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刚
- 作品数:53 被引量:22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马凡氏综合征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
- 目的:总结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的再次外科治疗术后护理,探讨相关护理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28例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对28例患者的资...
- 杨戎曹芳芳张海涛孙晓刚张彦青
- 2例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心肌缺血或梗死的病例报告
- 刘雁翔孙晓刚梁盛华
- 常温非体外循环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治疗广泛主动脉瘤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比较常温非体外条件行胸腹主动脉瘤置换术与传统低温停循环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收治的128例广泛主动脉瘤患者(CrawfordⅡ型)的临床资料。男性97例,女性31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7±11)岁;慢性StanfordA夹层74例,慢性StanfordB型夹层34例,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例。71例在低温心肺转流下(转流组)、57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常温组)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采用配对t检验或χ^2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术后生存时间。结果转流组平均转流时间(251±87)min,停循环时间(45±24)min。两组的脊髓缺血时间相似。常温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转流组[(408±114)min比(630±156)min,t=-7.67,P=0.05;(18±13)h比(113±89)h,t=-3.86,P=0.00;(4±2)d比(10±9)d,t=-4.19,P=0.00;(15±7)d比(25±14)d,t=-4.47,P=0.00]。常温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转流组[(900±750)ml比(1400±400)ml,t=-2.23,P=0.04],血液制品用量亦低于转流组。常温组术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转流组(1.7%比9.8%,0=3.544,P=0.05;1.7%比22.6%,χ^2=9.35,P=0.00),术后截瘫或轻瘫发生率两组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78±54)个月,随访率88.2%。随访期间5例死亡,2例死于脑卒中,3例截瘫患者死于感染。8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行二期全主动脉弓置换。全组术后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7%、93%、87%。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技术较低温心肺转流明显降低了胸腹主动脉动脉置换术早期病死率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血液制品用量,改善了早期外科手术效果。
- 张良于存涛常谦孙晓刚钱向阳罗新锦魏波
- 关键词:主动脉瘤心肺转流围手术期医护
- 马凡氏综合征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术后护理
- 目的:总结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探讨相关护理方法。方法:2000-01至2010-01,28例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的资料...
- 杨戎曹芳芳孙晓刚张海涛张彦青乔旭
- 81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脊髓保护中肋间动脉重建技术的应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总结肋间动脉重建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脊髓保护作用。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81例CrawfordII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4±10.32)岁。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进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对胸(T)6—12肋间动脉和腰(L)1、2动脉进行动脉管法原位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1根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分支行端端吻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早期死亡6例;脊髓损伤3例,其中2例截瘫,1例下肢轻瘫,均治愈。出院后20、23、30个月后各有1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中12例患者重建肋间动脉闭塞,均无截瘫发生,其中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重建肋间动脉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生存(54.22±3.03)个月(95%CI:44.37~59.90个月),1年生存率为92.37%,2年生存率为89.02%,5年生存率为85.54%。结论肋间动脉重建对降低术后急性脊髓损伤效果确切,远期生存良好。
- 孙晓刚常谦张良于存涛钱向阳
- 关键词:脊髓保护
- TEVAR术后再发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手术治疗
- 常谦钱向阳孙晓刚田川魏以桢韩超裴华伟
- 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结果对比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术后30 d,全组死亡9例(6.9%),其中Ⅰ型组5例(10.6%),Ⅲ型组4例(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3,P=0.370)。Ⅰ型组和Ⅲ型组术后早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38.3%比51.8%;χ^2=2.199,P=0.138)、5年生存率[(81.7±5.9)%比(87.2±4.2)%;χ^2=0.483,P=0.487]和5年免于再干预结果[(84.5±6.7)%比(85.5±4.8)%;χ^2=0.010,P=0.9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相似,今后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 马明星常谦于存涛舒畅钱向阳孙晓刚马琼魏波胡晓鹏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手术
- 复合技术在主动脉A型夹层高危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 目的 评价复合技术治疗主动脉A型夹层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0年9月-2013年5月,822例因主动脉A型夹层病变行全弓置换的患者中,55例患者行体外循环杂交全弓置换术(体外循环下先行升...
- 常谦钱向阳孙晓刚魏以桢韩超田川裴华伟
- 一期杂交手术与一期体外旁路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联合心脏病变临床结果对比分析
- 常谦裴华伟韩超魏以桢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田川
- 一期开放手术加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效果观察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主动脉缩窄( 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6例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5-63岁,平均39岁;上肢收缩压165 mmHg(1 mmHg=0.133 kPa),上下肢压差51 mmHg。36例患者均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使用Y形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其中主动脉瓣替换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6例,Bentall's术15例,Wheat's术7例。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上肢血压和上下肢压差,以及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及再手术率。对手术前后上肢收缩压及上下肢压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9-223 min,平均144 min;术中出血量250-700 mL,平均400 mL;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18-43 h,平均35 h;住院时间9-15 d,平均11 d。术后早期无死亡病例,无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术后第5天1例患者右侧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余患者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第5天上肢收缩压(132±26) mmHg,上下肢平均压差(10±3) 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3.193,P值均<0.05)。术后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5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上肢收缩压110-135 mmHg,上下肢压差5-12 mmHg,治疗有效率100%,无外科再干预。术后6-12个月行主动脉CTA复查,35例患者双侧人工血管血流通畅;1例术后即出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无明显变化,无新发血栓形成。结论 CoA合并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安全有效,是治疗CoA合并心脏疾病�
- 张良于存涛赵电彩常谦罗新锦孙晓刚魏波
-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转流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