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雄
- 作品数:17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晚三叠世中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被引量:17
- 2015年
- 作为三叠纪最显著的气候变化事件,全球性的卡尼期气候事件以幕次降雨量增多为特征,在西北特提斯洋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主要反映了从碳酸盐岩到黑色页岩的岩性变化,近年来这一地质事件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地的卡尼阶地层中也有识别。其成因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有人认为是板块构造运动促使大气或大洋循环发生了变化,或是超级大陆聚合碰撞而触发大火成岩省喷发致使全球气候发生了紊乱,也有人认为是地球系统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联系到中国西南部地区卡尼阶现状,认为超级季风、构造运动和卡尼期气候变化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卡尼期气候事件过程中碳酸盐补偿深度上升问题、卡尼期黑色页岩事件反映的大洋生产力以及多幕卡尼期气候事件反映的气候波动事件等科学问题也是今后的研究中值得重视的。
- 金鑫时志强王艳艳段雄程明
- 关键词:古气候晚三叠世
- 上扬子地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地质事件:紊乱古海洋的沉积响应
- 二叠纪末发生了显生宙最为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接踵而至的是早三叠世漫长的生物复苏期,从而导致古生代型生态系让位于中生代型生态系。关于这次生物大灭绝的机制以及生物复苏期的古海洋条件、古气候背景一直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鉴于...
- 段雄
- 关键词:地质事件
- 文献传递
- 西沙群岛西科1井中新统-上新统白云岩微观特征及成因被引量:26
- 2015年
- 西科1井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上中新统黄流组,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中中新统梅山组有零星分布;主要的白云岩层段一般发育在褐色铁质矿物浸染的古暴露面之下.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测试分析,西科1井白云岩中白云石总体上呈微晶及细粉晶双峰态结构,微晶白云石为灰岩基质经选择性白云石化的结果,呈平直晶面半自形晶,主要为泥微晶基质白云石化的结果;粉晶-细晶白云石呈平直晶面自形晶,为胶结物白云石或过度白云化结果,过度白云化雾心亮边白云石的"亮边"与胶结物白云石成分一致,阴极发光下二者显示同样的光性特征.微量元素测试及碳氧同位素测试表明:白云岩一般具有低铁、低锰含量,δ18 OPDB均为正值,变化于2.293‰~5.072‰之间,δ13 CPDB变化于1.214‰~3.051‰之间;西科1井白云岩与西琛1井白云岩具有相似的层位分布特征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可能反映着相同或相似的成因.回流渗透模式可能适用于西沙地区白云岩,频繁的海平面升降、环礁内蒸发环境及与中新世末期构造运动有关的热流体上涌促进了西沙地区白云岩的形成,高渗透性礁相碳酸盐岩沉积为高Mg/Ca比值的蒸发水回流渗透提供了运移通道.
- 王振峰时志强张道军黄可可尤丽段雄李胜勇
- 关键词:中新统上新统岩石学
- 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Dienerian亚期沉积:大灭绝后极端环境研究
- 陈彬时志强段雄吴冰王小端
- 重庆地区早三叠世蠕虫状灰岩特征及成因被引量:2
- 2014年
- 重庆地区早三叠世沉积中广泛发育一种“错时相”灰岩——蠕虫状灰岩。通过对重庆地区十余条典型剖面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进行野外观察、采样及室内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研究,认为蠕虫状灰岩由形似蠕虫的“蠕体”和浅色基质组成,其中蠕体形态多样,常呈条带状、粒状、不规则状发育于基质中,蠕体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质量分数高达95%以上),基质中相对含有较多黏土,但方解石的质量分数依然可达到85%~90%。蠕虫状灰岩中几乎见不到大的生物化石,镜下可观察到黄铁矿颗粒及藻类痕迹。按形态可将蠕虫状灰岩分为顺层线纹状、断续点状和异形杂乱状3类,其形成主要和菌藻类活动有关,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风暴作用影响明显,后生动物(如腕足、腹足及双壳类)的扰动会抑制蠕虫状灰岩的发育,因此蠕虫状灰岩的成因是(低等)生物与水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特提斯洋海水温度高,大气 CO2含量极高而 O2含量却极低,相应的古海洋是停滞的、缺氧的并且伴随有频繁的风暴,这些都为蠕虫状灰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程明时志强王湘君王艳艳金鑫段雄崔磊
- 关键词:早三叠世特提斯洋
