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坤
- 作品数:34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发育不全FGFR3基因突变的引物、探针和试剂盒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发育不全FGFR3基因突变的引物、探针、试剂盒和检测方法,能全面覆盖与软骨发育不全相关的FGFR3基因的四个常见致病位点,共6种突变类型:c.742C>T(rs121...
- 张彦余丽华尹爱华刘玲丁红珂曾玉坤齐一鸣
- 文献传递
- 32497例正常听力孕龄女性耳聋基因携带率与突变谱调查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在正常听力孕龄人群中开展耳聋基因携带率与突变谱调查,为耳聋基因筛查、遗传咨询、疾病管理提供数据。方法 32 497例听力正常且无耳聋家族史的孕龄女性在我院医学遗传中心门诊接受遗传咨询后,接受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对于检测结果提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其配偶进行进一步耳聋基因检测。对于夫妇均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的家庭,给予遗传咨询与风险评估,必要时提供产前耳聋基因诊断。结果 32 497位听力正常且无耳聋家族史的孕龄女性中,1 181例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63%。其中,1 117例携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耳聋基因杂合突变,包括4种常见的GJB2基因突变665例,2种常见的SLC26A4基因突变407例,GJB3基因突变45例。此外,64例携带与氨基糖甙类药物诱导性耳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结论在正常听力的孕龄人群中开展耳聋基因携带率与突变谱的研究,对优生优育与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 刘畅张彦丁红珂吴菁麦明琴曾玉坤刘玲尹爱华
- 关键词:耳聋携带率突变谱
- 广东地区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临床防控模式初探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对广东人群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热点基因突变筛查、基因诊断和出生缺陷临床防控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并提供人群频率、基因诊断方案等数据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46587名正常听力且无耳聋家族史的育龄女性进行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筛查,对携带者配偶进行相应基因的Sanger测序,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采用基因芯片结合GJB2、SLC26A4基因测序。对相同致病基因携带者知情选择产前诊断。结果46587例广东地区正常听力且无耳聋家族史的育龄女性遗传性耳聋热点突变携带率为3.40%,其中GJB2、SLC26A4、GJB3、线粒体MT-RNR1基因在人群携带率分别为1.88%、1.17%、0.14%、0.19%;694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78种变异,其中2个未见报道变异根据ACMG分类指南可分为可能致病变异。共计为170例孕妇知情选择进一步产前诊断,其中25例孕妇因选择终止妊娠。结论本研究对广东人群遗传性耳聋热点突变筛查、基因诊断以及出生缺陷临床防控模式进行大样本的探索,丰富了非综合征耳聋基因突变谱,为耳聋基因突变筛查、耳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
- 刘玲曾玉坤丁红珂姚翠泽余丽华刘畅张彦
- 关键词: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检测
- 遗传性耳聋的产前诊断
- 目的 通过超声引导下介入性穿刺术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产前诊断,降低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方法 孕11~13+6周孕妇采用超声引导下绒毛活检术抽取胎盘绒毛;孕18~24+6周孕妇在超声引导下抽取羊水,孕2...
- 李玲麦明琴曾玉坤饶腾子丁红珂刘玲
-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
- EDA基因外显子缺失所致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型研究及产前诊断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X连锁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致病基因,为先证者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相关致病基因,依据检测结果的缺失提示,进一步采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检测缺失范围.根据染色体微阵列的缺失区域设计断点PCR引物,对包含断点的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确定缺失范围,并验证先证者母亲基因型,结合基因诊断结果对家系第三胎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高通量测序发现先证者EDA基因第一外显子编码区缺失.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到X染色体存在约267 kb片段缺失,包含EDA基因第一外显子.断点PCR产物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存在267808 bp半合子缺失,母亲为杂合缺失携带者.胎儿产前分子诊断结果未发现存在该区域缺失.结论EDA基因第一外显子及上下游区域的缺失是导致先证者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结合多种分子检测手段有助于明确因拷贝数目变异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并通过断点PCR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了快速的携带者验证及产前诊断,为该家庭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 丁红珂余丽华曾玉坤刘玲尹爱华卢建张彦兰菲菲
- 医学外显子测序对眼皮肤白化病2型的诊断及遗传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利用医学外显子测序技术对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2型进行诊断及家系遗传分析,为先证者家庭提供遗传学病因诊断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方法2021年因不孕症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一对夫妇,经体外试管婴儿辅助生殖技术后出生疑似白化病患儿,患儿家庭寻求病因及再生育风险咨询。本研究以此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家系医学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检测及Sanger测序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查询及位点分析,找到可能致病的基因变异,并对变异位点进行遗传模式分析。结果医学外显子检测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该先证者的OCA2(NM_000275.3)基因存在两个表型相关变异且构成复合杂合变异;其中,位点c.632C>T(p.P211L)遗传自母亲,位点c.535A>G(p.K179E)遗传自父亲,符合OCA2型的遗传模式,经数据查询和变异分类评级,此两个变异均为可能致病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采用医学外显子测序成功对1例OCA2型患者进行了分子诊断,该患者携带两个遗传自父母可能致病变异,构成复合杂合变异。本研究结果为该先证者的致病原因和其父母再次生育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同时,本案例中一个变异位点c.535A>G(p.K179E)目前相关报道病例不多,本研究为该变异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支持。
- 刘渊黄菊谢素贞王兴旺李发科丁红珂曾玉坤
- 关键词:白化病
- 婴儿期起病的糖原贮积症2型一家系的临床分析与产前基因诊断
