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永刚

作品数:7 被引量:90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暴雪
  • 3篇中尺度
  • 3篇大到暴雪
  • 2篇暴雨
  • 2篇MCC
  • 2篇层结
  • 1篇低槽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低涡
  • 1篇东北部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复合体
  • 1篇新一代天气雷...
  • 1篇中尺度低涡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复...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特大暴雨

机构

  • 6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包头市气象局

作者

  • 7篇孙永刚
  • 1篇王澄海
  • 1篇孟雪峰
  • 1篇哈斯

传媒

  • 2篇气象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冰川冻土
  • 1篇2006年全...
  • 1篇2011年第...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河套气旋发展东移与北京721暴雨的关系被引量:13
2013年
对河套气旋发展东移引发的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简称"北京721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气旋是此京721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高空辐散区的强迫作用和对流层低阹锋区走向"引导"河套气旋改变了北上的常规路径,迫使其燕尔移直接影响河北、北京地区。河套气旋在滑诂锋区尔移过程中,由暖心正压气旋转变为斜压性气旋,同时,将锋区的辨能转变为动能使河套气旋迅速发展,形成正反馈效应,使得本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自西向东不断增强。河套气旋在北京特大暴雨中的作用表现为:动力抬升、增强水汽输送、触发不稳定能量等三方面。午后,河套气旋暖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在北京地区产生强对流系统,形成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使得降水强度成倍增长,是北京地区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东南气流中地形抬升作用对降水有增幅作用,北京721暴雨是多种有利因素叠加所致。
孟雪峰孙永刚萨日娜袁慧敏哈斯
关键词:特大暴雨MCC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应用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个观测站资料,选取64次较强高温酷暑天气过程,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高温酷暑年日数有增长趋势,影响在增强;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温度出现在每日的14至17时,气温日较差大;高温酷暑天气可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四个天气学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300hPa高空锋区的北退或断裂与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好的相关性;对流层中层的暖平流对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发展强盛起到关键作用;500~850hPa厚度场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整层气柱冷暖性质,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发生的部位和区域;蒙古暖高压控制区中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对流层中低层维持暖心结构,由于整层气柱很暖,低层减压形成了近地层的热低压,具有干热的特征。
孟雪峰孙永刚云静波
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1月20日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
孟雪峰孙永刚姜艳丰
关键词:强降雪过程暖平流中尺度低涡
文献传递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2年冬季暴雪过程天气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暴雪是冬季雪灾发生的主因,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准确预报暴雪天气过程对防灾减灾起着重要作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2012年11月3-5日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为例,对2012年锡林郭勒盟地区冬季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长脊和西伯利亚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河套气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此次暴雪天气属于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地面气旋和华北脊对暴雪的产生和落区起到决定性作用.暴雪天气从降雪前期到结束,整层湿层较深厚,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暴雪提供了很好的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辐合条件,锡林郭勒盟地区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乌拉尔山高压脊东移,使强冷空气沿脊前西北气流南下,地面气旋不断发展,而南方暖湿气流强盛,迫使气旋东移;华北脊的阻挡作用使得气旋缓慢移动,影响系统滞留于锡林郭勒盟地区,产生长时间的降雪天气.
王学强王澄海孟雪峰孙永刚刘志刚
关键词:暴雪低空急流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被引量:59
2012年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a层,强降雪呈现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灾害严重的中尺度特点。这次过程中,850 hPa有很强的暖平流配合500 hPa西南气流中弱冷平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地面副冷锋与气旋合并加强,850 hPa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强降雪形成的主要原因。边界层"冷垫"作用对强降雪有一定的增幅。
孟雪峰孙永刚姜艳丰
关键词:暴雪温度平流不稳定层结
北方一次MCC暴雨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与分析
对2006年8月11日凌晨,发生在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的一次典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暴雨过程,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了探测与分析。分析表明,发生在高原上的MCC移动性强且发生发展过程同西风带上斜压槽与其南部低层暖湿气流...
孟雪峰孙永刚宋桂英韩经纬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暴雨天气雷达
文献传递
内蒙古东北地区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
孟雪峰孙永刚姜艳丰
关键词:暴雪对流层水汽输送大气层结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