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 作品数:12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中国古文献记载中“死者万计”事件的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最为显性的自然事件.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整理了中国古文献记载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死者万计"事件的发生频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死者万计"事件频发,共有217a,主要类型为疫灾、饥灾、飓风、水灾.魏晋南北朝为第1个小活跃期,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0.8%,为第2个活跃期,并且秋季和夏季出现次数最多.10a频次呈极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在1580~1589年,分为频次最少-缓慢上升-频次平缓-快速上升4个阶段,1820年发生增多突变.灾害演化过程中存在26,7和4a共3个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和以河南为主的黄河中下游是2个高频中心,且各省灾害结构不同.气候的寒冷与异常、季节变化、灾害结构、人口规模、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等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 刘静殷淑燕
- 关键词:自然灾害历史时期
- 土地复垦整理可行性研究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被引量:42
- 2007年
- 根据陕西省乾县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针对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后对土地质量所造成的影响,选取自然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两大基本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多因素综合评判法与标准地块法对项目区土地复垦整理实施后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 刘静李建学
- 关键词:土地复垦整理土地适宜性标准地块
-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疫灾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被引量:18
- 2016年
- 通过对历史时期重大疫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灾害发生频次、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重大疫灾频发,在770BC-1911AD年间,共发生355次,平均每7.6a发生一次,且1580年以后显著增多。重大疫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频次平缓—快速增加四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元朝以来,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明清小冰期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重大疫灾演化过程中存在3a,12a和24a共3个明显的周期,主周期为24a。重大疫灾空间差异明显,以浙江、湖北、河南、江苏为高频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多。
- 刘静殷淑燕
- 关键词:气候变化历史时期
- 明代长江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时空特征及原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通过检索古籍文献,整理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长江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massdeathevents,MDE)10 a尺度的频次与县次序列,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了MDE的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276 a间,长江流域有158 a发生MDE,明代后期发生频次和影响规模最大;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多发(44.3%),春、秋季次之;空间上,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且呈从各省交界处向各省中心扩散的趋势。“未记录原因的饥荒”和“旱灾+其他灾害-饥荒”是造成明代长江流域MDE的主要原因。气候冷干期发生频次多,影响范围广,暖湿期相反,与温度和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人口规模和社会脆弱程度是主要的社会影响因素。在人口规模大和社会脆弱的明代后期,MDE发生频次高,波及范围广,是气候变化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毋子玉殷淑燕刘静赵宇莲
- 关键词:气候变化明代长江流域
- 基于InVEST与CA-Markov模型的宝鸡市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 2024年
-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分析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对维持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宝鸡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CA-Markov模型,对2000—2020年宝鸡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30年不同情景下宝鸡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①2000—2020年宝鸡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②2000—2020年,宝鸡市碳储量共损失0.42×10^(6)t,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是其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③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宝鸡市碳储量损失最多,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宝鸡市碳储量相差不大,控制城市扩张情景下宝鸡市碳储量损失最少、固碳能力最强.因此,未来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可统筹考虑控制城市扩张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以确保在粮食供给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研究区的碳储量.
- 刘静易文利刘佳薇潘照王珊珊
- 关键词:碳储量土地利用变化
- 1960~2014年秦岭南北无霜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1960~2014年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和kriging插值法对无霜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秦岭南北无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初霜日和无霜期在年际波动中略有下降后快速上升,终霜日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后快速下降。55年来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且发生增多突变,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的延长速率分别为0.400 6、0.280 4、0.396 1和0.407 5 d/a,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2002、2001和1990年。从空间上看,无霜期平均值和标准差由南向北增加,80%站点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多数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与终霜日提前的共同影响。无霜期在28个站点呈波动变化,19个站点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多在1990s^2000s,2000s的突变区域面积最大且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分析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提供参考。
- 刘静殷淑燕
- 关键词:无霜期秦岭南北
- 明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时空特征、原因与影响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依据《中国基本古籍库》、《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等进行古文献数据库全文信息检索的结果,统计了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崇祯朝十七年间,共有73省次、475县次发生有饥荒食人事件。其中又以崇祯十三年(224县次)、十四年(127县次)最为严重,且以青黄不接的春季"人相食"事件最为多发。空间上,以河南布政司发生县次最多(12年次,103县次),其次是山东、山西、北京、陕西、南京,空间差异显著,北方明显多于南方。引起食人事件的原因中,"旱灾"或"旱灾+其他灾害"合计共有440县次,占总次数的93%。大旱灾-粮食资源极度短缺-米价大涨-无粮可食-人口大量饿死-出现食人现象,是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发生的典型过程。气候干旱化、较长时间持续不雨是导致崇祯年间"大旱-蝗灾-疫灾-饥荒"灾害链状发生,最后致使食人现象大面积出现的主导因素。气候恶化引起食物资源的极度匮乏,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气候变化对于历史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殷淑燕刘静
- 气候变化背景下明代华北地区人口大量死亡事件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通过在《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中检索"死者万计"、"人相食"、"枕殍"等关键词,并利用地方志和汇编资料对检索结果进行补充,统计并整理了明代华北地区人口大量死亡事件记录。结果表明:明朝276a年间,共有121a发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平均每2.28a发生一次。空间上,人口大量死亡的高频区集中在华北南部,特别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低纬地区,低频区位于华北北部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灾害频发-饥荒"灾害链的发生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最主要的因素。研究气候变化与人口大量死亡事件的关系,将10a际的频次和县次与重建的华北温度距平做对比分析,发现温度和县次呈显著负相关,频次快速增长期处于温度频繁变化阶段。提出明代华北地区存在9个连年人口大量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相对干旱期和湿-干的转折阶段。
- 王洋殷淑燕徐潇悦刘静
- 关键词:气候变化明代
- 湖北省AQI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3年
- 以2015—2021年湖北省各地级市AQI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了湖北省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气象因子与AQI关系,并结合经济发展数据运用库兹涅茨曲线和灰色关联度揭示AQI与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21年湖北省AQI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分布格局.AQI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AQI与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可知AQI与经济的EKC曲线为“U”形,第二产业、人口密度对AQI有负面影响,第三产业占比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AQI有积极影响.
- 冯诗格易文利田苗刘静刘佳薇
- 明清时期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时空分布及灾害链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文中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疫灾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灾害链分析疫灾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1)自公元1368年至1911年,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共计发生156次,平均3.49a发生一次;波及的县次共计492县次,平均每年发生0.9县;明末与明清交替时期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最为频繁,影响范围最广。2)空间分布上,驿路、内河航运沿线和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区、水旱蝗等灾害频发区,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频发区。3)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灾害链共有26种,疫灾多为气候异常引起的自然灾害(水、旱、蝗)、饥荒和战争的衍生,并且与它们都具有极显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关性,与疫灾的相关程度,在时间尺度上,水灾>旱灾>蝗灾>战争;在空间尺度上,水灾>旱灾>战争>蝗灾,以水灾与疫灾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 赵宇莲殷淑燕刘静毋子玉
- 关键词:疫灾灾害链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