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琳
-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被引量:21
- 2015年
-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 冯精兰胡鹏抟刘群刘梦琳孙剑辉张杏杨
- 关键词:重金属赋存形态生态风险黄河中下游沉积物
- 新乡市地表水体HCHs和DDTs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6
- 2015年
- 为了解新乡市地表水中HCHs和DDTs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采集新乡市18个地表水样并测定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采用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评价了HCHs和DDT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新乡市地表水中HCHs和DDTs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28~49.2 ng·L-1和0.42~12.3 ng·L-1,与世界各地的地表水中HCHs和DDTs残留质量浓度相比属于中等污染水平.异构体比值表明HCHs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林丹的使用,而DDTs的残留来源于工业品DDTs的使用.生态风险评价基于DDD、γ-HCHs和p,p’-DDT的暴露浓度以及相应的毒性数据,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均表明了这3种有机氯农药中DDD的风险最大,其次是γ-HCHs,p,p’-DDT的生态风险最小;安全阈值法进一步表明DDD、γ-HCHs和p,p’-DDT超过影响10%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10.2%、5.94%和0.01%.
- 冯精兰余浩刘书卉刘梦琳孙剑辉
- 关键词:HCHSDDTS生态风险
-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被引量:4
- 2015年
- 为了解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16个采样点沉积物中Cu、Cr、Zn、Cd、Pb等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与河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相比,Cd富集最严重,其次为Pb;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淮河上游沉积物中Zn、Cu和Cr主要来源于岩石的自然风化与侵蚀过程,Cd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污、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农业活动,上述两种来源对Pb均有影响;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部分采样点Cd的污染程度达到中等和强生态危害水平,应予以重视。
- 冯精兰栗笑迎刘群刘梦琳孙剑辉
- 关键词: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淮河上游
- 淮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被引量:10
- 2014年
- 重金属是自然界危害较重的一类污染物,具有隐蔽性、残留时间长和毒性大等特点,且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可通过食物链转移富集破坏生态系统,甚至可通过生物和化学作用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化合物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而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淮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选取淮河上游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淮河沉积物中几种典型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评价了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期为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 刘梦琳冯精兰刘群胡鹏抟孙剑辉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淮河上游生态风险重金属赋存形态生态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