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缺血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血清
  • 2篇血清SICA...
  • 2篇慢性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缺血
  • 2篇口服
  • 2篇护理
  • 2篇急性脑梗死患...
  • 2篇健康
  • 2篇健康教育
  • 2篇并发
  • 1篇东菱克栓酶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机构

  • 1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张荣灿
  • 3篇刘秀玲
  • 3篇赵辉
  • 3篇王惠娟
  • 3篇刘瑞春
  • 3篇母成贤
  • 2篇潘栓珍
  • 2篇李静
  • 2篇何连华
  • 1篇刘振宏
  • 1篇张彤
  • 1篇王世平
  • 1篇刘国敏
  • 1篇台立稳
  • 1篇何俊瑛
  • 1篇高庆鲜
  • 1篇王庆丰

传媒

  • 7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痉挛性斜颈2例报告
2003年
例1,女,34岁.5天前与爱人吵架时,被对方在左侧头部打一耳光.然后躺在床上休息,似睡非睡.约一小时起床后发现,头部呈持续性转向右侧,越生气越明显.检查:神志清醒,回答切题,陈述病史时泣哭.头部无外伤表现,左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头部呈持续性转向右侧,其余神经系统正常.给予VitB1、VBC合剂和安定治疗,一周后复诊时已痊愈.
张荣灿刘秀玲刘瑞春母成贤
关键词:病因
临床护理中如何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被引量:14
2000年
潘栓珍张荣灿刘振宏
关键词:临床护理病人健康教育
口服安必仙致过敏性休克1例
2001年
何连华潘栓珍张荣灿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
银杏叶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张荣灿刘瑞春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银杏叶制剂中老年人长期口服常见病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类脑缺血后血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lCAM-1)含量与疾病转归、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病变体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5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的含量,与2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
王惠娟张荣灿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人类脑缺血后血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含量与疾病转归、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病变体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 35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 1的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4 8h内和 14d血清sICAM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5 )。脑梗死 4 8h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 1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P <0 0 5 ;P<0 0 0 1) ,且血清sICAM 1的含量与血糖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r=0 8857,P <0 0 5 )。动态观察显示 ,脑梗死 4 8h内与 14d血清sICAM 1含量比较无明显变化 ,但血清sICAM 1含量与单发梗死体积有明显相关性 (r=0 4 38,P <0 0 5 ;r=0 5 37,P <0 0 5 )。结论 :ICAM 1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含量受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王惠娟张荣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脑梗死酶联免疫吸附法
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抑郁症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张荣灿刘瑞春李静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抑郁症BINSWANGER病并发疾病发展过程血管性痴呆
脊髓炎并发下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
2001年
张荣灿王惠娟何连华赵辉
关键词:脊髓炎并发症下消化道出血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注射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纤溶酶治疗组和东菱克栓酶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分别进行ESS评分及PT、APTT、FIB血液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ESS)评分及PT、APTT、FIB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尤其是降解FIB方面,两组对FIB都有降解作用,治疗组比较缓和。而对照组用药7d明显下降,一周后又反弹到治疗前,甚至更高水平.两组在14 天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有临床意义。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纤溶酶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的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台立稳何俊瑛王世平张彤张荣灿赵辉
关键词:纤溶酶急性脑梗死东菱克栓酶
健康教育在慢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张荣灿王庆丰李静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健康教育护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