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展

作品数:16 被引量:296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侵蚀力
  • 5篇降雨
  • 5篇降雨侵蚀
  • 5篇降雨侵蚀力
  • 3篇基于GIS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地震
  • 2篇信息系统
  • 2篇土壤可蚀性
  • 2篇土壤流失
  • 2篇土壤流失方程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倾向率
  • 2篇倾向率
  • 2篇可蚀性
  • 1篇地震荷载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动态监测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南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作者

  • 16篇史展
  • 15篇陶和平
  • 14篇刘斌涛
  • 11篇宋春风
  • 9篇郭兵
  • 2篇姜琳
  • 2篇刘邵权
  • 2篇王东坡
  • 2篇孔博
  • 2篇郭仕利
  • 1篇曹伟超
  • 1篇何思明
  • 1篇刘淑珍
  • 1篇欧阳朝军
  • 1篇张超
  • 1篇华娟
  • 1篇何兵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方程坡度因子修正算法研究被引量:29
2015年
坡度因子(S)是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本研究收集、整理、分析了西南土石山区典型区域的径流小区资料,修正了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方程的S因子算法。新算法将坡度分为≤5°、5°~10°、10°~25°和〉25°四个范围,建立了分段的S因子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增加10°~25°和〉25°两级,较好地解决了西南土石山区陡坡地S因子的计算问题,计算精度较USLE、RUSLE、刘宝元算法、杨子生算法有明显提高。该算法可应用于西南土石山区土壤流失预报工作,提高了土壤侵蚀评价精度。
刘斌涛宋春风史展陶和平
关键词:土壤流失方程
基于MODIS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旱动态监测及对植被胁迫作用的研究
2013年
基于MODIS数据利用垂直干旱指数模型和重心模型分析了2011年4月~2012年4月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旱动态变化,并就干旱对植被的胁迫作用做了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1)干旱强度减弱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部,而干旱强度增强区则主要集中于该流域的上游及下游地区;(2)2012年4月份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总体干旱强度相比2011年4月有所加重,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区均有所增长,而湿润区则有一定减小。干旱强度加重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拉萨河流域及>3 000~4 000m、>4 000~5 000m高度带;(3)雅鲁藏布江流域的NDVI与PDI的重心迁移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说明其干旱动态变化对植被具有较明显的胁迫作用。
郭兵陶和平姜琳孔博刘斌涛史展宋春风
关键词:NDVI干旱监测雅鲁藏布江流域
我国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63
2012年
降雨是我国西南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研究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我国西南山区土壤侵蚀的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0—2009年129个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资料,计算出西南山区各气象站逐年降雨侵蚀力。采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克吕格插值等方法对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50年来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西南山区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区域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明显,变差系数Cv一般高于0.40;西南山区大部地区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说明由降雨侵蚀力引起的土壤侵蚀风险在增加,但在成都平原附近降雨侵蚀力在明显下降;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系数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断增加,在海拔2 500 m以上地区尤为明显,西南山区西北部的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对降雨侵蚀力增加具有放大效应。
刘斌涛陶和平宋春风郭兵史展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气候倾向率
长江上游地区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26
2012年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蚀性高低与土壤侵蚀强度、海拔高度和坡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宋春风陶和平刘斌涛史展郭兵华娟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地理信息系统长江上游
基于GIS的岷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岷江及周边流域124个气象水文站1981—2010年的日降雨资料计算了该区域的降雨侵蚀力。通过克吕格插值法生成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图,采用泰森多边形和K—Means聚类法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并得到各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离差系数、趋势系数和倾向率指标分析了站点年际变化特征及不同等级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显示:(1)年均降雨侵蚀力表现出东南部高,向西迅速降低的特征,且呈现以雅安—乐山为中心向东北、西南递减缓慢,向西北递减迅速的环状空间分布格局;(2)岷江流域降雨侵蚀力聚类为侵蚀低、中、高值区,其聚类中心分别为1 054.73,4 594.50和7 153.75MJ.mm/(hm2.h.a),其中侵蚀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上游和大渡河支流流域,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岷江中下游流域,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岷江中游的雅安、乐山、眉山和都江堰地区;(3)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南北分异特征,以都江堰—汶川—小金—丹巴为界,北部变化大于南部,变化趋势呈东西分异特征,以茂县—理县—汶川—宝兴—天全—汉源—峨边—沐川—宜宾一线以东呈下降趋势,以西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的显著程度也不同。
