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海森

作品数:11 被引量:75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政治
  • 2篇政治认同
  • 2篇社会抗争
  • 2篇文化
  • 2篇民主
  • 2篇精英
  • 2篇抗争
  • 1篇导向型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引领
  • 1篇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亚文化
  • 1篇演进
  • 1篇议题
  • 1篇政体
  • 1篇政治情感
  • 1篇政治思潮
  • 1篇政治稳定
  • 1篇政治学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商学院

作者

  • 11篇梁海森
  • 4篇桑玉成
  • 2篇刘建军

传媒

  • 1篇人民论坛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领导科学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大江南北
  • 1篇理论界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探析
2016年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现在诸多社会学科的奠基之作,该书中有大量有关政体的论述,甚至被认为是一部政体学专著。但是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通常认为,混合政体或者共和政体是亚里士多德的最优政体,但是由哪些因素的混合才是最优政体呢?这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通过对《政治学》主要文本的分析和对相关论点的比照,本文试图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是贵族民主制,并且这个政体形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梁海森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精英结构与国家建设——对西方精英研究的评述
精英统治的思想古已有之,而近代精英理论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后半期行为主义的兴起使得精英研究从规范研究转向经验研究。尽管如此,精英理论始终未能占据学术主流的话语地位,尤其是对面对阶级理论时。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研究资...
梁海森
关键词:民主化
文献传递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演进与面向被引量:2
2012年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外坐标被部分置换了,特别是西方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激发了中国知识群体的想象。这是中国从"价值导向型政治思潮"向"议题导向型政治思潮"
刘建军梁海森
关键词:政治思潮演进知识群体金融危机导向型议题
国家、社会抗争与政治机遇结构——基于文本的分析与评述被引量:1
2012年
社会抗争理论假设国家是决定抗争兴衰成败的关键行动体,而政治机遇结构将抗争与国家关联起来。国家中心论假设抗争结果是由国家政体和国家力量所决定,但没有具体阐释国家力量是如何影响抗争的。本文从国家与抗争变迁的关联性问题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在政体既定的一国体制内,国家将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处理社会抗争运动,从而进一步理解抗争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性关联。
梁海森
关键词:社会抗争
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被引量:53
2017年
政治认同对于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种特定的政治体系如何获得民众的认同?民众为什么会形成政治认同?这些问题是政治认同研究的核心问题。现有的研究从制度构建、执政绩效、治理体系等角度分析了政治认同的构建路径,这些研究主要重视国家制度或宏观社会发展对于政治认同的作用;本文的分析由认同客体(政治体系)的视角转向认同主体(民众)的视角,突出强调政治认同构建中的情感及心理等因素。情感因素的作用是由政治认同的内在属性所规定的,政治认同具有公共性、非理性计算和个体化的情感构建三个属性。这些属性会促使个体的内心情感和外在行为保持一致性。政治认同中的这些情感及心理等因素会影响社会治理的成本、投票等支持倾向以及社会支持或抗争行为,从而影响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来源于公民文化中的政治情感,这些情感能够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实现代际传承,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当然,情感因素的强调并不否定政治认同形成中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是提供另一种理解政治认同形成机理的可能视角。
桑玉成梁海森
关键词:政治认同非理性因素政治稳定公民文化
深刻领会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被引量:1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极其丰富深刻,是今后很长时间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重点。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意义重大。本期刊登两篇关于这一新判断的学习体会。对十九大报告其他重要内容的学习体会文章,本刊将陆续刊发。
桑玉成梁海森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物质文化论断社会形势
从基层民主的发展空间看县政治理的取向被引量:1
2017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民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治为代表的基层民主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基层民主依然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基层民主的发展空间来源于基层民主的发展现状和总体特征。从总体特征来看,基层民主需要从社会领域转向政权领域,从基层向更高层级延伸,保持"四个民主"之间的均衡。这些发展空间决定了县政治理可以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发展县政治理既是县政自治传统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治理效率方面的选择,县政治理还可以作为政治发展的局部实验。县政治理具有自治、民主、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取向,这些取向的推进需要依靠现有的制度资源,现有的制度资源包括县级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人大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桑玉成梁海森
关键词:基层民主
论吏治的伦理基础与道德引领被引量:2
2018年
吏治是理解中国历代王朝更替和社会兴衰的重要视角,在当代就表现为一套严整的干部管理制度。对于吏治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官员廉政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除此之外,吏治还具有社会道德的引领功能。吏治之所以具有这个功能,就在于官吏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官职的稀缺性则强化了吏治的道德示范作用,而先锋队政党的性质使得干部制度成为引领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吏治引领社会道德主要是通过提升官员道德来实现的,以"官德"引领"民德"。这种引领作用的效果有赖于官员道德的制度化程度。
桑玉成梁海森
关键词:吏治干部制度官德
精英结构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精英研究的魅力不在于谁是精英,而是在于缔造什么样的精英结构,即精英或精英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精英结构受社会背景和劳动分工的重要影响,与政治稳定、政体类型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因此精英结构是影响国家治理的重要变量。以意识形态整合、共识型整合与分裂为基础的三种类型的精英结构直接导致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国家治理质量和国家治理水平。整合的精英结构一般以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为指向,更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有效治理,而这往往依赖于有效的精英整合机制以及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对精英属性所达成的共识。
刘建军梁海森
关键词:精英
城市社区精英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潜类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社区精英是实现基层自治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上海J街道社区精英的潜类分析可以发现,在社区治理中有三类社会精英:“政权代理人”“社区热心人”和“治理参与者”。在社区治理中,“政权代理人”和“社区热心人”都主张依靠行政力量,“治理参与者”则更加相信社区精英的社会力量,且“治理参与者”和“社区热心人”都对社区的各种组织有更多的参与。在社区精英群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女性、学历低、年龄大成为“社区热心人”的整体特征,而小区的新旧属性会显著影响“治理参与者”的多少。
吴昀潇梁海森
关键词:社区精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