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
- 作品数:17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被引量:28
- 2006年
- 知识观分歧的日益尖锐化,客观上要求今天对课程改革的任何一种判断必须给出其知识论根据。本文以“王钟之争”为切入点,在梳理传统派和改革派知识观分歧的基础上,详析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认识论根据,指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真理问题;进而从剖析互动的知识观之由来及其与传统知识观的分歧入手,将分歧的关键定位于知识的独立自在性问题方面;最后以渡普尔的“世界3”为根据,给出消解分歧的一种建议。
- 江峰
- 关键词: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客观知识主观知识课程改革
- 论教育学的价值哲学基础——基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哲学被引量:1
- 2011年
- 教育是以追求和实现价值为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价值即本质"意味着,对"教育是什么"的发问,其实是对"教育应当是什么"的发问。认为问教育的本质就是问教育的实然所是,这种看法误解了教育实践的性质;而其理由——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对象的价值走在对象的前面",价值感和价值意识先于认知性的思维和判断。价值是在偏好中被给予的,价值是情感对象。舍勒展示了如何运用现象学本质直观从偏好行为中透视永恒不变的价值秩序的范例。价值秩序是教育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也是重新确立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即为教育学确立价值哲学的基础的关键。
- 江峰
- 关键词:价值哲学教育学
- 康德教育学中的惩罚理论及儿童心灵学说被引量:2
- 2014年
- 教育惩罚的争议性问题可概括为两组:一是教育性和必要性问题,二是正当性和适用性问题。后者在实践上更受关注,但前者在理论上是更为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康德教育学中有对这两组问题的一整套回答,并且其中还蕴含了一个对教育学而言是意义更为重大的儿童心灵学说。这一学说蕴含在康德对教育惩罚施加了什么痛苦、这种痛苦何以能使人向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但随着哲学心理学逐渐为科学心理学所取代,康德教育学中的儿童心灵学说及其遗留问题,今天已淡出我们的视线。
- 江峰
- 关键词:教育惩罚儿童心灵
- 从“生活即教育”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被引量:2
- 2008年
-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在实践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失败后,陶行知意识到,任何一种教育有其生活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赖下生存的生活基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根本上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生活基础,即以跳过现在的生活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实质是应试的生活在左右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重建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 江峰
-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应试教育教育改革
- 评“王钟之争”及其后续争论的三个问题被引量:2
- 2006年
- “王钟之争”及其后续争论揭开了新课程背后的理论分歧的面纱,它在使分歧尖锐化和公开化的同时,也给向来是一团和气的教育理论界注入了竞争的活力。但争论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义之争、观点驾驭事实而不是从事实出发、争论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影响争论的质量以及理论研讨的深入。为引起学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本文指出“王钟之争”及其后续争论中的三个问题,并对其理论失误做了具体分析和评论。
- 江峰
- 关键词:应试教育知识观
-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政治学背景被引量:9
- 2009年
- 对陶行知的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的解读,关系到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政治学背景的解读,是"陶行知与现代化"这一课题不能回避的问题。剖析陶行知民主思想的实质内涵,应从他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入手,而不应从改良主义、教育救国论的政治定性入手。陶行知是温和的国民性决定论者。他的民主观是以进步的、进化的发展观为基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现代化方案的一部分,也是他的民主主义方法论的一部分。生活教育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上人"的"价值观"所造就的国民性不能适应民主生活的问题。
- 江峰
- 关键词:民主教育救国论生活教育
- 试论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及本科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被引量:13
- 2004年
- 源自卡内基分类法的研究型大学有既成标准和待成标准两种概念。从研究型大学的形成看 ,坚持大学的研究性质 ,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的专业分工和学科分类是以课程建设的规模、深度和广度为向量的。没有课程建设作为基础 ,学科建设将只开花不结果。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型教学概念不同于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 ,“以研究为本”和“以发现为本”是当前研究型教学的两种主要提法。在本科教育质量有所下滑 ,国内大学的层级差别表现为无互补性的绝对差别的情况下 ,应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
- 沈杨任慕兰江峰
-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学科建设课程建设
- “教学做合一”——从做事到做人被引量:1
- 2007年
-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 江峰
-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做事做人
- 两种人格学说:对教育因何有价值的两种回答被引量:2
- 2013年
- 只有澄清价值关系、揭示价值秩序,多元价值观才是不仅可以坚持且能得到辩护的价值立场,也才能提出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评价标准。康德确立人格价值在目的王国中的绝对价值之地位,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秩序的制高点。但其方法是以回避实质价值及其秩序问题为代价的,其人格学说要求在使人成人的意义上把自主和独立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经之路、把德行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来看待。舍勒用现象学方法透视价值秩序,也肯定了人格价值是绝对价值。其人格学说要求把人格理解为行为中枢、爱的中枢、理解为人的价值本质。这个学说也揭示了教育中的恶性竞争、价值欺罔、人格扭曲是如何发生的。它要求看到一切教育都建基于并始终伴随着价值感的培育,而价值感的形成过程正是人格的形成过程。
- 江峰
-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价值秩序人格价值感
- 儿童的羞感与耻感教育
- 2015年
- 羞感中蕴含了人性的秘密、人类价值意识起源的秘密,也蕴含了童心和童性的秘密,因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羞感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羞感是自我保护感而非社会感;引起羞感的决定性事件是"转回自我"而非被他人注视。后者是把羞感混同于耻感或不加限制地把二者合称为"羞耻感"的认识根源。羞感和耻感不仅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上有别,而且在自我体验的方向上有本质差异。羞感是自然的、自发的,它出于弱的自我并呵护个体的亲密自我,而耻感是后天形成的,它出于强力自我并维护个体的社会自我和尊严感。羞感中的儿童更像是儿童,耻感中的儿童则更接近成人。耻感教育是必要的。但耻感教育必定要借助羞感。蹂躏羞感的耻感教育可能导致反常人格甚至变态人格的儿童。急功近利的耻感教育则可能培养自大、自负甚至狂妄的儿童。
- 江峰
- 关键词:羞感耻感羞耻感耻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