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艳
- 作品数:48 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目的回顾江西省肿瘤医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探讨ADR发生的原因、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根据2010年1月—2011年7月上报的87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年龄、...
- 刘丽娟郑柳莉赵涛刘利艳王文红
-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监测合理用药
- 文献传递
- 某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 目的:通过了解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统计,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出院病历252份,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进行综合评判。结果:在2...
- 刘利艳郑柳莉赵涛刘丽娟王文红
- 关键词:住院病例抗菌药物药敏试验
- 文献传递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石上柏在治疗癌症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方法,建立石上柏治疗癌症的“化合物-靶标-疾病-通路”作用网络,探索石上柏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收集石上柏的所有活性成分;根据类药性(DL)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B)相关条件筛选,获得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和swisstarget数据库寻找经筛选后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在疾病靶点数据库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交集数据库Draw Venn Diagram搜索共同靶基因;通过String网络平台与Cytoscape软件结合,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归纳总结石上柏的主要潜在靶点;通过KEGG通路进行富集和生物学分析、采用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对潜在的作用靶点(靶点数目最多的活性成分和蛋白相互作用中自由度最大的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石上柏预测靶点与癌症靶点的交叉靶点共有78个,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芹菜素、(6-[5-(5,7-二羟基-4-酮-色烯-2-基)-2-甲氧基-苯基]-5,7-二羟基-2-(4-羟基苯基)色酮)和谷甾醇,核心靶点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激酶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1(ESR1)、Src蛋白(SRC)、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经通路分析发现共涉及通路42条,其中19条通路与癌症相关;分子对接显示石上柏中(6-[5-(5,7-二羟基-4-酮-色烯-2-基)-2-甲氧基-苯基]-5,7-二羟基-2-(4-羟基苯基)色酮)、芹菜素能与AKT1、VEFGA稳定结合,并分别通过HIS A56、GLY A24、LYS A41,GLN E112、GLN E39、GLN F39;LYS B43、GLN A39、GLU B166,GLU A60、LYS A41和PHE A23等氨基酸残基进行相互作用。结论该研究揭示了石上柏治疗癌症是基于潜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相互协作作用机制。
- 武乐黄淑娟余腾骅邱宇安方义文梁群何芳刘利艳
-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石上柏癌症
- 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其难以早期发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毒副作用明显,患者难以耐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以其低毒高效的特点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发展迅速,为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它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TKs)受体,与肿瘤细胞耐药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的研发成功为临床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与肿瘤细胞上的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特异性结合,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本文将就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 刘丽娟郑柳莉赵涛陈岳青刘利艳
- 关键词:西妥昔单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直肠癌
- 非缺血性心肌病继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载脂蛋白E-ε基因多态性与曲美他嗪治疗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继发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载脂蛋白E(ApoE)-ε基因多态性与曲美他嗪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ICM继发CHF患者110例,均接受曲美他嗪治疗,根据1年后的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71例)与死亡组(39例)。抽取患者静脉血并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检测两组患者ApoE-ε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采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并进行比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poE基因8多态性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ε3/4、ε4/4及ε2/3基因型患者比例高于生存组,82/4基因型患者比例低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等位基因ε4出现频率高于生存组,ε2出现频率低于生存组(P〈0.05),而两组间83出现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ε4/4基因型和4等位基因是曲美他嗪治疗NICM继发CH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时生存组6种基因型患者的LVEF及LVE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ε2/2基因型患者LVEF〉ε2/3〉ε2/4〉ε3/3〉ε3/4〉ε4/4,82/2基因型患者LVEDD〈ε2/3〈ε2/4〈ε3/3〈ε3/4〈ε4/4(P〈0.05)。结论NICM继发CHF患者ApoE-ε基因多态性与曲美他嗪治疗的预后密切相关,ε4/4基因型或ε4等位基因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武乐刘利艳
- 关键词: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曲美他嗪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鼻咽癌对患者血清VEGF及COX-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鼻咽癌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环氧合酶-2(COX-2)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被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榄香烯注射液,对比2组近期疗效、生存率和治疗前后VEGF及COX-2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7,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4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COX-2阳性率、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OX-2阳性率均降低,VEGF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COX-2阳性率、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武乐刘利艳
- 关键词:榄香烯注射液鼻咽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
- 左卡尼丁联合右丙亚胺减轻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左卡尼丁联合右丙亚胺减轻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在同样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右丙亚胺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基础上单独使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B组:右丙亚胺联合左卡尼丁注射液组。所有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6个周期,分别检测化疗前后患者的骨髓抑制、心电图心律失常(房早、室早、房室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肌钙蛋白T(cTnT)变化。结果A、B两组的骨髓抑制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的心脏毒性的概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肌钙蛋白T(cTnT)变化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丁联合右丙亚胺注射液可明显的改善乳腺癌患者接受蒽环类化疗药所致的心脏毒性,值得临床推广。
- 龚文成周艳纪彩香高源刘利艳刘丽娟
- 关键词: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右丙亚胺左卡尼丁
- 31例参麦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致不良反应的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肺癌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配置后使用时间、滴速有关。不良反应时间集中发生在给药30min内。结论:应重视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 李阿玲刘利艳郑志难
-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肺癌
- 坡模酸及其吡喃葡萄糖酯抗结肠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 目的:本研究采用细胞生物学试验观察、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细胞蛋白质组学筛选、蛋白印迹法检测和整体动物试验验证,探寻巴西甘菊花中抗结肠癌作用的活性单体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①MTT法探寻巴西甘菊花中抗结肠癌活性单体成分:...
- 刘利艳
- 关键词:结肠癌网络药理学蛋白质组学
- 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江西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上报的8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8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9种,其中抗菌药物6种,抗肿瘤药物7种,中药制剂8种;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97.7%;ADR的临床表现以药物热、皮肤过敏为主。结论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加强ADR监测及上报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刘丽娟郑柳莉赵涛刘利艳王文红
-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监测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