- 2015年
- 目的对中国大陆地区婴儿期起病的早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对2例婴儿期起病的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α-1,4-葡萄糖苷酶基因(GAA)的19个外显子,直接测序,进行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检测;在明确先证者基因突变后,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家系中2例患儿的发病时间均较早(第一胎男孩为1月+,第二胎女孩为2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和骨骼肌受损的征象,以心肌和呼吸肌受累最为明显,患儿表现为明显的四肢肌张力低下,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辅助检查提示患儿肌酸肌酶升高,胸部正位X片示心影增大,以心室为主,心脏超声示心脏明显增大,心肌肥厚。突变检测:GAA基因测序发现该家系先证者存在2个突变,分别为错义突变c.1935C>A(D645E)和无义突变c.1822C>T(R608*),其中后者为新突变,50例健康人对照100个等位基因测序未发现该位点的突变;羊水细胞GAA基因检测未发现该家系上述2个位点突变。结论婴儿期起病的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临床表现均较为严重,死亡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肌和心肌受累所导致的呼吸、心脏功能衰竭。本研究对一个糖原贮积症Ⅱ型家系进行了临床分析和基因诊断,明确了先证者发病的遗传学病因,并发现了一个新突变,为这个家庭的产前诊断和最终健康孩子的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刘舒刘玲曾玉坤张彦丁红珂
- 关键词:糖原贮积症产前诊断
- 一个罕见的羧化全酶合成酶缺乏症家系的临床分析与基因诊断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对罕见的羧化全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进行临床诊治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同时运用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等,对1例婴儿期起病的疑似羧化全酶合成酶缺乏症/生物素酶缺乏症患儿进行筛查与初步诊断,并提取家系全部成员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生物素酶基因(BTD)的4个外显子和羧化全酶合成酶基因(HLCS)的12个外显子,直接测序,进行先证者及其他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患儿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家系中患儿的发病时间均较早(第一胎男孩为2月+,第二胎女孩为1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后早期(1-2周)开始头部出现散在湿疹、脓疱疹,3个月时全身发红伴弥漫性浸润性丘疹和脱屑,营养不良貌,毛发稀黄,呼吸急促等。实验室检查发现轻度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血串联质谱检测发现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C5-OH)水平显著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显示尿乳酸、丙酮酸、羟基丙酸、丙酰甘氨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等显著升高,符合羧化全酶合成酶缺乏症/生物素酶缺乏症的表现。突变检测:家系基因测序BTD基因未发现致病性突变,而在患儿HLCS基因的第9和第10号外显子上发现了致病性的突变位点:c.1522C>T杂合突变和c.1711G>A杂合突变,均为错义突变,50例健康人对照100个等位基因测序未发现这两个位点的突变。因此,患儿诊断明确。经生物素20mg/d补充治疗与营养干预后,患儿全身情况逐渐好转,2周后皮疹愈合,营养状况也逐渐得到改善。结论羧化全酶合成酶缺乏症以神经系统及皮肤损害、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和确诊,口服生物素疗效显著。本研究对一个羧化全酶合成酶缺乏症家系进行了临床分析和基因诊断,明确了患儿发病的遗传学病因,为这个家庭后面的产前诊断,打下了坚实�
- 刘舒刘畅曾玉坤刘玲张彦丁红珂
- 关键词:基因诊断
- 针对孕期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配偶行相应基因测序在降低出生缺陷中的意义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针对孕期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配偶行相应基因测序在降低出生缺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对广东地区2003例听力正常且无耳聋家族史的孕妇进行GJB2、SLC26A4、GJB3和mtDNA12S rRNA这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检测。对检出的耳聋基因携带者丈夫进行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和相应基因测序,双方检测发现为同一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孕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再对其胎儿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结果检出孕妇携带者103例,检出率5.14%。这103例携带者的丈夫中检出同样为相应基因的携带者6例,其中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与GJB2基因杂合突变携带者各3例。6对夫妇在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羊水穿刺进行胎儿耳聋基因产前诊断,1例胎儿确诊为GJB2基因c.109G>A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为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患者,1例为SLC26A4基因IVS7-2A>G/c.2086C>T双杂合突变患者,还有1例为GJB2基因c.511_512ins AACG杂合携带者,另有2例为正常基因型。结论在听力正常孕妇中使用基因芯片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检出耳聋基因携带者,然后对其丈夫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相应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双方为同一基因治病突变携带者的夫妇进行相应基因的产前基因诊断,可以有效降低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曾玉坤刘玲丁红珂杜丽张彦
- 关键词:耳聋基因携带者
- 建立耳聋防控的区域服务模型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 2021年
- 目的拟建立适合区域特性的耳聋防控服务模型,在耳聋防控的重要时间节点设置系列临床方案进行预防与干预。方法42637个家庭被纳入耳聋防控管理。根据国际耳聋防控策略与我国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耳聋防控的5个重要时间节点设置一系列临床方案,以期建立一种高效可行的区域服务模型。结果402个聋病高风险家庭及42235个一般风险家庭接受了规范的孕前/孕期检查及聋病易感基因检测,并接受相应的遗传咨询与生育指导。改善围产期保健服务,防控可能导致新生儿听力损失的诸多诱因。规范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对于高遗传风险者建议进行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设计家庭保健方案及学龄儿童保健方案以促进耳健康与听力保健,实施与听力损失相关疾病的免疫接种计划。通过多途径做好医学科普、推动聋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加强职业与安全教育,防范职业伤害所致的听力损失。结论本研究在国家防聋治聋的健康战略指导下,根据广东省聋病发生与分布情况,结合我院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耳聋综合防控的区域服务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 黄演林汪安石王逾男丁红珂陈洽鑫余丽华曾玉坤刘玲刘畅
- 关键词: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