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跃群

作品数:12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颅多普勒
  • 8篇经颅多普勒
  • 6篇血流
  • 5篇血流动力学
  • 4篇多普勒超声
  • 4篇颅多普勒超声
  • 4篇经颅多普勒超...
  • 4篇超声
  • 3篇脑血
  • 2篇动态监测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血压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外伤
  • 2篇外伤性
  • 2篇外伤性蛛网膜...

机构

  • 1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11篇李跃群
  • 4篇刘尚伟
  • 3篇李继峰
  • 3篇顾克金
  • 2篇王舟
  • 2篇徐存理
  • 2篇陈德勤
  • 2篇谭丽
  • 1篇蔡高梅
  • 1篇孔庆霞
  • 1篇闫中瑞
  • 1篇李宪章
  • 1篇刘玉琛
  • 1篇钟士江
  • 1篇张士奇
  • 1篇刘雪玲
  • 1篇雷中玉
  • 1篇张爱梅
  • 1篇刘瞻
  • 1篇宋国红

传媒

  • 4篇济宁医学院学...
  • 3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医疗前沿...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1
  • 1篇1994
  • 1篇199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患者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2005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对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人进行颅底动脉检测,观察其血流速度、流态及阻力指数(RI)值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级高血压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P<0.01),病程长且控制差的高血压病人合并流态改变及阻力指数增高。结论血压的增高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呈正相关。
李跃群继峰刘雪玲
关键词:高血压血流动力学经颅多普勒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动态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对98例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对经颅多普勒在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血管痉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有关(P<0.05);脑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γ≤0.642,P<0.05)。结论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李跃群李继峰陈德勤刘尚伟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
吸烟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吸烟作为脑卒中的行为危险因素,已成为当今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之一^[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发生脑卒中比不吸烟者高3倍,其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原因。本研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对200例吸烟者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同时对受检动脉的脉动指数(PI值)及频谱形态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客观地评价吸烟与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李跃群顾克金李继峰刘尚伟王舟
关键词:不吸烟者动力学改变动脉血流动力学脑血流行为危险因素
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选择方法及治疗时间窗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对98例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对经颅多普勒在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血管痉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有关(P<0.05);血管痉挛累及的血管种类、数量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γ=0.642,P<0.05),本研究同时比较了经颅多普勒频谱及血流速度改变对血管痉挛检测的意义,发现频谱改变早于流速改变;结论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李跃群王舟陈德勤刘尚伟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各期高血压病患者颅底动脉血流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应用TCD观测各期高血压病人颅底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探讨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TCD对 45 8例高血压病人及 6 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血流脉动指数及频谱形态进行观测。结果 高血压Ⅰ期组病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升高 ,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血流脉动指数无变化 ,频谱形态正常。Ⅱ、Ⅲ期病人颈内动脉系统 ,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渐降低 ,大脑后动脉无变化 ,血流脉动指数升高 ,并伴有频谱形态改变。结论 TCD检测可了解高血压病人的脑血管病理生理变化 ,评价脑动脉弹性功能以及脑供血情况 。
谭丽李跃群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高血压
TCD参数与颅内压增高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对颅内压增高症患者进行颅内压 (ICP)与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 ,探讨TCD参数与ICP的关系。方法应用TCD、腰椎穿刺术、颅内压监测仪检测颅高压组和正常对照组 ,测得ICP和TCD参数 (Vd、Vm、Vs、PI、RI)。结果 随ICP的升高 ,PI、RI增大 ,Vd及Vm减慢 ,其中以Vd减慢最明显 ,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0 1) ,Vs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I、RI与ICP呈高度正相关 ,Vm、Vd与ICP呈高度负相关 ,Vs与ICP低度负相关。结论 TCD参数有助于证实颅内压增高症ICP增高 ,尤其估计增高的程度 。
徐存理姬庆文孔庆霞李跃群谭丽闫中瑞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颅内压增高
多发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的动态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6年
顾克金李跃群李继峰钟士江蔡高梅
关键词: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动态检测早期症状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死亡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死亡诊断的意义.方法 利用TCD动态检测42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脉血流速度并观察其频谱的变化特征,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舒张期逆向血流信号(振荡波)及收缩早期尖小血流信号波(钉子波)的出现情况.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27)和死亡组(n=15).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两组的TCD指标.结果 脑死亡组中振荡波出现率为86.67%,钉子波出现率为13.33%;存活组中振荡波出现率为14.81%,钉子波出现率为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8.25,P<0.01).脑死亡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Vm)值[(20.02± 13.96) cm/s]较存活组[(56.81±16.84) cm/s]明显降低(t=2.3,P<0.05).脑死亡组的PI值(4.02± 3.49)较存活组(1.24±1.03)明显升高(t=2.1,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振荡波或钉子波是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死亡的重要检测指标.TCD动态检测可作为临床确认脑死亡的方法之一.
李跃群宋国红刘尚伟寻芳芳刘瞻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死亡重型颅脑损伤
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的颅脑多普勒血流检测被引量:1
1991年
采用Medaonics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50例确诊为颈椎病伴头晕病人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检测,其结果表明颈椎病变因解剖结构关系,对颈内动脉血流速无影响,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高或减低,血管痉挛或狭窄处远端显示血流速减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异常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雷中玉李跃群李云峰张士奇
关键词:颈椎病血液流速椎基底动脉
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对多发性脑梗塞认知障碍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早期发现多发性脑梗塞病人认知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用TCD、P300、MMSE对多发性脑梗塞(MI)病人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对无痴呆的135例MI病人动态随访,每3月一次共2年,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发生率为21.5%(29/135),其中的22例发生于随访的1年后,占75.9%(22/29);随访中出现痴呆的病人Vm逐渐降低,RI逐渐增高,与单纯MI组相比,两组从6-9个月开始即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较MID的发生高峰提前3-6个月。结论用TCD动态监测MI病人的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对早期发现多发性脑梗塞病人认知障碍有重要价值。
顾克金李跃群李宪章张爱梅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