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温度
  • 1篇地下水
  • 1篇灾害
  • 1篇入渗
  • 1篇渗透性
  • 1篇清代
  • 1篇涝灾
  • 1篇黄土
  • 1篇古土壤
  • 1篇洪涝
  • 1篇洪涝灾害
  • 1篇CO_2浓度

机构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李岩
  • 4篇赵景波
  • 1篇刘护军
  • 1篇曹军骥
  • 1篇郁科科
  • 1篇张霞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东亚欧环境...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海湖北部土壤CO2浓度变化研究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青海湖地区哈尔盖附近不同植被、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温度1℃左右的高寒青海湖地区,从早8:00到次日早8:00土壤CO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昼夜...
赵景波李岩曹军骥郁科科
关键词:温度
西安东郊黄土入渗特点与地下水富集条件研究
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剖面L6-S10土层的现场入渗实验,研究了该剖面黄土与古土壤层入渗规律、差异和及其原因。资料表明,相邻层位的黄土层入渗系数一般大于红色古土壤。造成黄土与红色古土壤入系数差异的原因是两者形成时的气候和成壤作...
张霞刘护军赵景波李岩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渗透性
开封清代洪涝灾害与发生类型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对清代开封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时期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及其成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封地区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间的268a中,共发生洪涝灾害78次,平均每3.4a发生一次;轻度涝灾21次,占涝灾总数的26.9%;中度涝灾发生46次,占涝灾总次数的59.0%;大涝灾发生6次,占涝灾总数的7.7%;特大涝灾发生5次,占涝灾总数的6.4%;清代开封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80年之间,平均2.4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频繁阶段;第2阶段在1781-1870之间,平均5.3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较少阶段;第3阶段在1871-1911之间,平均13.7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少阶段。涝灾频次变化显示,开封地区洪涝灾害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具有明显的波动递减的趋势。兰考县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其次为开封市。该地区洪灾类型可分为河决型、河溢型和降水型,河流容易决堤泛滥、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以及高度集中是该区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李岩赵景波
关键词:清代
青海湖北部土壤CO_2浓度变化研究
2011年
利用红外CO_2监测仪对青海湖地区哈尔盖附近不同植被、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_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温度1℃左右的高寒青海湖地区,从早8:00到次日早8:00土壤CO_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昼夜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特点与昼夜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在土壤夜间最低温度为0%和更高地区,土壤CO_2浓度的这种昼夜变化规律具有普遍性。该区白天12小时土壤CO_2浓度略高于夜间12小时,但比低海拔地区白天与夜间的浓度差异小。在土壤1 m深度范围内CO_2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C02浓度明显高于地面之上100 cm空气CO_2浓度,显示在温度较高季节土壤在向大气释放CO_2。在高寒干旱草原粉砂土分布区,只要土壤温度接近零度或零度以上,土壤CO_2浓度就会高于空气CO_2浓度,土壤CO_2就会向空气中排放。高寒干旱区影响土壤CO_2浓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该地Q_(10)平均值为2.81,表明温度对青海湖草原土壤CO_2浓度的影响比对低海拔草原CO_2浓度的影响更大。
赵景波李岩曹军骥郁科科
关键词: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