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华 作品数:32 被引量:10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急性脑梗死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2015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7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4例急性脑梗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老年患者送检标本主要分布在痰液中,共57株占77.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7.3%,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8.1%;对头孢他啶耐药性明显高于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结论急性脑梗死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上主要分布在痰液中,少量见于血液中;对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基本无耐药性,而对头孢他啶有较高的耐药性。 刘文杰 刘晓松 杜艳华 乐汉娥 樊瑾 彭文俊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耐药分析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其预后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t—PA正常组(〉1.3IU/ml)69例和t—PA降低组(≤1.3IU/ml)5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在发病72h内检测血浆t—PA水平,随访1年,将死亡及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记录为终点事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析t-PA、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年龄、吸烟、饮酒等因素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①t-PA降低组患者较t-PA正常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28.9%,11.7%;P=0.007,log-rank检验);②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PA降低(OR=3.966;95%CI:1.753-13.285;P=0.039)、吸烟(OR=5.233;95%CI:1.991~16.227;P=0.035)及糖尿病(OR=4786;95%CI:1.591—16.709;P=0.033)与终点事件独立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t-PA降低可能是脑梗死发病1年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杜艳华 胡义奎 李连 叶恒泰 王峥 李承旭 王芳 孟祥平关键词:脑梗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超声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和D-dimer含量和预后的影响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纤溶系统指标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PAI-1(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D-dimer(D-二聚体)及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制定出经济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共选取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波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另外同期选取88例正常健康者纳入健康人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超声波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3周后进行血浆t-PA、PAI-1、D-dimer的检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1年,将死亡及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记录为终点事件,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发现,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11.7%)明显低于对照组(31.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t-PA水平低于健康人组(P<0.05),PAI-1、D-dimer水平高于健康人组(P<0.05),3周后两组t-PA水平较入院时升高(P<0.05);PAI-1、D-dimer较入院时降低(P<0.05),且治疗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1013.5元;而对照组花费1712.2元。结论超声波治疗能上调t-PA及下调PAI-1、D-dimer,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而且更为经济。 杜艳华 胡义奎 李连关键词:T-PA D-DIMER 预后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GMP140、CD62p和CD63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NIHSS评分与GPM-140、CD62p和CD63水平呈线性相关(r分别为0.899、0.887和0.823,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杜艳华 胡义奎 李芳 王峥 彭金兰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Α-颗粒膜蛋白 P-选择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tPA、D-二聚体、FDP检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动态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方法:用ELISA对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5天以及40例非手术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进行门诊随访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FD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即刻tP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5天回升至术前水平,但仍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D-D、FDP含量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5天下降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门诊随访31例PCI术后疗效稳定患者tPA、D-D、FDP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可能造成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膜损伤而导致机体纤溶功能短期降低。 缪希莉 杜艳华 王译文关键词:介入治疗患者 冠状动脉介入 D-二聚体 TPA P检测 冠脉内血栓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机制 被引量:3 2007年 李芳 余素琴 杜艳华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超声波治疗脑梗死的疗效预后和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联用超声波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影响。方法: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波组及常规组各60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超声波组同时联用超声波治疗。2组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3周后进行血浆D-dimer的检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临床疗效;同时选取88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为阴性对照。随访1年,将死亡及再发卒中记录为终点事件对患者生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超声波组与常规组D-dimer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与常规组比较,超声波组下降速度更明显;但仍高于健康组(P<0.05)。临床疗效评定,超声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1.7%与73.3%,P<0.05);比较2组生存曲线发现,超声波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11.7%与31.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辅以超声波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D-dimer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胡义奎 杜艳华 李连 刘文杰关键词:超声波 脑梗死 血浆D-二聚体 正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P300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 研究正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P300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按照统一的入选条件选取2001年10月~2002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脑卒中后3~7d开始康复治疗,为期1个月。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P300检查。结果 康复组在康复后与对照组及在康复后与康复前相比,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结论 正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 郑丽芳 柳卫民 杜艳华 王峥 叶恒泰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 P300 呼吸困难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对于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68例,其中NYHAⅡ级患者20例,NYHAⅢ级患者30例,NYHAⅣ级患者18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22例。24 h内检测血浆BNP水平,空腹血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48 h内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6 min步行距离等。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LVEDD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及6 min步行距离呈显著负相关(r=-0.63,P<0.001;r=-0.70,P<0.001),与LVEDD、血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01;r=0.37,P<0.001;r=0.48,P<0.001;r=0.2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BNP、LVEF对心功能具有显著影响[OR=7.90,95%CI(5.74,10.52),P=0.01;OR=3.02,95%CI(1.69,5.06),P=0.02;OR=1.80,95%CI(1.20,2.55),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作为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一个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李芳 余素琴 杜艳华 王铮 成忠 胡立群 李论 曾昆 顾晔关键词:脑钠肽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55例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后遗肢体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对强腓肽(Dyn),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除去脱落及不符合研究的,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肚脐旁皮下注低分子肝素400 m L,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平衡能力、肢体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yn,NPY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巴塞尔指数(BI),博格平衡量表(BBS),傅格-梅尔氏(Fugl-Meyer)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肌力恢复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Dyn,NPY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浆Dyn,NPY水平相关。 刘文杰 刘晓松 杜艳华关键词:益气活血通络方 低分子肝素 气虚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