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慧容

作品数:14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结构
  • 2篇土地利用模式
  • 2篇绿洲
  • 2篇环境友好型
  • 2篇环境友好型土...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1篇低碳
  • 1篇地产
  • 1篇多目标优化
  • 1篇新疆房地产
  • 1篇新疆房地产业
  • 1篇新疆绿洲
  • 1篇优化配置
  • 1篇人均生态足迹
  • 1篇生态足迹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区
  • 1篇农业

机构

  • 12篇新疆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3篇余慧容
  • 11篇蒲春玲
  • 3篇李玉
  • 3篇刘志有
  • 2篇李柯柯
  • 1篇王华丽
  • 1篇万婷
  • 1篇刘黎明
  • 1篇郝建华
  • 1篇张凤荣
  • 1篇赵晓洁
  • 1篇徐凤娟
  • 1篇李晓龙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经济学家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科技和产业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第七届中国科...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结构变迁及调整对策研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土地结构变迁不仅仅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决定着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以新疆伊犁河谷8县1市作为研究区域,科学量化对伊犁河谷土地利用结构变迁研究,对河谷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新疆伊犁河谷8县1市2002-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8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效益三方面探讨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迁,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伊犁河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及由土地利用结构变迁造成土地利用效益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土地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刘志有蒲春玲万婷余慧容李柯柯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优化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北京市顺义区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进行数量与空间特征变化分析,并借助马尔科夫模型进行用地预测,获得该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顺义区地类的面积比例呈现出均一化的特点,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数量减少,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廊道增加,且建设用地将在10a之内代替耕地成为该区域的优势景观类型,而生态用地、廊道与未利用地将维持一个相对稳态;空间层面上,研究区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少,景观形状呈现简单化,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增强。最后,以"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为依据,构建出顺义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框架:即集中耕地形成基质,斑块的布局应该特别注重生态节点的建设和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及建设生态廊道。
余慧容张凤荣蒲春玲
关键词:景观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马尔科夫模型
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区划研究——以新疆伊犁州直为例被引量:9
2013年
探讨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区划,有利于发挥绿洲区域土地资源优势,促进绿洲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新疆伊犁州直为例,利用伊犁州直2002—2009年土地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借助GIS软件定性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绿洲土地利用分区。在坚持行政区完整性、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则的基础上,最终将伊犁州直县市划分为河谷城镇工业经济发展区、特昭盆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区、巩喀流域综合经济发展区和奎屯市工业经济发展区4个土地利用区,并分别指出区域土地利用导向。该方法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伊犁州直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分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要求。
刘志有蒲春玲余慧容李柯柯郝建华赵晓洁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层次聚类分析GIS分析
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的演变及其计量测算探析被引量:1
2010年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出1984-2007年新疆的人均生态足迹,揭示新疆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1984-1995年的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为基数,引入现阶段应用范围较广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ARIMA模型、灰色GM(1,1)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1996-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并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探讨出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短期预测中的最佳模型,并借此最佳模型对新疆"十二五"人均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逐年持续上升,"十二五"时期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计量模型与生态足迹计算结合起来,能够弥补生态足迹理论中的静态性缺陷和预测性难题;ARIMA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是预测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中较优的模型,ARIMA模型更适宜短期预测。
余慧容蒲春玲
关键词:人均生态足迹ARIMA模型灰色GM(1,1)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从LUCC相关概念入手,对LUCC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得到结论:国外LUCC领域的研究启动早、覆盖面广且研究较为深入,中国LUCC研究主要集中在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生态环境效应及模型模拟研究四个方面,加强区域性研究、提高模型的实用性仍是中国今后LUCC领域研究的重点。
余慧容蒲春玲
关键词:LUCC
基于TM/ETM^+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以新疆奎屯市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以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数量和空间迁移等角度对典型绿洲城市——奎屯市近16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奎屯市1993—2009年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及草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时空不均衡、各地类间更替转换程度大、城乡差异明显等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上,优势地类草地减少,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林地2001—2009年增加显著,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6大地类间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更替转换,东部市区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林地增加为主要特征,而西部开干齐乡则主要体现在耕地和草地之间的更替;变化趋势上,耕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会有所增加,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则呈减少的趋势。
余慧容蒲春玲刘志有李玉
关键词:RSGIS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以新疆奎屯市为例
2012年
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对于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内部机制、基本过程以及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用主成分法,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对新疆典型绿洲城市奎屯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得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的经济技术因子、政策制度因子是奎屯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影响着研究区域的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余慧容蒲春玲李玉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新疆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被引量:14
2011年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经济"背景下新疆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为正在进行的新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十二五"时期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新视角。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聚类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角度划分主要碳源区、重要碳汇区、碳中和区等三个碳综合功能区,并构建出相应的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即特色生态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集约节约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和高效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结论: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设有利于从本质上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者的协调统一。
蒲春玲余慧容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环境友好
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研究——以新疆奎屯市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以新疆典型绿洲城市奎屯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耦合资源价值核算方法,设置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构建多目标优化线性模型,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进行方法性的探索,并为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线性模型可以克服多目标线性规划法中目标函数和评价指标值范围难以确定的缺陷,运用该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保障了研究区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满足了其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所需的土地,改善了研究区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优化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多目标优化方法适宜用在绿洲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余慧容蒲春玲李玉徐凤娟
关键词:土地利用
新疆房地产业的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
房地产业是关系社会经济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民生产业,其发展具有区域的特殊性。该文借助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投入结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波及线路、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等重要指标,分别从产业结构特征、产业关...
余慧容蒲春玲李金
关键词:房地产业区域产业发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