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明
- 作品数:47 被引量:148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溶栓组静脉给予rt—PA20mg,尿激酶30万-50万IU;单用rt—PA组静脉给予rt—PA0.9mg/kg;单用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万~2万IU/kg(体质量超过75kg者按75kg给药),最大剂量150万IU;未溶栓病例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是观察治疗前与发病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联合溶栓组、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组及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为:①NIHS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8.1±3.6、17.9±3.6、18.0±3.4、17.3±4.0,治疗后分别为9.1±5.6、8.8±5.5、9.6±5.2、14.1±4.6,符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17/20)、86.4%(19/22)、83.3%(15/18)和42.9%(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溶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内再发脑梗死1例,出血转化1例;单用rt—PA组出血转化3例;单用尿激酶组再梗死1例,出血转化有2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与单用rt—PA和单用尿激酶比较,联合低剂量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相对rt—PA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 张微微石进马维娅牛俊英裴鑫赵秀欣林琅黄勇华魏微朱光明
-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
- 步长脑心通胶囊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06年
- 黄勇华覃静朱光明李莹张微微杨立红
- 关键词:步长脑心通胶囊脑梗死患者复发长期服用安全性
- 通透性影像可以在早期区分良性缺血组织及真正处于缺血危险的脑组织
- 目的探讨从灌注CT的首过模型中获得的K图,是反映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的通透性影像学指标,是否可以从生理病理角度真正确定处于危险状态的缺血组织,成为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像学指标。方法我们连续收集发病12小时内...
- 刘楠陈辉朱光明
- 文献传递
- 基于PCT的通透性参数用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良性缺血组织的识别
- <正>目的由于慢性缺血状态下的缺血预适应现象,PCT常常会夸大梗死灶与缺血半暗带的体积。识别良性缺血组织对于准确判定处于危险状态的缺血组织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仍无公认且准确的评估方法。血脑屏障通透性(BBBP)的变化与...
- 刘楠朱光明吴冰陈辉张微微
- 文献传递
- 急诊多参数CT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梗死体积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常规CT、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PCT)等多参数C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最终脑梗死体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多参数CT评估脑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及血管再通情况,测量3~6个月的最终脑梗死体积.进行3次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影像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07例患者中,常规CT提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71例,早期脑卒中CT评分(8.0±1.7)分;CT血管造影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36.3±43.8)%,PCT计算脑梗死体积(36.3±43.8)ml,半暗带体积(40.5±26.2) ml,总缺血体积为(69.2±26.1)ml.3次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能预测最终脑梗死体积(R1 =0.542,P1 =0.009;R2=0.494,P2=0.004;R3 =0.494,P3=0.004).血管再通时PCT中脑梗死和缺血半暗带、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评分是最终脑梗死体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0,P=0.000,P=0.004).结论 脑卒中超早期的影像评估应包括有灌注信息的多参数CT,以尽早获取血管再通及半暗带体积,指导临床治疗.
- 谢容霞陈辉刘楠张微微朱光明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
- 脑淀粉样血管病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不同病变程度脑小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表达变化的对比。方法将10例CAA患者的200支小动脉,依据淀粉样变的严重程度分为无病变组及轻、中、重度病变组,5例正常同龄人的100支脑小动脉设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病变组血管的病理改变以及α-SM-a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所有病变组α-SM-actin阳性物质主要位于中膜区靠近内侧部位,阳性单位值均小于对照组,且病变程度越重,阳性单位值越小;无病变组阳性单位值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CAA整个病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周围淀粉样物质的毒性作用,由外层向内层逐步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直至最终细胞死亡。
- 刘莹张微微朱光明
- 关键词: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肌动蛋白类
- 几个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突变的研究
- 目的CADASIL)是一种单基因突变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是目前遗传性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报告几个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家系的NOTCH3基因突变特点。
- 朱光明张微微李莹
- 文献传递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实验研究
- 2004年
-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两种血管舒缩功能相关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细丝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变化,以期了解脑小动脉病变中VSMC的表型转化及细丝蛋白在表型转化中的意义,指导临床小动脉硬化型卒中的准确防治。方法:制备MCAO/R大鼠模型,依照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2h、6h、12h、24h、3d及7d共6组,对照组包括正常组及大脑中动脉持续缺血2小时(MCA()2h)组。按时相点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再灌注6h后表达明显下降,在24h时表达最低,在3d时表达有所升高。7d时表达最高;缺血2h后细丝蛋白表达稍有下降,以12h组的表达最低,24h组时细丝蛋白表达升高,在3d时表达最高。结论: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小动脉VSMC表型的变化;细丝蛋白也可作为VSMC表型变化的指标之一,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相比意义更大;细丝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可能在再灌注中起下调炎症反应及保护细胞的作用。
- 朱光明张微微
-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动脉表型转化细丝蛋白VSMC
- 脑干梗死9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本病诊断率。方法:对94例脑干梗死患者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及饮酒等为主要病因,临床症状以对侧锥体束征较多见。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复杂多样,非典型病例易误诊及漏诊,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优越性,CT不能确诊,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
- 倪春华朱光明张微微魏亚洲
- 关键词:脑干梗死磁共振成像
- RNA干扰技术建立细丝蛋白表达下调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使细丝蛋白(FLN)mRNA表达降低,抑制FLN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的生成。方法采用RNAi技术建立FLN表达下调VSMC模型,设计3条可诱发FLN mRNA表达基因沉默的小分子RNA(SiRNA)片段,根据构建质粒载体并转染VSMC的不同,建立7-1、7-2、7-3组和正常对照组、空白载体组5组转染细胞模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物的表达并鉴定转染效率,荧光定量PCR鉴定FLN mRNA抑制效果。Western blot检测FLN蛋白的表达。结果设计的3条SiRNA均可有效抑制FLN mRNA的表达。其中7-1和7-2组抑制效果最明显,可达60%以上。3组FLN/肌动蛋白(actin)的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或空白载体组相比较均明显下降。结论利用RNAi抑制FLN在VSMC中的生成,有可能减少病理状态下收缩表型VSMC向合成表型转化。有可能达到从基因水平上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朱光明张微微陈冰璞李娟
- 关键词:肌细胞平滑肌RNA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