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进

作品数:24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动脉
  • 10篇主动脉
  • 9篇腔内
  • 7篇腹主动脉
  • 6篇血管
  • 6篇主动脉瘤
  • 6篇腹主动脉瘤
  • 5篇修复术
  • 5篇血栓
  • 5篇腔内修复
  • 5篇腔内修复术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4篇细胞
  • 4篇瘤腔
  • 4篇瘤腔内
  • 3篇新型口服
  • 3篇修复术后
  • 3篇血栓栓塞
  • 3篇血栓形成

机构

  • 24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24篇崔进
  • 12篇常光其
  • 12篇王深明
  • 11篇李梓伦
  • 11篇姚陈
  • 11篇王劲松
  • 10篇王冕
  • 9篇王斯文
  • 8篇武日东
  • 8篇胡作军
  • 8篇汪睿
  • 3篇黄雪玲
  • 3篇王慧
  • 2篇李勇辉
  • 2篇汪洋
  • 2篇王俊伟
  • 2篇陈鹏
  • 1篇朱小南
  • 1篇黄楷
  • 1篇钱学珂

传媒

  • 8篇中华血管外科...
  • 5篇中国血管外科...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生及转归:单中心10年随访结果分析
2023年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技术重建内脏动脉(chimney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h-EVAR)后发生内漏的真性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内漏的预后有无影响。结果Ch-EVAR术后内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EVAR(46.4%vs 23.0%,P<0.001)。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3.3%、2.8%、5.5%、2.3%和1.8%。病例平均随访(35.5±25.8)个月,各型内漏在随访期内消失的比例分别为63.3%、73.9%、51.1%、57.9%和73.3%,经干预后内漏的转归与未干预内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VAR术后30d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术后30d后死亡40例,其中4例与内漏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瘤体持续增大和/或患者有症状的内漏进行积极干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宁俊杰王冕李梓伦姚陈武日东王斯文吴伟滨秦原森汪睿崔进石毅常光其
关键词:内漏转归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单中心10年经验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吴伟滨王冕李梓伦姚陈武日东王斯文宁俊杰秦原森汪睿崔进石毅常光其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单中心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及弓部壁间血肿2例。收集患者伴随疾病、手术数据等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内漏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65.7±89.5)min,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27枚,涉及147条弓上分支动脉重建。术后内漏23例。术后ICU监护43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9例,死亡及二次干预均为5例。术后住院时间(8.9±6.7)d。109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0(11,53)个月,随访期全因死亡17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术后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2.2)%、(87.2±4.2)%、(68.5±7.1)%和(61.7±9.1)%,1年和10年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4.6±3.6)%和(33.9±15.1)%,1年和10年累积二次干预率分别为(2.1±1.5)%和(21.7±17.6)%。烟囱、开窗及分支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36个月内漏发生率分别为(22.0±7.4)%、(8.3±8.0)%及(4.2±4.1)%。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安全有效,围术期及远期疗效均较满意。
汪睿姚陈王冕李梓伦胡作军武日东王斯文秦原森崔进常光其
关键词:主动脉弓腔内治疗
腘动脉血管外膜囊性变一例
2024年
血管外膜囊性变极为罕见, 多累及腘动脉, 病因尚不明确, 同时亦无标准诊治方案。本文报告1例腘动脉血管外膜囊性变患者的诊疗过程, 以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崔进王劲松王慧王斯文宁俊杰黄雪玲
关键词: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感染的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移植物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移植物感染的患者资料,并对感染原因、临床表现、再次干预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5岁(48~77岁),与首次EVAR的中位间隔时间为7.5个月(21 d^27个月),合并主动脉肠瘘(AEF)6例(40%),细菌培养阳性率47%(7/15)。4例(AEF 2例、无AEF 2例)接受保守治疗。11例(AEF 4例,无AEF 7例)接受手术取出支架,其中9例行腋-双股动脉旁路+主动脉残端闭合,2例行原位腹主动脉重建,其中合并AEF者同时进行了肠瘘修补术。30 d内死亡率为33%(5/15),围术期死亡3例,保守治疗2例且为合并AEF患者。10例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6~54个月)。2例保守治疗者中长期死亡率为50%(1/2),感染再发率为100%(2/2);8例术后患者仅1例2年后死于脑血管意外,中长期死亡率为13%(1/8),感染再发率为0%(0/8)。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7%(7/15),其中合并AEF患者(67%,4/6)30 d内死亡率高于无AEF者(11%,1/11)(P=0.047),而合并AEF(50%,1/2)和无AEF患者(25%,2/8)中长期死亡率及感染再发率无明显差异(P=0.38)。结论:EVAR术后移植物感染死亡率高,而合并AEF患者早期死亡率高。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基于充分的抗感染后的外科治疗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措施。
连冲崔进王冕李梓伦姚陈殷恒讳胡作军王劲松常光其王深明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移植物感染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现状
2014年
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sm diseases),如: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抗凝药物在预防及治疗这一系列疾病上具有积极意义。
王劲松王深明崔进
关键词:口服抗凝药物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
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单中心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治疗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再狭窄患者资料,对手术方案及早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52.9%(18/34),临床成功率为100%(34/34)。25例患者应用机械除栓,8例患者应用斑块旋切术,1例患者在机械除栓后行斑块旋切。3例仅单独使用减容技术,其余31例患者联合应用置管溶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3例患者在围术期行截肢术,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86.7%、66.7%和58.6%。结论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应充分根据再狭窄的病因选择,针对慢性病变时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将获得更好的结果。
崔进常光其武日东汪睿姚陈王斯文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
我国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现状被引量:15
2017年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大动脉疾病,若破裂,死亡率高。由于动脉壁的损伤或病变,导致腹主动脉局限性扩张,因此腹主动脉瘤多以腹部搏动性包块为首发症状。大多数腹主动脉瘤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少数起因于创伤及感染,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现代检查手段的发展,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王深明崔进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AORTIC大动脉疾病搏动性包块血管外科首发症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抗凝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存在起效慢、治疗窗窄、剂量效应变化大等缺陷,而近年来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则致力克服这些缺陷,为预防和治疗VTE提供了新的选择。
王劲松崔进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
复杂解剖条件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单中心经验
2022年
目的探讨解剖条件复杂的腹主动脉瘤(AAA)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11例复杂解剖条件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82例)和腔内修复术(EVAR)组(129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等,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累积生存率,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结果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手术组及EVAR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2/82)和99.2%(128/129)。围术期内,开放手术组死亡7例,二次干预3例;EVAR组死亡1例,二次干预4例。EVAR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ICU监护比例、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8.3±125.0)min比(315.0±118.9)min,t=5.57,P<0.001;22(18,48)h比39(20,86)h,U=1275.50,P<0.001;47.3%比87.1%,χ^(2)=24.89,P<0.001;18.6%比36.6%,χ^(2)=8.51,P=0.004;1.8%比8.5%,P=0.006]。开放手术组66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9.5,88.5)个月。EVAR组12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7.5,47.0)个月。开放手术组全因死亡率高于EVAR组(48.5%比18.9%,χ^(2)=18.46,P<0.001),但在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96.4±1.8)%比(93.4±3.2)%,(84.4±4.3)%比(72.6±6.3)%,(72.4±6.2)%比(59.4±7.1)%,(35.1±12.6)%比(35.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颈血栓是EVAR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解剖条件复杂的AAA,开放手术和EVAR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EVAR短期效果更好,开放手术的远期疗效更加确切。
汪睿姚陈胡作军王冕李梓伦武日东王斯文秦原森宁俊杰石毅崔进吴伟滨常光其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