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洁
-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兵团博士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早期阶段Tim-3表达的初步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Tim-3作为一个新型促炎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早期阶段的表达水平。方法:原头蚴感染BALB/c小鼠后1、5、9、13天,取其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时间点腹腔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脾CD3+细胞Tim-3的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时间点TLR4的mRNA水平。结果:细粒棘球蚴组与对照组小鼠CD3+脾细胞Tim-3表达无明显差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9、13天)、腹腔巨噬细胞(5、9、13天)表面Tim-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巨噬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第1天时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巨噬细胞Tim-3的表达升高,并可能通过下调TLR4的表达,抑制了巨噬细胞功能,从而抑制宿主的免疫杀伤,产生了免疫逃避作用。
- 徐芳洁印双红侯隽方海瑞蒋红群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TIM-3巨噬细胞
-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体外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三代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三代细胞的表面抗原;取第三代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Scal-1、CD45的阳性率分别为97.1%、87.1%、0.7%;在成骨培养基的诱导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在成软骨培养基的诱导下,阿利辛蓝染色阳性。由此可知,通过此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 张猛冯文磊王艳杰徐芳洁张宏伟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
- 原头蚴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中Th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观察原头蚴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中Th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脾细胞与原头蚴共培养,用ELISA检测上清液IL-4、IFN-γ、TGF-β含量;同时收集细胞用FCM检测Th细胞亚群。结果:ELISA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原头蚴组IL-4、TGF-β分泌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检测原头蚴组不同时间点Th2、Treg细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h1细胞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头蚴能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脾细胞向Th2、Treg细胞分化且上调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提示这些亚群细胞可能在包虫病感染的免疫逃逸中发挥一定作用。
- 方海瑞蒋红群徐芳洁侯隽董丹陈聪哲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原头蚴脾细胞TH细胞
- 小鼠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对NK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对NK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分别于1、3、5、7、9、12天处死小鼠,取其脾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NK细胞的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LDH法检测脾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在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小鼠NK细胞对Yac-1细胞的裂解率(NK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感染时间的延迟感染组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呈下降的趋势,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着时间的延长NK细胞的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量呈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感染后1、3、9、12天NKG2D的表达量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时间的延长NK细胞数量呈下降的趋势,与感染前比较,感染后第1、3、9、12天NK数量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与其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9。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后,可降低NK细胞数量、NK细胞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与其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呈正相关;包虫免疫逃逸可能是通过降低NK活性受体,降低NK细胞的杀伤活性来实现。
- 印双红陈小林徐芳洁张旭勇吴向未侯隽陈雪玲
-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NKG2DBALBC小鼠
-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TGF-β1表达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BALB/c小鼠TGF-β1的表达情况。方法用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 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3、5、7、9、12d处死,取其脾细胞和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TGF-β1的含量,采用qRT-PCR法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实验鼠Eg感染后第1~12d,外周血TGF-β1的含量为2695.79~3055.09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29~0.0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及其mRNA表达量均有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譬增高的趋势。结论TGF-β1在小鼠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表达增加,可能有利于细粒棘球蚴的免疫逃逸。
- 印双红陈小林徐芳洁张旭勇吴向未陈雪玲侯隽李迎利王洪涛
- 关键词: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TGF-Β1实时荧光定量
