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同 作品数:29 被引量:15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更多>>
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线粒体12S rRB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被引量:18 2000年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 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 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 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 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 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 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周继亮 姚永刚 黄美华 杨大同 吕顺清 张亚平关键词:蝮亚科 分子系统树 蝰科 我国澜沧江流域两栖类多样性及人文因素对其的影响 江流域有两栖类70多种, 占中国两栖类物种总数的1/4,根据两栖类物种的分布特点,可将澜沧江流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有两栖类11种,均为耐寒种类;中游为南北类群的交汇处,具有过渡性质,有两栖类27种;下游则喜温喜湿... 吕顺清 杨大同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动物生态学 澜沧江流域 两栖类 人文因素 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钝头蛇亚科Pareinae的谱系发育及其与地质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6 1992年 钝头蛇亚科Pareinae隶属游蛇科Colubridae分布于10°S—35°N,80°—125°E的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是具有吻钝,无颏沟和上颌骨前端无齿等特殊性状的唯一类群,原记载共2属16种。经全面分类清理后,该类群共有18种,分别隶属Pareas Wagler,Aplopeltura Dumeril et Bibron和Internatus gen.nov.三属,其中Pareas具派生性状最少为最原始,Aplopeltura具派生性状最多为最特化。Aplopeltura和Internatus可能分别源自Pareas的某一级或不同级的祖先,可能是第四纪大冰期时先后从大陆迁入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菲律宾南部,然后在间冰期和冰后期因适应岛屿环境而特化成的新类群。 饶定齐 杨大同关键词:地质演变 我国澜沧江流域两栖类多样性及人文因素对其的影响 澜沧江流域有两栖类70多种,占我国两栖类物种总数的1/4.根据两栖类物种的分布特点,可将澜沧江流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有两栖类11种,均为耐寒种类;中游为南北类群的交汇处,具有过渡性质,有两栖类27种;下游则为喜温... 吕顺清 杨大同关键词:澜沧江流域 两栖类 文献传递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英文) 被引量:34 2004年 在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的滇南西双版纳地区,通过样方法比较了热带雨林的连片与 3个小片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连续森林比较,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而且有相当低比例的大高位芽、中高位芽和附生等生活型植物,而藤本、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等生活型植物的比例则较高;泛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的区系成分比例较高,而当地成分则减少;群落的上层树木比下层树木更加稳定。同样,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衡度在片断热带雨林中都较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片断热带雨林的环境质量,而不是片断的大小。此外,也探讨了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变化与森林小气候的关系,阐明了由凉湿向干暖转化的 林内效应"是其物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再富 朱华 王应祥 杨岚 刘宏茂 杨大荣 杨大同 李朝达 陈志平 文贤继 王洪 马友鑫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热带雨林 森林小气候 我国的十种两栖动物 被引量:6 2000年 中国有 2 80种左右两栖动物 ,分隶 3目 1 1科。介绍 1 0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部分习性及分布等。 杨大同关键词:两栖动物 蚓螈目 有尾目 无尾目 版纳鱼螈 蝾螈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及我国属种检索 被引量:13 2002年 吕顺清 杨大同关键词:系统发育 蝾螈科 白颌大角蟾三个种群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994年 白颌大角蟾(Megophrys lateralis)广布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现选择分布在中国云南境内的白颌大角蟾的3个彼此隔离种群,选用它们稳定而可量的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检查3个种群的相似和趋异程度,借以评估是否达到亚种或种级水平。结果表明:3个种群分化尚未达到种级水平。估计这3个种群实现隔离和性状趋异的时间可能在横断山抬升的中期以后,即第四纪的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山脉抬升至某一高度后,环境分异渐趋显著,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性状从微小变异的积累,分化才趋于明显。研究中发现,这些种群性状变异仍然是小的和连续的,甚至是不稳定的,没有出现间断性的鉴别性状,故尚未达到种级水平。3个种群中,以云南西北贡山县独龙江河谷的种群分异更明显,即使如此,如要作为一个亚种对待,亦感性状分异之不足。相似率表示出,腾冲、景东2种群相似程度最大,可相聚一起,只能作白颌大角蟾的不同地理隔离种群。费粱等(1990,1992)将景东种群描述为“腺角蟾Megophpys glandulosa”。作者所运用前耳骨(prootica)入眶、额顶骨(fronto-parietal)与鳞骨(squamosal)分开或彼此相接两种状态作为种的主要划分依据。事实上,白颌大角蟾的3个种群的任何一个都存在这两种状态,可见是不稳定的;加之,把体侧疣粒和颞褶后端膨大状? 杨大同 刘万兆 饶定齐 何远辉关键词:物种形成 种群分化 中国铃蟾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 被引量:1 1994年 铃蟾属Bombina分布地跨欧亚二洲。近数十年来,国外学者对这类原始无尾类的分类和进化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亚洲产种类的种间亲缘关系仍不清楚,有些种在分类上尚存在疑问。本文以形态为基础,辅以核型资料,试图对中国铃蟾属的分类和进化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南部产3种(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是一个祖先的后裔。其中强婚刺铃蟾B.fortinuptialis和微蹼铃蟾B.microdeladigitora之间形态差异为不明显,故建议强婚刺铃蟾作为微蹼铃蟾的一个亚种。东方铃蟾B.orientalis另一支系,其形态和核型与欧洲产两种相似, 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铃蟾属的亚属划分是正确的。最后综合有关资料,探讨了铃蟾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该属的分类地位,并结合地史资料进行了铃蟾属物种分化的初步探讨。 刘万兆 杨大同关键词:系统发育 THE STUDY OF EARLY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orrentophryne aspinia 被引量:2 1994年 Torrentophryne aspinia is a new kind of toads discovered in China recently, it lives in the forest floor in West Yunna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this kind of species is that they have a kind of torrent-adapted tadpoles which have abdominal suckers and can adhere to the surfaces of rocks in moving water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d the forming procedures of abdominal sucker and some breeding behaviors, habitats and habits. After comparing with those of other toads, it is confirmed that Torrentophryne should be a new valid genus, it is derived from ancestor toads because of adaptation to the torrent habitats, by the forming of torrent -adapted organ-abdominal sucker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饶定齐 杨大同关键词:HABITAT TAD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