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 作品数:9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通过观察皮瓣微循环以预测不同长宽比狭长窄蒂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通过实验方法,对皮瓣微循环血流进行观察,分析,预测不同长宽比狭长窄蒂任意皮瓣成活面积,探讨皮瓣微循环与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狭长窄蒂任意皮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5头猪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5头,5组皮瓣蒂部长宽比分别为0 cm:2 cm、1 cm:2 cm、2 cm:2 cm、3 cm:2 cm、4 cm:2 cm,每个长宽比例的狭长窄蒂均携带5个不同面积的圆形任意皮瓣,直径分别为2、3、4、5、6 cm,并依次命名为A、B、C、D、E,其中A瓣为B、C、D、E瓣的对照瓣。在每组每头猪的双侧背部均形成A、B、C、D、E皮瓣,瓣与瓣间距4 cm,蒂部距背部中线4 cm,顺序随机排列。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荧光色素钠染色,ECT血流量测定,成活面积分析等。结果Ⅰ、Ⅱ、Ⅲ组所有皮瓣和IV、V组的A、B、C瓣微循环灌注良好,皮瓣完全成活。IV、V组的D、E瓣远端微循环灌注不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狭长窄蒂任意皮瓣微循环灌注面积与实际成活面积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微循环可以预测不同长宽比狭长窄蒂任意皮瓣成活面积。
- 张为宝赵天兰余道江刘强
- 关键词:微循环任意皮瓣成活面积
- 狭长窄蒂皮瓣在老年人皮肤癌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狭长窄蒂皮瓣在老年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成活机制。方法设计蒂部位于肿瘤切除后创面旁沿知名或穿支血管走向的狭长窄蒂皮瓣,用于老年人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2cm×10cm,最小3cm×4cm.蒂宽1.0~1.5cm.蒂长2~8cm。结果共17例,14例Ⅰ期成活,外形良好.3例因早期包扎不当,延迟愈合。结论老年人皮肤组织细胞代谢率低,移植后皮瓣组织本身的耐缺血缺氧能力强,设计狭长窄蒂皮瓣修复老年肿爝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较易成活,且窄蒂狭长,转移窬易.皮瓣不臃肿,同时利于肿瘤的早期综合治疗.是老年肿瘤术后修复较理想方法。
- 余道江赵天兰谢晓明张云涛陈琦韩文雅张为宝刘强
- 关键词:皮肤缺损皮肤癌
- 不同长宽比狭长窄蒂任意皮瓣成活面积与皮瓣微循环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0年
- 传统观点认为随意型皮瓣成活长度与蒂部宽度成一定比例,要想使较长的皮瓣成活必须增加蒂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问世,与传统原则相违背的蒂宽小于瓣宽的设计已成为可能。
- 张为宝赵天兰余道江刘强伍丽君
- 关键词:皮瓣微循环长宽比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窄蒂
- 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上、下唇动脉的解剖学研究来说明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设计的科学性。方法对21具尸体唇部进行解剖学观测,研究唇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外径及吻合情况。对4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以唇动脉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面动脉在口角处发出上唇动脉和下唇动脉,在上唇及下唇左右侧的唇动脉互相吻合形成一围绕口的冠状动脉环,位置恒定。42例唇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唇动脉弓的位置恒定、变异较少,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术后效果满意,是一种理想的修复口唇缺损的术式。
- 余道江赵天兰熊绍虎张为宝刘强
- 关键词:复合组织瓣唇缺损
- 对28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体会被引量:22
- 2010年
- 目的介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VSD)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8例,术前彻底清创后全部给予VSD负压吸引,待肉芽新鲜后,结合皮瓣、肌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或中厚皮片移植,其中7例肌皮瓣、4例大面积皮片移植病例术后再次应用VSD吸引。结果28例患者中26例移植物全部存活,2例肌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经换药后完全愈合。结论VSD能明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移植物的血运循环,有利于移植物的成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 刘强赵天兰余道江张为宝
- 关键词:SEALING肌皮瓣
- 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D34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CD34、微血管密度(MVD)在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组织的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以及SDF-1在狭长窄蒂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在5头家猪两侧背部各制作蒂部长宽比为4:2,携带皮瓣面积分别为2cm×2cm(A组)、3cm×3cm(B组)、4cm×4cm(C组)、5cm×5cm(D组)和6cm×6cm(E组)共5组的窄长蒂皮瓣模型。对5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光镜下检测MVD、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皮瓣远端组织在术后0、3、5、7、14d时,SDF-1和CD34表达。