-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观察冠心病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100例(冠心病组)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D-D、Fib、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D、Fib、TG、TC、LDL水平分别为(1.16±2.37)μg/mL、(3.50±1.06)g/L、(2.46±0.40)mmol/L、(5.54±1.21)mmol/L、(3.21±0.55)mmol/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29±0.10)μg/mL、(2.83±0.46)g/L、(2.04±0.63)mmol/L、(4.07±0.96)mmol/L、(2.92±0.68)mmol/L;冠心病组AT-Ⅲ、PT、HDL水平分别为78.6%±5.8%、(12.70±1.27)s和(2.02±0.88)mmol/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4.2%±6.0%、(13.08±0.68)s和(2.37±0.7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D-D、Fib、PT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
- 呼延武高培张园春徐芳洁冯楠马雅静刘旻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 改良差时贴壁法分离培养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索同时从小鼠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内皮前体细胞(EPCs)及对其鉴定的方法。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改良差时贴壁法分离,以48h为时间点,48h内贴壁细胞传至3代后行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诱导实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表面标记;48h后收集未贴壁细胞,传至3代后行血管形成实验,传至5代后行CD31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实验,FCM检测其表面标记。结果第3代48h内贴壁细胞可诱导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FCM检测Sca-1、CD29、CD45、CD11b阳性率分别为(98.30±0.75)%,(97.47±1.32)%,(1.87±0.15)%,(1.03±0.71)%;第3代48h后贴壁细胞在基质胶上可形成血管样结构,第5代48h后贴壁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CD31呈阳性表达,FCM检测CD34、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阳性率分别为(88.90±1.18)%,(92.73±2.90)%,(87.63±1.79)%。结论采用改良差时贴壁法可同时分离培养扩增小鼠骨髓MSCs和EPCs,且简便高效稳定可重复。
- 冯文磊张猛印双红徐芳洁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内皮前体细胞骨髓流式细胞术小鼠
- 共培养体系间充质干细胞对同源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临床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可能归因于细胞旁分泌对细胞存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文中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中对同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分离MSCs与EPCs,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以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对MSCs进行功能鉴定,以成血管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取第3代MSCs和EPCs,按1∶1的细胞比例接种入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以下室接种EPCs上室接种MSCs为实验组,同时设置相同密度单纯EPCs接种于下室为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和Ed U荧光标记法检测MSCs对EPCs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计数血管样结构数目和联结点数目检测MSCs对EPCs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第3代MSCs经FCM检测高表达Sca-1,CD29低表达CD45,CD11b;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软骨成脂方向分化。第3代EPCs经FCM检测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在基质胶上可形成血管样结构。MTT比色法和Ed U荧光标记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在72 h后显著增强(P<0.05);实验组DNA合成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9.00±5.30)vs(76.00±3.38),P<0.01)]。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EPCs生成的血管样结构和联结点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3.53±2.33)vs(10.80±1.82)、(16.60±2.23)vs(13.07±2.81),P<0.05]。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可同时分离纯化扩增MSCs和EPCs。EPCs在和MSCs非接触共培养时其增殖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都得到提高。
- 冯文磊张猛徐芳洁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形成
- TGF-β1受体阻断剂在制备治疗包虫病的药物中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TGF-β1受体阻断剂在制备治疗包虫病的药物中应用,具体是通过TGF-β1受体阻断剂抑制细粒棘球蚴对感染中宿主的免疫逃避,引起宿主细胞中CD4<Sup>+</Sup>T细胞数量升高、CD8<Sup>+</Su...
- 印双红张俊波陈雪玲陈小林徐芳洁
- 文献传递
- 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条件培养基(CM)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结合专用培养基分别培养扩增MSCs和EPCs,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以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MSCs进行功能鉴定,以成血管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EPCs-CM组(对照组,采用LG-DMEM培养)、50%EPCs-CM组(采用50%EPCs-CM+50%LG-DMEM培养)和100%EPCs-CM组(采用100%EPCs-CM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SCs的增殖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FCM法检测,第3代MSCs高表达Sca-1、CD29,低表达CD45、CD11b;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第3代EPCs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在铺有基质胶的96孔培养板中可形成血管样结构。与对照组比较,50%EPCs-CM组和100%EPCs-CM组M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茜草色素红染色法检测,培养21d后50%和100%EPCs-CM组MSCs的钙结节数量和钙盐沉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可同时分离MSCs和EPCs,EPCs-CM能促进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 冯文磊张猛徐芳洁印双红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细胞增殖成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