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智超

作品数:24 被引量:20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渭河盆地
  • 5篇新生代
  • 4篇盐度
  • 4篇古盐度
  • 4篇沉积环境
  • 3篇地层
  • 3篇岩相
  • 3篇油气
  • 3篇油气意义
  • 3篇兰州盆地
  • 3篇环境演化
  • 3篇古地理
  • 3篇沉积相
  • 2篇地层分布
  • 2篇动物群
  • 2篇新近系
  • 2篇新生界
  • 2篇岩相古地理
  • 2篇延长组
  • 2篇油田

机构

  • 24篇西北大学
  • 3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24篇李智超
  • 16篇李文厚
  • 15篇李永项
  • 5篇谢坤
  • 4篇张云翔
  • 4篇李玉宏
  • 4篇李蒙
  • 3篇马瑶
  • 3篇张梦婷
  • 2篇王妍
  • 2篇陈强
  • 2篇陈萌
  • 2篇闻金华
  • 2篇张倩
  • 1篇郭艳琴
  • 1篇赖绍聪
  • 1篇刘溪
  • 1篇秦智
  • 1篇刘池洋
  • 1篇张东东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地下水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2015年全...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渭河盆地中新统沉积相与古气候特征
大量证据表明(古地磁、粒度、孢粉、同位素哺乳动物化石)中国北方中新统的红黏土、洞穴堆积物、湖泊及海洋岩心等沉积物中已记录出明显的东亚季风影响特征,渭河盆地正是位于其季风影响的区域上,其沉积物必然受到其影响,且目前关于该区...
李智超李文厚李永项李蒙
关键词:渭河盆地中新统沉积环境古盐度古气候
文献传递
陕西蓝田地区三趾马化石新材料
2015年
刘东生等60多年前描述的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的Hipparion sp.,材料较少,但形态特殊,此后一直未见相关报道.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又发现了类似三趾马化石的新材料.新发现的Hipparion sp.个体小,原尖短、圆,次尖明显偏向舌侧,次尖颈收缩,DP4的次尖几乎完全孤立;原小尖褶长大复杂,次附尖粗大、分叉,向外伸出;端附尖长大,根部收缩,内侧收缩沟内伸,并呈复杂的褶沟.这些组合特征与包括Hipparion chiai在内的灞河组上部3种三趾马扁长的原尖截然不同,也区别于九老坡的Hipparion plocodus(Hipparion fossatum),而接近于大庙沟的Hipparion sp..新材料的发现表明灞河早期的这种形态比较特殊的三趾马可能延续到了灞河晚期,甚至更晚的时代,同时在白鹿塬西侧蓝田汤峪河道一带有新近系地层出露.
李永项李银华李智超白毅李杨璠谢坤赵勇强邓大江
关键词:灞河组三趾马
末次冰期东北地区食草动物群的演替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距今40ka年来东北地区大型食草动物记录显示,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前后,在冻土苔原大背景下可能经历了40ka B.P.森林草原、34.3ka B.P.疏林草原、30ka B.P.森林草原、22ka B.P.疏林草原、18ka B.P.森林草原、17ka B.P.疏林草原、14ka B.P.无树干草原及11ka B.P.疏林草原的演变过程,环境最恶劣最干冷的时段似乎在14ka B.P.前后.同时,该哺乳动物组合曲线与气候变化、冰川波动及海面升降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整个环境演变过程还可与陕西关中渭河流域的3个哺乳动物群(咸阳动物群、蒲城动物群和大荔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相对比,只是关中地区进入最干冷的无树干草原环境较早.研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别,导致受东亚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因而进入盛冰期的时间也有或早或晚的差别.
张云翔李永项谢坤李智超
关键词:末次冰期环境变化
渭河地区游河组腹足类口盖化石新发现被引量:4
2015年
渭河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包括甘肃、宁夏及陕西部分地区,新生代化石资料丰富.口盖作为我国陆相地层中广泛分布且类型丰富的化石,目前多报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见于奥陶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且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西部仅在西藏有所见及.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工作的不断进展,在渭南沈河张家坡剖面发现大量口盖化石,主要产于上新统游河组下部地层,岩性以灰绿色、青灰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由于岩性疏松、成岩作用弱,通过清水浸泡、80目筛子淘洗、筛选及稀盐酸处理,对比早期研究成果,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出4属12种(Mirolaminatus,Assiminea,Parafossarulus和Pseudemmericia),其中包括8个新种,均为上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简单归纳了口盖化石演化序列,指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大小及厚度不能作为口盖化石演化特征,且钙化的比角质的更进步.该化石的发现为腹足类动物群、上新统口盖化石研究及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李智超李永项李文厚李玉宏马凯高陆恒
关键词:腹足类口盖
