skov3-SVVanti组MDR-1mRNA表达较Skov3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Survivin反义核酸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通过降低MDR-1mRNA表达,降低化疗药物耐药性。
凌霄华胡成乙洪钰于欣米丽娜杨小明
关键词:SURVIVIN反义核酸肝癌凋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中叶注射移植治疗新西兰大白兔肝脏衰竭
2010年
背景: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肝脏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各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证实,但供体短缺及移植肝细胞增殖困难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肝细胞移植的发展。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而且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来源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目的:以肝中叶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西兰大白兔肝脏衰竭,验证其效果。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D-氨基半乳糖24h后,移植组于肝中叶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3mL(1×109L-1),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不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移植后48h、72h、1周、4周取外周血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移植后4周取肝脏做病理检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新西兰大白兔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在第4周时移植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4周对照组表现为肝索紊乱,肝细胞肿胀变性、灶性及大片坏死,伴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移植组显示肝小叶结构可辨认,点状坏死肝细胞间再生肝细胞较前增多,汇管区、中央静脉及坏死灶周围可见核/浆比例较大的小细胞,并向肝组织内延伸,可见灶性增生。
凌霄华胡成乙洪钰于欣米丽娜杨小明
关键词:肝脏衰竭大白兔病理肝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M2-丙酮酸激酶的表达特点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的Bcl-2和M2-PK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65.8%)、B型(59.6%)和C型(22.0%)小凹类型;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C型(38.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4.0%)、D型(39.3%)和E型(34.7%);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7.1%)和E型(32.7%);胃癌仅见于E型(16.3%)。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及M2-P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65.3%与67.4%)均显著高于A(7.9%与10.5%)、B(8.5%与10.6%)、C(14.0%与16.0%)、D型(23.2%与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胃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凌霄华庄丽维胡成乙洪钰于欣
关键词: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放大内镜基因,BCL-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