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希壮

作品数:36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机械工程
  • 17篇交通运输工程
  • 7篇理学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风扇
  • 6篇列车
  • 6篇裂解
  • 6篇风洞
  • 5篇乙烯
  • 5篇矩阵
  • 5篇风洞试验
  • 5篇高速列车
  • 4篇激波
  • 4篇车辆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空调器
  • 3篇仿真
  • 3篇爆轰
  • 3篇超声速
  • 3篇车辆工程
  • 3篇值模拟
  • 2篇乙烯产量
  • 2篇音速
  • 2篇原料气

机构

  • 19篇同济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郑州宇通客车...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秦皇岛市北戴...

作者

  • 36篇单希壮
  • 16篇杨志刚
  • 9篇王宏朝
  • 7篇陈宏
  • 4篇李启良
  • 4篇夏超
  • 3篇李斌
  • 2篇林建民
  • 2篇吴松
  • 2篇李进平
  • 2篇陈羽
  • 2篇陈巍
  • 2篇冯珩
  • 2篇董志成
  • 2篇袁海东
  • 1篇高喆
  • 1篇马天才
  • 1篇陈阳
  • 1篇黄晨光

传媒

  • 5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汽车技术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汽车工程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力学进展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噪声与振动控...
  • 1篇铁道学报
  • 1篇计算机辅助工...
  • 1篇大连交通大学...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国空气动力...
  • 1篇中国空气动力...
  • 1篇2017汽车...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型体主被动结合流动控制研究
2020年
以简化准三维模型D型钝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仿真手段,利用零质量合成射流器理论进行了D型体主动流动控制和主被动结合的流体控制研究发现,在尾部分离点进行射流控制时,高频射流有助于钝体减阻,减阻效果可以达到1.78%。主被动结合的锯齿和射流加强了尾迹三维流动结构,破坏了准三维模型的展向流动结构,使得减阻效果较好。采用主被动结合控制的射流为低频和高频时减阻效果为20.86%和21.20%。
杨志刚韩业恺李启良李启良
关键词:合成射流
风洞地面效应对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模型风洞试验中存在的地面效应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利用数值模拟比较了移动地面、静止地面和不同离地间隙工况下,1∶8缩比3节编组高速列车模型的气动力以及模型周围流场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移动地面较之于静止地面使模型气动阻力增加6.3%,升力减小130%;随着离地间隙的增大,高速列车模型阻力逐渐增大,升力也逐渐增大;不同地面工况下,3节车对气动力变化量的贡献有很大差别。鉴于地面效应会严重影响高速列车模型的气动特性,对风洞试验测量结果带来不可忽视的误差,有必要采用合理的试验手段对其进行消除。其中,采用移动地面法可以很好消除地面效应,而采用抬高模型法不能完全消除地面效应的影响。
夏超单希壮杨志刚李启良陈羽
关键词: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风洞试验
基于双稳态尾迹的方背Ahmed模型减阻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压力传感器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1/4缩比的方背Ahmed模型以及加装船尾结构的模型尾迹进行了精细测量和统计分析,实验雷诺数为9.6×104。背部瞬时压力的统计分析表明:方背Ahmed模型的尾迹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双稳态的特征,即两种打破对称的稳定状态交替出现,每种稳定状态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尺度。处于两种稳定状态时,背部大概率地呈现出较低的压力,而处于过渡态时相反。通过PIV在水平面的测量,瞬时流场和条件平均的结果均捕捉到了双稳态的流场特征。在模型尾部增加船尾结构后,尾迹的双稳态现象随着船尾长度的增加逐渐被抑制,尾迹涡结构趋于对称,同时尾迹宽度变窄,涡脱落强度减弱,继而造成背压提升,阻力减小。
杨志刚范亚军夏超储世俊夏超
关键词:车辆工程
利用矩阵风扇的发动机舱流场优化被引量:6
2017年