结果(1)同一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CD34及MVD表达也随之增加,SDF-1在第5天达最高值(A组124.80±4.05,B组137.85±3.03,C组166.53±2.98,D组72.80±2.63,E组62.79±2.20);CD34在第7天达最高值(A组16.76±0.62,B组17.60±0.72,C组18.48±0.55,D组12.70±0.60,E组11.51±0.70);MVD在第7天达最高值(A组52.45±2.78,B组59.34±3.12,c组61.14±3.35,D组25.25±3.78,E组24.46±7.46),随后逐渐下降。(2)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CD34及MVD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面积达5cm×5cm时,各项指标不再增加,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结论SDF-1对狭长窄蒂皮瓣成活中的新生血管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 伍丽君赵天兰余道江张为宝刘强
- 关键词:皮瓣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 一氧化氮合酶和CD34在狭长窄蒂随意型皮瓣中表达与皮瓣成活的关系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通过在猪背部设计一定宽长比例的狭长窄蒂所携带不同大小的几组随意型皮瓣,在术后不同时间测定各组皮瓣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 coxide synthase,NOS)和CD34的表达量,并观察皮瓣的成活面积,揭示NOS、CD34表达量与皮瓣成活的关系,以探讨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机制。方法在5只白色实验猪的两侧背部均形成蒂部宽长比皆为2:4的狭长窄蒂皮瓣各5个,其面积分别为2cm×2cm、3cm×3cm、4cm×4cm、5cm×5cm、6cm×6cm,并依次命名为A、B、C、D、E皮瓣。其中A瓣为对照瓣。术后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并分别于术中即刻、术后3、5、7、14d切取皮瓣远端外侧缘组织块,用于测定皮瓣内NOS、CD34表达量,术后14d计算皮瓣存活面积。结果A、B、C组皮瓣NOS、CD34的表达量随皮瓣面积的增大逐步升高,皮瓣完全存活(P〈0.05);D、E组皮瓣当皮瓣面积达到一定限度时,NOS、CD34表达餐不再随皮瓣面积的增大而升高,表达相对恒定,皮瓣远端部分坏死(P〉0.05)。结论任意型皮瓣的成活与蒂的宽长比没有直接关系。一定宽长比例的狭长窄蒂所携带的随意皮瓣成活面积有其一定限度。
- 张治华赵天兰余道江伍丽君刘强张为宝
-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成活面积
- 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SDF-1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缺氧缺血型狭长窄蒂皮瓣组织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研究SDF-1/CXCR4轴在狭长窄蒂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在5头家猪双侧背部均制作蒂部长宽比例为4:2,携带面积分别为2cm×2cm(A组皮瓣)、3cm×3cm(B组皮瓣)、4cm×4cm(C组皮瓣)、5cm×5cm(D组皮瓣)和6cm×6cm(E组皮瓣)的狭长窄蒂皮瓣模型。对5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成活面积计算、皮瓣组织HE染色,用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远端在术中及术后3、5、7、14d时SDF-1表达变化情况。结果①同一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在第5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趋于基础水平。②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皮瓣面积达5cm×5cm时,SDF-1的表达量不再增加,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SDF-1的表达量可能与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的供血量相关。
- 伍丽君赵天兰余道江张为宝刘强
- 关键词:外科皮瓣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血管新生
- 乒乓球拍样皮瓣成活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D34的表达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D34在乒乓球拍样皮瓣组织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观察SDF-1在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制作乒乓球拍样皮瓣动物模型。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皮瓣远端组织在术后0、3、5、7、14d时SDF-1、CD34的表达。结果(1)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CD34的表达也随之增加,SDF-1在第5天达到最高值(A组124.80±4.05,B组137.85±3.03,c组166.53±2.98,D组72.80±2.63,E组62.79±2.20),CD34在第7天达到最高值(A组16.76±0.62,B组17.60±0.72,C组18.48±0.55,D组12.70±0.60,E组11.51±0.70),随后逐渐下降。(2)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CD34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皮瓣面积达5cm×5cm时,各项指标不再增加,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在皮瓣成活过程中SDF-1和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
- 伍丽君赵天兰余道江张为宝刘强
- 关键词:皮瓣蒂部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