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燕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栽培
  • 3篇栽培方式
  • 3篇双季超级稻
  • 3篇水稻
  • 3篇冷浸田
  • 3篇超级稻
  • 2篇氮肥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氮肥利用率
  • 2篇双季稻
  • 2篇籽粒
  • 2篇利用率
  • 2篇季稻
  • 2篇高产
  • 2篇高产栽培
  • 1篇蛋白质
  • 1篇行距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吸收
  • 1篇栽培技术

机构

  • 8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曾燕
  • 7篇邹应斌
  • 5篇蒋鹏
  • 5篇黄敏
  • 4篇夏冰
  • 3篇谢小兵
  • 2篇施婉菊
  • 1篇李萍
  • 1篇阳树英
  • 1篇曹芬芳
  • 1篇刘靓

传媒

  • 3篇作物研究
  • 2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全国第十四届...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三定”栽培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氮肥利用率,于2008年—2010年在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传统栽培下双季超...
蒋鹏黄敏MD.Ibrahim曾燕夏冰谢小兵邹应斌
关键词:双季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
文献传递
生境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试验分别于湖南、广西两地选取4个不同生境(长沙、湘西、永州及桂林),每个生境同时种植3个不同香稻品种(‘Basmati’、‘湘晚籼13号’、‘中香1号’),测定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结合4个种植区的生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生境下不同香稻品种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极显著,品种间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中香1号’>‘湘晚籼13号’>‘Basmati’。(2)不同生境下相同香稻品种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极显著,生境间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长沙>桂林>永州>湘西;对其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的生态因子是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3)生境与品种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具有交互效应。其中桂林种植的‘中香1号’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桂林种植的‘Basmati’和湘西种植的‘湘晚籼13号’与湘西种植的‘Basmati’籽粒所含可溶性蛋白质最低,并具有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证实生境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邓猛阳树英邹应斌刘靓邓松李萍彭运祥曾燕
关键词:香稻生境可溶性蛋白质
水稻株行距配比的优化和株高密度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5
2011年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在分析水稻株高与栽插密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稻合理株行距配比的黄金分割优选法,即依赖于水稻株高(x,cm)的株行距配比为:行距(cm)=0.309 x,株距(cm)=0.191 x,建立了水稻株高密度(y,穴/m2)的幂函数模型:y=169437x-2(R2=1)。应用该方法确定的目前生产上具代表性水稻品种的株行距和栽插密度,符合当前水稻高产栽培要求。
黄敏蒋鹏谢小兵施婉菊曾燕Md.Ibrahim邹应斌
关键词:水稻株高株行距
冷浸田条件下双季稻产量表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
2009年和2010年在长沙、宁乡、益阳、桃源、衡阳和永兴5点进行了品种筛选和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其中宁乡、桃源和永兴为冷浸田。试验结果表明:1.(1)2009年不同品种在宁乡、桃源、永兴3点产量表现基本一致。早稻以...
曾燕
关键词:冷浸田水稻栽培方式
文献传递
“三定”栽培对双季超级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34
2011年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利用规律,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丰源优299、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条件下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及氮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双季超级稻生长前期(分蘖中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较低,幼穗分化期差异小,而齐穗期(早季平均为10.71、2.23和11.82gm?2,晚季平均为12.25、2.69和16.37gm?2)和成熟期(早季平均为13.61、3.01和13.71gm?2,晚季平均为17.16、3.31和18.31gm?2)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平均为53.40kgkg?1)、吸收利用率(平均为55.98%)、农学利用率(平均为22.27kgkg?1)较高,分别提高29.00%、88.92%和46.67%。免耕摆栽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相似,但其氮肥的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平均为50.24kgkg?1、52.75%和19.33kgkg?1)分别比"三定"栽培降低6.29%、6.12%和15.19%。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生产采用"三定"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蒋鹏黄敏Md. Ibrahim曾燕夏冰施婉菊谢小兵邹应斌
关键词:超级稻养分吸收氮肥利用率栽培
冷浸田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表现和高产栽培方式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2009年在宁乡县、桃源县、永兴县3地冷浸田条件下进行了品种筛选和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在3个地点产量表现基本一致,早稻以陆两优996和陵两优211表现较好,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68 t/hm2和5.28 t/hm2,晚稻以钱优1号、天优华占和丰源优299表现较好,产量分别达到5.08,4.94和4.81 t/hm2;(2)不同栽培方式产量表现地点间不一致。桃源点早稻和晚稻以翻耕移栽和免耕抛栽产量较高,永兴点早稻免耕抛栽产量最高,晚稻以垄厢移栽产量最高,宁乡点早稻和晚稻都以翻耕移栽产量最高。
曾燕黄敏蒋鹏邹应斌
关键词:水稻栽培冷浸田
冷浸田双季稻品种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筛选适宜于冷浸田栽培的双季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方式,2009年早晚两季在湖南宁乡县、永兴县和桃源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品种间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早稻以陆两优996最高(5.68 t/hm2),晚稻以天优华占最高(5.61 t/hm2);(2)双季稻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均以垄厢栽培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5.52 t/hm2和5.81 t/hm2;以传统栽培方式最低,平均产量分别为4.75 t/hm2和5.25 t/hm2。由此可见,选用适宜于冷浸田的双季稻品种,采用垄厢栽培方式有利于获得高产。
曹芬芳曾燕夏冰邹应斌
关键词:双季稻栽培冷浸田
“三定”栽培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理特性。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齐穗期的颖花伤流量、根系氧化力、根冠比、叶面积指数及籽粒结实期剑叶的光合速率较高,齐穗后剑叶SPAD值下降缓慢、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早季平均产量为7.18thm-2,增产11.68%,晚季平均产量为8.39thm-2,增产7.41%;免耕摆栽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多,但其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使其单季增产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南方双季超级稻在"三定"栽培下后期生理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协调,增产效果显著。
蒋鹏黄敏Md.Ibrahim曾燕夏冰邹应斌
关键词:栽培方式超级稻干物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