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森
- 作品数:22 被引量:45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陕西省消除疟疾基线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评估陕西省开展消除疟疾初期的疟疾流行与防治能力状况,为陕西省消除疟疾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年1月-2010年6月陕西省疟疾病例报告与处置、病原学检测、疟防能力现状及健康教育开展等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调查时段内全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39例,年发病率为0.11/10万,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病例构成比分别为38.91%、9.21%和51.88%。输入性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59.83%。病例实验室检测率、确诊率和规范治疗率为62.76%、48.12%、80.75%,24h网报及时率、个案调查率和疫点处置率为85.77%、75.31%和36.82%。居民和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13%和0.20%。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均能开展疟原虫显微镜镜检,乡级卫生机构仅45.74%能开展;县级疾控、县级医疗和乡级卫生机构疟防人员近5年培训率分别为40.00%、21.59%和10.07%,县级和乡级临床医生培训率为10.64%和11.86%,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率为11-31%和5.46%。结论陕西省疟疾流行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基层在疟疾诊断,健康教育,疟防能力建设方面还需提高。
- 周体操张义邓勇张少森
- 关键词:疟疾基线调查
- 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按蚊孳生地幼蚊种类构成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按蚊孳生地幼蚊种类构成。方法选择盈江县那邦镇卡牙河和平原镇户缺坝为调查点开展按蚊孳生地调查。于2016年6-10月在每个调查点选择缓流、积水、水潭、小型沼泽、水田等孳生地每月开展1次幼蚊构成调查。记录各孳生地水体p H值和面积值,以及Ⅰ龄、Ⅱ龄、Ⅲ龄、Ⅳ龄幼蚊以及蛹的数量。Ⅲ龄后期和Ⅳ龄幼蚊通过形态学鉴定蚊种,蛹饲养至羽化后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密度(density,Ds)、种类丰富性指数(species richness index,N)、Simpson多样性指数(Simpson diversity index,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H)、Berger-Parker优势指数(Berger-Parker dominance index,d)、Shannon均衡性指数(Shannon evenness index,E)等6个指标分析按蚊幼蚊种类构成,采用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Morisita-Horn similarity index,C)分析两乡(镇)幼蚊种类构成相似性。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那邦镇共采集幼蚊标本313份(按蚊268份、库蚊45份),平原镇共采集幼蚊标本81份(按蚊55份、库蚊26份)。那邦镇的主要按蚊幼蚊为中华按蚊(183只,占68.28%)、带足按蚊(33只,占12.31%)和微小按蚊(25只,占9.33%);平原镇则为中华按蚊(27只,占49.09%)、带足按蚊(24只,占43.64%)和迷走按蚊(2只,占3.64%)。盈江县按蚊幼蚊Ds为0.33只/勺,D、H、d、E分别为0.54、1.16、0.65、0.50。那邦镇N、H和d值较大,E接近0.5,但D略低。两乡(镇)C为0.82(接近1)。那邦镇各月份的Ds、N和H均高于平原镇。积水中的按蚊幼蚊种类丰富,N较大,d较小;D和H均最高;E最接近0.5。那邦镇大型水体(面积>100 m2)种类更为丰富,多样性D和H均较高,d略低,E更接近0.5。偏酸性水体(p H值<7)的媒介构成较为复杂。结论云南边境地区面积较大、偏酸性的积水中按蚊种类多、结构复杂,乡镇间媒介种类构成的相似性较大。
- 陈田木周红宁罗春海曾旭灿郭祥瑞林祖锐涂宏王学忠张少森周水森
- 关键词:按蚊多样性
- 青海省疾控工作人员疟疾防治知识水平调查及培训需求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了解我国疟疾非流行区疾控工作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应培训需求,为设置该类地区疾控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参加青海省全省疟疾培训的疾控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115人,其中85.21%(98/115)来自县级疾控中心。调查对象的整体知晓率情况为70.35%,但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对较差,分别为61.96%和48.99%。该结果在职称、所在科室分类、单位级别的结果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0.13~2.02,P均>0.05)。经培训后的整体答题得分情况有所改善,平均79.20±15.16分,高于培训前平均70.34±1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监测响应知识知晓方面有显著提高(t=4.30、4.97,P均<0.05)。80%的调查对象认为疟疾基本知识最需要培训。但培训需求在各组之间以及不同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61~3.11,P均>0.05)。结论青海省各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疟疾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要在疟疾基础知识、疟疾治疗、疟疾监测与响应等方面加强培训,以提高响应的能力。
- 张少森蔡辉霞涂宏燕贺刘娜马俊英
- 关键词:知晓率
- 3S技术在研究自然环境因素对疟疾传播影响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9年
- 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密切,国内外对气温、降雨量、湿度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疟疾研究的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对3S技术在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关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少森周水森
- 关键词: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疟疾传播自然因素
- 黄淮流域疟疾传播与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状况变化与疟疾发病趋势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对黄淮流域疟疾传播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省怀远县、河南省永城市(县级)和桐柏县1990-2006年的疟疾疫情和土地利用状况数据,计算1990-1995年和1996-2000年两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及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时间段的疟疾发病变化。鉴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显示为滞后效应,故将前一时间段的土地类型变化率与后一时间段的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河南省桐柏县1990-1995年水田面积和旱耕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为3 265.79%和-90.42%,该县1996-2000年的疟疾发病变化率为2 799.70%,疟疾发病增加与水田面积扩大相关。安徽省怀远县和河南省永城市在1990-1995年旱耕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27%和-0.78%,在下一时间段(1996-2000年)的疟疾发病变化率则分别为206.25%和0;两县1996-2000年的旱耕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08%和-0.50%,在下一时间段(2001-2005年)的疟疾发病变化率则分别为153.22%和2 500.00%,表明怀远县和永城市疟疾疫情明显回升与土地类型变化无明显相关。结论尽管桐柏县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利用状况变化与疟疾发病变化分析显示有相关关系,但是尚不足以说明整个黄淮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变化与2001年以来的疟疾回升有关。