史展陶和平刘斌涛郭兵宋春风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
西南土石山区水平梯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被引量:16
2015年
收集、整理、分析了有关西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的观测资料和研究文献,对西南土石山区水平梯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值)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土石山区水平梯田的P值介于0.010 0~0.234 5之间;水平梯田利用方式对P值影响很大,水田、水旱轮作田、旱作梯田、园地梯田的P值分别为0.010 0、0.052 8、0.136 2、0.103 5;随着坡面坡度增加,土壤侵蚀量增加,但水平梯田的P值不断减小。
刘斌涛宋春风史展陶和平
关键词:水平梯田土壤侵蚀
GIS支持下川滇黔接壤区滑坡危险性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川滇黔接壤地区是中国滑坡灾害的多发区,区内共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万余处,对100余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到活动断裂带距离、年均降雨量和年均大雨日数5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的评价因子,在GIS支持下获取各因子的贡献权重,根据贡献率模型在空间叠加下生成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图。结果表明:(1)研究区1.92×105 km2面积中,极高危险区3.92×104 km2,高危险区4.34×104 km2,中危险区4.58×104 km2,低危险区3.92×104 km2,稳定区2.42×104 km2,中度以上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00%;(2)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小江—安宁河深大断裂两侧以及金沙江、雅砻江等深切河谷中,显示出活动断裂带和地貌对滑坡危险性的宏观控制作用;(3)中度以上危险区内人口总量约1 152.31万人,占总人口的32.17%;GDP约419.88亿元,占研究区总量的28.75%,因此加强川滇黔接壤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已刻不容缓。
史展陶和平刘斌涛王东坡
关键词:滑坡GIS
自然灾害胁迫下的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宜居性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在传统的环境宜居性因子的基础上引入灾害因子,综合评价了岷江上游6个县市及5个自然流域的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对当前的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布局作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属于宜居性Ⅳ、宜居性Ⅴ的地区分别占12.66%和8.07%,宜居性Ⅱ、宜居性Ⅰ的地区则分别占33.78%和21.23%。6个县市中都江堰市的总体生态环境宜居性最好,属于宜居性Ⅲ、宜居性Ⅳ、宜居性Ⅴ的地区占该县总面积的65.87%,茂县的整体环境宜居性最差,其中宜居性Ⅱ、宜居性Ⅰ的地区占该县总面积的84.06%。寿溪流域在岷江上游流域5个小流域中宜居性最好,杂谷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宜居性最差。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宜居性总体上比较差,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因此应加强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郭兵陶和平姜琳史展宋春风
关键词:自然灾害岷江上游
基于GIS的三江源区冻融侵蚀评价与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三江源区由于其高海拔、高纬度和低气温的气候特点而成为冻融侵蚀较严重的区域,因此开展其冻融侵蚀强度的研究对区域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制定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采用归一化方法和冻融评价模型,利用影响冻融侵蚀的主要因子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坡度、植被盖度和太阳辐射进行定量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冻融侵蚀区分布面积较广,占源区总面积的75.7%,其中长江源区的冻融区面积比最大,其次是澜沧江源区和黄河源区。3个流域的冻融侵蚀均以中度侵蚀为主,但它们在侵蚀强度等级构成和不同强度等级所占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长江流域的冻融侵蚀相对最严重。相同强度冻融侵蚀区在空间上积聚,不同强度冻融侵蚀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由东向西的低-高-低-高侵蚀的带状分布特征。尽管该区域内存在多个高值和低值区交叉分布的现象,但它们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以植被覆盖和太阳辐射为主,而东部地区以降水、坡度和太阳辐射为主。
史展陶和平刘淑珍刘斌涛郭兵
关键词:温度
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230 8,低可蚀性、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较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分别占该区面积的5.60%,18.23%,24.35%,44.02%和7.80%。土壤可蚀性以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二者分布面积之和达1.77×106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8.37%;较高可蚀性、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西部的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河谷中。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在横断山区最为显著,土壤可蚀性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分异影响了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而决定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的垂直分带特征。
刘斌涛陶和平史展宋春风郭兵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海拔梯度土地利用青藏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