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伟英

作品数:19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胶质
  • 8篇星形
  • 8篇细胞
  • 8篇细胞瘤
  • 8篇胶质瘤
  • 8篇恶性
  • 6篇星形胶质
  • 6篇星形胶质细胞
  • 6篇星形胶质细胞...
  • 6篇脑胶质瘤
  • 6篇化疗
  • 6篇胶质细胞
  • 6篇胶质细胞瘤
  • 5篇血管
  • 5篇血管生成
  • 5篇肿瘤
  • 4篇血管生成拟态
  • 4篇体外
  • 4篇体外药敏
  • 4篇恶性脑胶质瘤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北京三博脑科...

作者

  • 19篇岳伟英
  • 15篇陈忠平
  • 7篇张湘衡
  • 7篇牟永告
  • 5篇赛克
  • 5篇张俊平
  • 2篇史鸿浏
  • 2篇吴秋良
  • 2篇赖英荣
  • 2篇钟思陶
  • 2篇夏云飞
  • 2篇梁惠珍
  • 1篇许洪升
  • 1篇李志强
  • 1篇史泓浏
  • 1篇张俊英
  • 1篇赵世光
  • 1篇魏大年
  • 1篇俞苏寰
  • 1篇周旺宁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肿瘤...
  • 2篇癌症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第三届中国肿...
  • 1篇第四届中国肿...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0
  • 1篇199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星形胶质细胞瘤中有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吗?被引量:5
2004年
在黑色素瘤研究中Maniotis提出了血管生成拟态的理论,随后相继在一系列非黑色素瘤肿瘤研究中报导了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本研究拟探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瘤。方法:使用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PAS双染法检测了4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包括WHO分类Ⅱ级15例,Ⅲ级15例,Ⅳ级15例)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结果:肿瘤组织内大部分管道为内腔面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这些血管呈现PAS、Laminin、CD34染色阳性。血管生成拟态的PAS阳性模式见于2/15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管道镶嵌在肿瘤组织内。这些管道呈现PAS、Laminin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在这些管道中可以找到红细胞。在血管生成拟态的PAS阳性模式的管网结构局部区域可以发现CD34弱阳性标记。PAS阳性模式内的CD34阳性信号提示血管生成拟态管道与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之间有衔接。另外,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中,局域性的肿瘤细胞呈现CD34阳性表达,一些细胞呈现GFAP表达缺失。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在一些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存在。
岳伟英陈忠平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免疫组织化学
体外药敏试验及MGMT表达为依据的恶性脑胶质瘤个体化化疗:42例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化疗是肿瘤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脑胶质瘤的临床化疗效果尚不理想。本研究评价采用体外药敏试验和检测肿瘤O6-甲基鸟嘌呤-D N A甲基转移酶(O6- 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
张俊平史鸿浏赛克岳伟英牟永告张湘衡陈忠平
关键词:恶性脑胶质瘤体外药敏试验MGMT个体化
文献传递
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放射治疗后的分子改变
岳伟英夏云飞牟永告张湘衡赛克陈忠平
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复发恶性变的相关分子分析
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程和预后差异较大,可能是肿瘤的基因分子亚型不同所致。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五年内复发恶性进展组(10例),五年内复发无恶性进展组(10例),五年无复发组(13例)肿瘤标本细...
岳伟英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周期血管生成
文献传递
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放射治疗后的分子改变
目的:目前对于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在进行放射治疗后的分子改变了解很少,实验研究提示放射治疗后的早期效应包括TP53,p21的诱导表达,细胞周期停滞和具备放疗抗拒分子特征的肿瘤细胞选择。我们收集到8例首次手术为 WHO Ⅱ级...
岳伟英夏云飞吴秋良陈忠平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瘤
文献传递
脑胶质瘤MGMT表达与体外药敏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研究胶质瘤体外药物敏感性与肿瘤细胞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①对手术中取得的胶质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MTT法对七种目前临床常用的脑胶质瘤化疗药物在血浆峰浓度下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②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了同组36例人脑胶质瘤标本MGMT的表达,将检测结果与同一标本来源者的药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人脑胶质瘤标本MGMT表达阳性率为72.2%,其表达水平与BCNU、DDP、Me-CCNU这三种化疗药物血浆峰浓度下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IR)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而与其它四种药物(Elemene、VCR、VM-26和VP-16)则无这种相关性(P>0.05)。结论当患者肿瘤细胞MGMT阳性表达时,将与BCNU、DDP、Me-CCNU等烷化剂类化疗药物耐药,临床化疗时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检测肿瘤MGMT表达可以作为不具备体外药敏试验条件下的补充,可为脑胶质瘤化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许洪升张俊英岳伟英牟永告张湘衡赛克陈忠平