- 张少森周水森汤林华黄芳郑香
- 关键词:疟疾土地利用
- 全国2005——2015年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93
- 2017年
- 目的分析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1535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9577例,占32.31%,间日疟116267例,占53.99%,恶性疟20887例,占9.70%,三日疟233例,占0.11%,卵形疟703例,占0.33%,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280例,占0.13%,未分型病例7405例,占3.44%;病例主要分布在安徽(99766例,占46.33%)、云南(47057例,占21.85%)、海南(18136例,占8.42%)、河南(14544例,占6.75%)和湖北(7976例,占3.70%)。人群分布中以男性为主(146185例,占67.88%);主要集中在10~35岁(85712例,占39.80%);死亡病例274例,其中恶性疟244例,占89.05%。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72184例(占79.95%),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3165例(占20.04%),不明来源病例4例(0.01%)。其中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比例从2005年的18.26%上升到2015年的98.73%。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各报告病例123156例(占57.19%)、47324例(21.98%)、19299例(8.96%)和1462例(0.68%)。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的发病到诊断间隔平均天数分别为5d、10d、15d和5d,诊断到报告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d、2d、1d和1d。结论全国疟疾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的消除疟疾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此外,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消除疟疾工作的重大威胁,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做到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防止引起当地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丰俊张丽张少森夏志贵周水森
- 关键词:疟疾
- 我国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的干预措施分析被引量:44
- 2014年
- 目的提出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的关键措施,为我国实施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疟疾和包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选取疟疾疫情较重的典型流行省份,建立发病率变化与干预措施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 2004-2010年全国87.56%的疟疾发病集中在安徽、云南、海南和河南4省。以Y为间日疟发病率,X1为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服药人数的自然对数(F=14.53,P<0.01,R2=0.72),X2为重点人群休止期服药人数的自然对数(F=15.90,P<0.01,R2=0.71),X3为镜检培训人数(F=11.53,P<0.01,R2=0.61),分别建立了地区固定效应模型,X1、X2和X3均对Y具有负向影响作用;以Y为恶性疟发病率,X1为镜检培训累计人数(F=11.06,P<0.01,R2=0.87),X2为媒介培训人数的自然对数(F=15.28,P<0.01,R2=0.89),分别建立了地区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X1和X2均对Y具有负向影响作用。结论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服药、重点人群休止期服药和镜检培训等是控制间日疟疫情的关键干预措施,镜检培训和媒介培训则对恶性疟发病率下降有重要作用。
- 夏志贵徐俊芳张少森王汝波钱颖骏周水森杨维中周晓农
- 关键词:疟疾干预措施
- 疟疾无症状带虫者检测方法被引量:3
- 2014年
- 在消除疟疾阶段,无症状带虫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为重要而备受专注,然而因其没有疟疾相关临床症状,且外周血中疟原虫密度往往较低,常规显微镜检查和快速诊断试剂难以检测。本文对目前无症状带虫者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肖回回周水森夏志贵张少森
- 关键词:疟疾
- 2016年我国疟疾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38
- 2018年
- 目的探究2016年我国15例疟疾死亡病例的原因,为减少疟疾病例死亡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我国疟疾专报系统中报告的15例疟疾死亡病例数据和医疗机构病案资料,通过临床医疗和疾病控制专家会商,分析病例死亡的可能原因。结果 15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以出国务工的青壮年为主,均为恶性疟感染,输入来源地均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死亡病例回国至出现发热症状的平均时间差为5.27 d(中位数4 d),初次发热至初次就诊平均时间差为3.07 d(中位数1 d),初次就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差为5.40 d(中位数3 d),确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2.00 d(中位数1 d),回国至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15.73 d(中位数13 d)。结论医疗机构诊治能力不足导致的确诊不及时和病例防疟意识较低导致的就医延迟可能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需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和加强出国人员疟疾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
- 涂宏丰俊张丽张少森夏志贵周水森
- 关键词:疟疾死亡病例输入性疟疾
- 黄淮流域疟疾回升的生态因素研究
- 目的通过分析气象、地理景观、水体等生态因素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探讨影响黄淮流域疟疾回升的主要生态因素及其对疟疾传播季节与流行强度的影响,为黄淮流域地区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气象因素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分析:①选择...
- 张少森
- 关键词:生态因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