发动机舱热管理逐渐成为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重点问题,为此在传统乘用车的单风扇系统上设计了5种矩阵风扇,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阵型对冷却模块空气侧流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导风管进一步研究了冷却模块的空气质量流量及前端热回流效果。结果表明:相比单风扇系统,矩阵风扇型式下通过散热器的空气质量流量有所提升,特别在高速工况下,受冲压气流的作用散热器表面的速度均匀度提高,通过散热器的空气质量流量提升,前端热回流减少;引入导风管后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在高速工况下通过散热器的进气量,而且可以降低怠速时冷凝器迎风面温度;结合导风管的矩阵风扇可在不减少冷却模块进气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风扇转速来减少冷却系统的能耗,进而提高燃油经济性,抑制怠速时车辆前端的热回流,改善冷却模块的换热性能。
王宏朝单希壮杨志刚
关键词:流场优化
基于矩阵风扇的车辆前端换热优化被引量:3
2018年
为提升实车散热器的换热性能,在传统乘用车单风扇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出5种风扇矩阵型式,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不同矩阵型式对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差速控制策略,进一步优化车辆冷却前端换热。结果表明:不同矩阵风扇型式对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不同,其中矩阵风扇(风扇数N=6)所实现的换热量最大,为最优的布置型式;对于矩阵风扇(N=6),当低温区风扇以较高转速运行时,能够减少怠速工况下车辆前端的热回流,降低发动机舱内部的平均温度,有效改善发动机舱的热环境;同时在怠速工况下当转速比为3时,散热器换热量达到6.61kW,相比匀速工况提高1.71%,而当车辆低速行驶且转速比为1.8时,散热器换热量为10.73kW,相比匀速工况增加1.2%;此外,低温区风扇以较高转速运行还能够抑制发动机舱内部及护板下方的流动分离,并降低车辆低速行驶时发动机舱内部流道的沿程阻力。
王宏朝单希壮杨志刚
关键词:散热器换热性能
如何设计与制作近似理想的激波压力传感器
能完全反应阶跃压力函数的压力传感器是不存在的,但是压力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应尽可能短.传感器的上升时间尽可能短和过冲尽可能小是传感器制作者追求的目标,但其结果一致不尽人意.本文从原理上分析了缩短上升时间和减少过冲的可能性。
单希壮范思琼
关键词:激波风洞压力传感器
文献传递
一种降低空调器室内柜机通风气流噪声的换气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降低空调器室内柜机通风气流噪声的换气结构。本实用新型由一个带有换气出口的离心蜗壳、一个离心风扇、一个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组成。本实用新型将换气出口设计在蜗壳的适当位置上,合理地利用了离心风扇所形成的气流压力...
单希壮
文献传递
利用附壁效应的静止式热分离器实验研究
热分离器是借助激波和膨胀波的非定常运动来制冷的一种新型制冷设备。目前,针对旋转式热分离器,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静止式热分离器却鲜有研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静止式热分离器振荡管内波的振荡情况,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实...
陈阳单希壮陈巍
关键词:振荡管射流
文献传递
矩阵风扇冷却系统模糊控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为提升车辆冷却系统效能,首先在传统乘用车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矩阵风扇型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模糊控制器。然后通过联合仿真研究了在模糊控制器作用下,矩阵风扇对车辆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瞬态工况下,采用模糊控制器的矩阵风扇系统能将发动机出水口温度波动幅值减小约76%,将风扇系统能耗降低31.2%。矩阵风扇多模式运行时,模糊控制器除能根据反馈信号调整风扇转速外,还能以最低能耗为目标实时调整运转风扇的数目,因此多运行模式下的模糊控制器对目标温度的跟踪能力更优,能耗更低,整个仿真过程的温度稳态误差比单运行模式平均小30.5%,风扇消耗功率比单运行模式平均降低18.8%。
王宏朝王宏朝单希壮
关键词:模糊控制联合仿真
空调器室内柜机噪声的空气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0
2000年
本文对目前空调器室内柜机运转所产生的气流噪声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给予分析 ,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
单希壮
关键词:噪声空调器降噪技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