关键词:胶质瘤化疗
体外药敏试验及化疗耐药和敏感分子特征指导的恶性脑胶质瘤临床个体化化疗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策略。方法恶性脑胶质瘤新鲜肿瘤组织用MTT法进行化疗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蛋白表达,据MGMT测定结果选择化疗方案;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MGMT表达阳性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接受3组化疗方案化疗:含亚硝脲类药物化疗组,含替莫唑胺化疗组,不含亚硝脲和替莫唑胺化疗组。评价3组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用FISH方法检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1p/19q LOH,据检测结果选择化、放疗模式。结果体外药敏试验阴性符合率较高,为14/15。据MGMT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的客观有效率为34%,疾病控制率为72%。MGMT阳性表达的恶性脑胶质瘤,含亚硝脲类化疗组、含替莫唑胺化疗组、不含亚硝脲和替莫唑胺化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0和2/11、3/18和11/18、7/22和17/22。不含亚硝脲和TMZ化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较含亚硝脲化疗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据体外药敏试验及MGMT测定选择化疗方案,可提高近期疗效;MGMT阳性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病人,不含亚硝脲和替莫唑胺化疗方案有较好疗效;但含替莫唑胺化疗方案也可应用。
张俊平魏大年史泓浏岳伟英于春江陈忠平
关键词:恶性脑胶质瘤体外药敏试验MGMTLOH
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被引量:11
2006年
目前研究发现,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三条信号调解通路中有交叉作用的分子,例如MMPs,Flt-1、Tie-2、Tie-1、VEGF、Ang-1、Ang-2、VEGF等,对这些分子及其拮抗剂的探讨可能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岳伟英陈忠平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血管生成肿瘤治疗
血管生成拟态——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被引量:15
2006年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染色阳性管道模式,并归纳为二类,即中空的和实芯的PAS阳性网络结构。研究认为PAS染色阳性的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管道结构可能是肿瘤微循环的一种模式,不同于血管生成,也不同于肿瘤间充质反应。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报道还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胶质母细胞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嗜铬细胞瘤和细胞滋养层形成胎盘的过程。黑色素瘤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瘤细胞呈现遗传学失调和可塑性,其血管生成拟态调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包括VE-cadherin、EphA2、laminin5γ2、MMPs、VEGF-C、LYVE1、TF、和NOTCH蛋白等。血管生成拟态概念的提出及其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的探讨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岳伟英陈忠平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拟态PAS染色肿瘤治疗
VM-26和DDP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20例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胶质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然而,疗效肯定的化疗方案不多。我们前期对恶性胶质瘤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和顺铂(cisplatin,DDP)是对胶质瘤敏感性相对较高的药物。所以,我们采用VM-26+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胶质瘤患者,探讨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肿瘤科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20例, 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手术后的辅助放射治疗。VM-26 300 mg/m2,分3-5天静滴;DDP 80 mg/m2,分3-5天静滴;每周期3-4周,对接受大于或等于2周期化疗者按WHO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评价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评价标准。结果:15例患者进入疗效评价和生存分析。1例 (7%)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13%)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60%)稳定(stable disease,SD),3例(20%)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客观有效率(CR+PR)为20%,有效加稳定率(CR+PR+ SD)为80%。全组1年生存率为58%。VM-26+DDP联合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 4例,占20%(4/20),但可在一周内自行恢复或经短期(3-5天)G-CSF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无因粒细胞减少延迟治疗及减小剂量病例。结论:VM-26+DDP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有与其它常用化疗方案相似的客观有效率,和更高的疾病稳定率,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深入研究。
张俊平陈建文牟永告张湘衡周旺宁赛克岳伟英陈忠平
关键词:恶性胶质瘤联合化疗治疗VM-26DDP辅助放射治疗替尼泊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