- 川东南地区林1井震旦系灯影组电子探针分析:热液白云岩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以电子探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对四川盆地东南地区林1井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进行了研究。其特征表现为基质白云岩晶体较小,中-巨晶鞍形白云石充填溶蚀孔洞和裂缝。鞍形白云石晶体上常发育数条由内到外铁元素含量依次降低的明亮条带,表明其受到多期次的深部热液侵入的影响。通过对电子探针样品的分析,发现在热液白云石形成过程中,Mg^(2+)取代Ca^(2+)的同时伴随Fe^(2+)、Mn^(2+)、Sr^(2+)参与结晶。热液白云岩刚开始沉淀时,热液中的Fe^(2+)与Mn^(2+)进入原岩,随着Mg离子大量取代Ca^(2+),使Fe^(2+)与Mn^(2+)进入率下降;或是前期热液白云石的沉淀大量消耗了热液中的金属Fe^(2+)和Mn^(2+),导致金属离子供应不足,造成沉淀过程中Fe^(2+)与Mn^(2+)含量随着Mg^(2+)含量增加而减少,反映着热液白云岩化过程的流体改造进程。
- 肖凯时志强吴冰李振宇段雄
- 关键词:四川盆地热液白云岩电子探针分析震旦系灯影组
- 川西北绵竹汉旺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间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5
- 2013年
- 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川西北绵竹汉旺剖面上三叠统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以马鞍塘组鲕粒灰岩与小塘子组钙质岩屑石英细砂岩的岩性突变为特征,风化壳层中含透镜状褐色铁质层、黑色炭质层,鲕粒灰岩顶部见凹凸不平的淋滤侵蚀界面,侵蚀界面之上充填泥岩、粉砂岩角砾。结合构造活动背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该区相对海平面变化资料,认为晚三叠世卡尼末期到诺利早期为龙门山北段岩性变化(鲕粒灰岩到陆源碎屑岩)和局部构造隆升的关键时期。晚三叠世也是气候较为复杂多变的时期。通过对沉积剖面岩性分析,认为晚三叠世早、中期经历了由干旱—潮湿—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与超级季风背景下全球气候调节有关。
- 张彪王中蛟时志强程明段雄金鑫崔磊
- 关键词:晚三叠世不整合面古气候
- 含煤盆地表生热液铀成矿理论及证据:以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为例被引量:6
- 2016年
- 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及显微薄片测试与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测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过渡带"白色砂岩属于烧变岩,提出表生热液的概念,由此将煤层自燃与砂岩铀矿的形成联系起来,提出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煤层自燃促进铀的富集成矿的设想。即煤层在新生代干旱气候条件下自燃,在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大气降雨影响煤的自燃,形成表生热液,携带从自燃煤层及附近高温烧烤岩层中释放的U6+沿渗透性岩层流动,在流动遇阻及温度降低条件下铀元素从(已经降温的)表生热流体中析出,并富集成矿。该成矿模式对中国北方陆相盆地"层间氧化带"、"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提出新的成因解释。其证据主要体现在:(1)烧变岩与铀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2)"氧化-还原带"砂岩微观特征;(3)铀石激光原位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4)伊犁盆地煤等有机质成熟度;(5)伊犁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方解石胶结物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同位素测试数据等。该模式合理解释了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原因,预示着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及(近地表)表生热液疏导体系是陆相含煤盆地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找矿标志。
- 时志强杨小康王艳艳杜怡星肖凯段雄
- 关键词:煤层自燃烧变岩
- 川西北地区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高能地质事件沉积层及成因分析
- 华南早三叠世海相地层中存在较多的高能事件沉积层,对其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的机制和早三叠世生物迟滞复苏的内在原因。前人曾在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沉积(飞仙关组一段)报道多层高能事件沉积层,分别由重力流型砾屑...
- 乔丹段雄时志强
- 关键词:早三叠世
- 上扬子地区早寒武世及早三叠世巨鲕灰岩对比研究
-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为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较少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野外剖面中发现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含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这也巨鲕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素材。通过对川西北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的巨鲕灰岩与...
- 段雄时志强
- 关键词:微生物微生物岩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