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余雪振

余雪振

作品数:3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碳排放
  • 2篇土地利用
  • 1篇意愿
  • 1篇整治
  • 1篇碳排放量
  • 1篇碳源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结构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居民
  • 1篇农村居民点
  • 1篇农村居民点整...
  • 1篇农户
  • 1篇农户意愿
  • 1篇居民点
  • 1篇建设用地
  • 1篇放量
  • 1篇
  • 1篇村居

机构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余雪振
  • 1篇陈银蓉
  • 1篇黎孔清
  • 1篇梅昀

传媒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武汉市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应被引量:7
2013年
土地是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载体,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利用方式是影响净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排放效应,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系数、碳吸收系数以及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利用1996-2008年土地变更数据计算得出各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6-2008年,由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武汉市碳排放量从1 513.41万t/a增加到2 642.99万t/a,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建设用地年碳排放量达1 878.46万t;碳吸收量从1996年的49.26万t增加到2008年的63.75万t,其中林地是最主要的碳汇,但是对于总体的净碳排放控制作用有限。从边际净碳排放效应来看,武汉市建设用地每变化1%年净碳排放量变化为29.708万t,耕地为2.656万t,林地为0.343万t,由此得出建设用地对于净碳排放量变化最为敏感,影响最大。通过对"十二五"期末武汉市的净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15年武汉市碳排放大幅增加,而碳吸收量增加则较缓慢,面临严峻的碳减排任务。根据分析结果,从低碳经济角度提出了调控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余雪振梅昀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
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当今,气候急剧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我们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成为世界性环境难题得到各国都达成了共识,特别是温室效应增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30%。许多科学研究已经表...
余雪振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建设用地
湖北省随县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测算及整治策略——基于农户意愿的调查分析被引量:31
2013年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土地整治规划的核心问题。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统筹国家政策、农户意愿和建立自然-经济-社会-生态-规划综合修正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测算了随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并提出适宜整治策略。研究结果:①随县18个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5.15%~9.84%之间,表明理论潜力转变为现实潜力的可能性具有较大地域差异;②2011—2020年随县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为2 035.23 hm2,占理论潜力的17.80%,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10.01%;③可优先在潜力大的乡镇建立整治示范区,创新土地整治模式,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该研究测算方法及整治策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新一轮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黎孔清陈银蓉余雪振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户意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