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昌彬

作品数:11 被引量:15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对虾
  • 8篇中国对虾
  • 6篇暴发性流行病
  • 3篇病毒
  • 3篇病虾
  • 2篇流行病病原
  • 2篇暴发性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2篇病理学研究
  • 2篇病原
  • 2篇超微
  • 2篇超微结构
  • 1篇单胞菌
  • 1篇毒理
  • 1篇毒理学
  • 1篇亚硝酸
  • 1篇亚硝酸盐
  • 1篇盐度
  • 1篇原体

机构

  • 11篇山东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刘昌彬
  • 9篇张红卫
  • 9篇王金星
  • 5篇刘存仁
  • 2篇于士广
  • 1篇刘兰兰
  • 1篇赵晶
  • 1篇单虎
  • 1篇张燕君
  • 1篇朱小玲
  • 1篇田海滨
  • 1篇赵双宜
  • 1篇陈忠科
  • 1篇白华
  • 1篇高超
  • 1篇高培基
  • 1篇齐静
  • 1篇胡明
  • 1篇赵小凡
  • 1篇秦晓冰

传媒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的中国对虾形态学研究 1.幽门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被引量:1
2001年
为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机理 ,进行人工感染实验 ,并对感染中国对虾的胃组织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系统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 :胃是该暴发性流行病病毒首先感染的主要的靶器官之一 ,暴发性流行病病毒能侵入胃壁多种细胞并在其中复制 ,其中 。
刘昌彬张红卫刘存仁王金星毕祖刚
关键词:暴发性流行病中国对虾
对虾组织蛋白质和同工酶表型及其在病虾中的变化被引量:21
1995年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中国对 虾四种组织的蛋白质、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 究,并将健康虾与流行病病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肝胰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 表型、肝胰脏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 差异。说明肝胰脏内蛋白质代谢有明显的紊乱现象。肝胰脏和肌肉的组织蛋白、肝 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作为虾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王金星赵小凡张红卫于士广刘昌彬张文学高守华
关键词:中国对虾同工酶对虾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研究Ⅱ.病原体的分离纯化被引量:9
1997年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典型病虾的头胸部和肝胰腺,通过差速和超速离心,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各地样品提纯后,均可见大量杆状病毒,其长度为380~410nm,直径为90~100nm,与组织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相比,其长度较大,而直径较小.感染实验结果表明。
王金星刘昌彬张红卫赵晶赵双宜张燕君
关键词:杆状病毒暴发性流行病中国对虾病原体
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形态学研究 2.病虾中肠的显微和亚微结构被引量:1
2002年
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影响的基础上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虾中肠组织 .观察结果表明 :中肠上皮细胞水样变性 ,少量的上皮细胞被感染 ,肠腔内致病菌继发性感染 ,中肠肌细胞发生凋亡 .大颗粒细胞。
刘昌彬张红卫刘存仁毕祖刚王金星
关键词:中肠暴发性流行病继发感染中国对虾病原感染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对未感染中国对虾 ,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后 3h ,12h ,2 4h和 36h及 96h和 136h ,进行了系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结果显示感染病虾的多种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 ,说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宿主靶细胞 ,其中最易感的靶细胞是鳃、胃、后肠中具有合成和分泌几丁质功能的细胞 .对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侵入虾机体的途径、使对虾致病和死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吴中华刘昌彬刘存仁王金星张红卫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疾病防治
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的中国对虾形态学研究 3.病虾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被引量:2
2002年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 ,观察经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中国对虾的鳃组织 ,发现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及少量的网状隔膜细胞被感染而引起血隙狭小 ,以及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增厚而影响其代谢功能 .另外 ,还观察到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有强烈的吞噬作用 .小颗粒细胞也具吞噬作用 ,在染色质凝聚结构等刺激下胞吐小颗粒 .大颗粒细胞也具有胞吐大颗粒功能 .与上述无颗粒细胞相比 ,胃结缔组织血窦内的浆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其释放物与病毒结合参与体液免疫 .
刘昌彬张红卫王金星毕祖刚吕丽华赵兴范张荣芝
关键词:暴发性流行病超微结构中国对虾病毒感染显微结构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抗药性和耐药性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抗药性(resistance)和耐药性(tolerance)机制,并予以区分。方法分离养殖场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33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喹诺酮抗药菌5株;体外连续培养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eruginosa ATCC27853,得到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高抗药性菌株PA34。检测及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荧光比色法检测不同抗药性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活性;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跨膜转运蛋白及喹诺酮靶酶编码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临床分离的5株喹诺酮抗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其外排泵活性均显著高于标准菌株(P<0.01),外排泵、喹诺酮靶位酶编码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上调、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下调,DNA旋转酶A亚基gyrA基因均发生点突变Thr-83→Ile。PA34和这5株抗药性菌株表现一致,但其MIC远高于这5株抗药性菌株,主要由于PA34除了gyrA基因发生点突变Thr-83→Ile外,parC基因发生多点突变Glu-84→Gln、Gln-91→Lys,且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极低。结论 在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多种可能的机制以消除抗生素对细菌代谢的损伤,对类似gyrA、parC基因突变称为抗药性,其他生理性适应机制称为耐药性,其抗药性突变和耐药性调节共同决定了抗药性表型,但对其加以区分并分别研究,更容易集中研究单纯的抗药性突变机制,采取相应的用药措施。
高超胡明白华齐静朱小玲刘昌彬单虎秦晓冰刘玉庆高培基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性抗药性
非生物环境因子对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被引量:31
2001年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值、温度、氨态氮浓度 ,感染后 5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 ,即在盐度水平不变 ,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 ,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带毒对虾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氮浓度和pH值 ,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间从南到北推移的现象相符合。
刘昌彬王金星刘存仁吴中华陈忠科张红卫
关键词: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盐度人工感染试验
用改进的细胞核移植方法构建重构胚被引量:4
2007年
为了能够找出一种既容易操作,又不需要特殊设备的核移植方法,对以前的操作进行了改进。首先以预先吸有细胞核或细胞的注射针在固定于持卵针上的卵母细胞透明带上穿刺两个孔,然后一边缓慢地将注射针回拔至卵周隙中,一边逐渐增加持卵针中的负压,直至极体与目标核质被完整吸入持卵针中而完成去核,最后在不拔出注射针的情况下直接注射细胞核或完整细胞进而完成重构胚的构建。用此方法对200个卵母细胞进行注核和注细胞操作,平均完成一个重构胚的构建各自耗时约40s和30s,成功率分别为62·6%和86·0%。用核染料Hoechst33342对卵母细胞的去核效率进行验证,去核成功率达到73·3%。实验证明,用此方法可以在只有倒置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的条件下一次性快速完成去核和注核,大大提高了细胞核移植的效率和重构胚成活率;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操作简单,新手可以很快掌握该技术,易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吴克良时永香白增亮田海滨张楠刘兰兰刘昌彬
关键词: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去核
红鳍东方鲀暴发病的细胞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于士广刘昌彬王金星张慧张红卫
关键词:红鳍暴发病细胞病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