旬邑地区三叠系长6—长7段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区低孔、低渗岩性油气藏的不断勘探开发,致密油、致密气已成为研究的重点,需要更加精细地刻画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测井资料及野外剖面,对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段的沉积特征开展综合研究,认为旬邑地区在该期地处构造坡折带,物源充足,沉积相变快。长6—长7段沉积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深湖近源碎屑沉积体系,砂体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为主。长6—长7段深湖沉积中,砂体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浊流沉积和滑塌沉积砂体伴生;深湖相泥页岩中薄层凝灰岩夹层和各种变形构造反映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为深水重力流形成的触发条件提供依据。
闻金华李文厚李智超陈萌
渭河盆地古近系细屑岩的古盐度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古近纪主要出露地层为红河组及白鹿塬组,由于近些年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发现氦气前景,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野外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测定,运用Adams法、Walker相当硼法、B/Ga、Sr/Ba比值法定量—半定量地分析了渭河古近系沉积时的盐度特征,同时结合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变化特征,对古近系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古近系红河组、白鹿塬组盐度为2.2‰~11.7‰,为一内陆淡水湖泊,整体气候温暖湿润,局部地区干旱,并出现咸水沉积环境;同时发现蚀变指数CIA与盐度值成负相关关系,由红河组湖相环境至白鹿塬组河流及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环境,风化指数升高,而B/Ga比值所反映的盐度值降低。CIA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盐度特征,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导致样品出现高Sr值,使得Sr/Ba比值在反映盐度时出现异常点。
李智超李文厚赖绍聪李永项李玉宏尚婷
关键词:渭河盆地古近系古盐度CIA
歧口凹陷扣村油田沙一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综合运用岩心资料分析、常规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多种分析手段,对歧口凹陷扣村地区沙一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内沙一下段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压实(溶)作用、多世代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几乎消失;早晚两期的溶蚀作用和同生-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物性改善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此外,该研究区沙一下段湖相碳酸盐岩已经由早成岩阶段进入了中成岩阶段门限。
李广兵苗建宇孙立军孙立军齐桂民
关键词:成岩作用湖相碳酸盐岩歧口凹陷
渭河盆地及周缘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油气意义
张梦婷李文厚张倩王晓晨李蒙李智超
陕西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被引量:32
2015年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地在前新生代应为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古斜坡带,前新生界总体表现出边部老中间新的特点,其中北部斜坡区大部分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中南部深凹陷区则广泛保留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能仍有中生代地层残留,暗示渭河盆地前新生界仍存在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该认识对探讨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王建强刘池洋高飞张东东李永项李智超
关键词:渭河盆地前新生代秦岭造山带油气前景
兰州盆地新发现的早渐新世巨犀化石被引量:1
2017年
描述了在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底部的黄砂层中新发现的巨犀化石:黄河巨犀(Paraceratherium huangheense sp.nov.)(新种),该化石产出层位的古地磁年龄为距今31.5Ma。新种主要特征为:P2之前无齿槽痕迹,一对下门齿粗壮,互相靠近,向前平伸且略微上翘,下颏孔位于p3之下,水平支下缘平直,p2前的齿隙部分向上隆起,下颌角圆钝,上升支后缘斜向后上方,齿式:?·?·3·3/1·0·3·3。除个体较大、下颌后缘有所不同之外,其下颌的总体特征与巴基斯坦的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最为接近,显示两者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新标本的发现为确定经典的Dera Bugti地点产大巨犀化石层位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讨论提供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李永项张云翔李冀李智超谢坤
关键词:兰州盆地巨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