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忠
-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镜下行胆总管取石或内支架引流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长期疗效。方法 72例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先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根据胆管造影结果,采取乳头切开(EST)、胆管取石或胆管内支架引流术。患者在行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照组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行ERCP,诊断为胆总管小结石13例,胆总管末端炎症性狭窄12例,胆总管未见异常15例,12例胆总管末端炎症性狭窄患者行EST或胆管内支架引流术,另28例患者均行乳头切开。LC术36例,4例失败转手术,所有患者在出院后随访2年,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年内未见再发急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后2年内有40.6%(13/32)患者再发急性胰腺炎。结论对于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通过十二指肠镜行乳头切开取石或胆管内支架引流治疗急性胰腺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对照组能够有效的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作。
- 杨维忠苏鲁段珊熊伟
- 关键词:十二指肠镜腹腔镜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 食管粘膜下肿瘤的内镜下切除术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方法,并依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定其诊断。方法自2003~2007年我们对38例食管粘膜下肿瘤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对位于粘膜肌层的肿瘤进行圈套电切或电铲除的方法切除,对超声胃镜确定位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做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SD)切除,并对切下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连续切片进行CD34、CD117、Vimentin、Desmin染色方法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位于粘膜肌层的26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5mm(10~35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min(3~31min);位于固有肌层的1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0mm(12~32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10min(96~145min),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进行第二次ESD手术。免疫组化结果:本组38例CD34为100%阴性,CD117为100%阴性,Vimentin为81.6%阴性;Desmin为100%阳性(++~+++),均确定为平滑肌瘤。结论消化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进行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包括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
- 苏鲁王伟潘洪珍赖雪珍陈晓莉杨维忠徐艺华庞华兰陈芳洪梅燕
- 关键词:平滑肌瘤免疫组织化学
- 内镜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切除术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切除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方法,并依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定其诊断。方法自2003年~2007年我们对38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对位于粘膜肌层的肿瘤进行圈套电切或电铲除的方法切除,对超...
- 苏鲁王伟潘洪珍赖雪珍陈晓莉杨维忠徐艺华庞华兰陈芳洪梅燕
- 关键词:平滑肌瘤免疫组织化学
- 文献传递
- 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因呕血和(或)解黑便病人行急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病灶位于食管下端8例、胃底14例、胃体5例、胃窦3例、十二指肠球部4例、十二指肠球部降部交接3例,十二指肠降部5例。对Dieulafoy病灶进行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的病人进行第二次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结果内镜下止血术后即时止血42例(100%),5例病人(11.9%)72h内因再次出血进行第二次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2例病人出血停止,72h总的止血有效率为(92.85%),3例(7.15%)病人因效果欠佳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止血率为(92.85%),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
- 杨维忠温必盛赖雪珍潘洪珍
- 关键词:局部注射DIEULAFOY病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