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均
- 作品数:28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血管内支架治疗门静脉良性狭窄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在门静脉主干良性狭窄导致的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门静脉良性狭窄患者 (其中炎症性狭窄 3例 ,肝硬化肝移植术后 3例 )实施了门静脉支架置入术 ,观察术后门静脉压力变化、支架通畅、临床症状、并发症及患者存活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门静脉支架 (共 6枚 ) ,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 (37 3± 4 7)cmH2 O(1cmH2 O =0 0 98kPa)降至术后的 (18 0± 1 9)cmH2 O (P <0 0 0 1) ,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完全缓解 ,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诊 2 6个月 (5~ 36个月 ) ,所有患者门静脉保持通畅 ,除 1例患者死于肝移植后其他并发症外 ,其他患者均存活。
- 黄明声单鸿姜在波关守海朱康顺李征然周玉斌何炳均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血管内支架术后后门
- MRI诊断56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实质并发症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MRI对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实质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均接受MR常规序列扫描(Fiesta、Dual-Echo、FSPGR、FS FSE RT、DWI)及LAVA薄层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列影像表现。结果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15例;肝内肿瘤复发9例,伴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静脉癌栓3例;肝局灶性缺血、坏死2例,胆源性肝脓肿2例,肝脏周围炎2例,灶性肝出血2例,局灶性脂肪肝2例,弥漫性脂肪肝1例,肝淤血1例,肝嗜酸性肉芽肿1例,未分化肉瘤1例。结论 MRI可准确反映移植肝实质各种并发症,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 王劲何炳均廖碧红姜在波罗琳张亚琴陈规划杨扬单鸿
- 关键词:肝移植磁共振成像术后并发症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CP表现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根据PTC或ERCP检查、病理结果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32例和吻合口狭窄(AS)9例患者,对其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5例,MRCP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13例,MRCP示广泛性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4例,MRCP示仅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ITBL组中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25例(78.1%,25/32),MRCP上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影。伴有肝门部积液4例,胆汁湖3例。MRCP上AS主要表现为吻合口处局限性狭窄,上段管腔不同程度继发性扩张。AS组中胆管管腔内伴有胆泥形成3例(33.3%,3/9)。【结论】MRCP可全面观察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胆管病变的整体信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及分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临床工作中一种简单、实用、无创的检查方法。
- 何炳均刘静静王劲颜荣华梁莹莹任泠斓单鸿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低keV虚拟单能级图像在小肝癌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低千电子伏特(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重建在小肝癌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用DLCT行肝胆胰脾增强扫描的28例小肝癌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29~67岁,中位年龄55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1周行DLCT检查,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将全息光谱图像数据包分解及整合重建,患者图像分为常规CT图像组(CI组)、4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组(VMI40组)、5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组(VMI50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图像锐利度、病灶显著性等主观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客观图像质量评估中,VMI40组病灶CT值、SNR和CNR分别为242±51、14.1±5.9、8.9±4.5,明显高于VMI50组的176±32、12.2±4.4、6.7±3.1(t=18.12,5.08,7.07;P<0.05);VMI50组CT值、SNR和CNR亦明显高于CI组的114±17、7.8±2.4、3.2±1.4(t=18.01,5.60,7.29;P<0.05)。主观图像质量分数评估中,VMI40组病灶显著性分数为5(1)分,明显高于VMI50组和CI组的4(2)、3(2)(Z=4.00,4.77;P<0.05)。结论与CI相比,DLCT低keV VMI可提高小肝癌病灶图像质量和检出率。
- 骆秋霞李远辉张建生汤朝晖谢倩玮何炳均
-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光谱法肝肿瘤
- MRI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PTC或ERCP及病理结果确诊的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23例,对其平扫、增强MR和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3例,MRI示12例胆管壁增厚,11例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不扩张,且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MRCP主要表现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8例,MRI示7例管壁增厚,6例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不扩张,且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MRCP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广泛的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2例,MRI示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管腔均不扩张,管壁未见增厚;MRCP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结论肝移植术后ITBL以Ⅰ型和Ⅱ型常见。MRI在观察肝门部胆管管壁,管腔扩张程度及腔内容物有一定优势,而MRCP可全面观察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整体信息;二者结合有助于ITBL的诊断及分型。
- 刘静静王劲姜在波胡冰颜荣华何炳均梁莹莹任泠斓单鸿
-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病变
- MRI在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评价RW咬合板治疗效果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MRI在评价RW咬合板(RW-splint)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并行MRI检查的TMD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共64侧颞下颌关节的MRI图像,总结TMD的MRI特征;其中21例患者进行RW咬合板治疗,治疗前、后均行MRI扫描,测量关节盘-髁突角度及关节盘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侧颞下颌关节中,46侧关节盘形态异常,其中可复性前移位21侧、不可复性前移位25侧;46侧髁突均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骨皮质缺损,其中13侧髁突运动过度、5侧髁突运动受限;10侧关节腔内可见积液。21例患者RW-splint治疗后,可复性前移位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由(25.7±2.6)°减小至(19.1±1.6)°;关节盘长度(11.1±1.3)mm缩短至(9.1±0.7)mm,治疗前、后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及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_(角度)=2.889,P_(角度)=0.014;t_(长度)=2.354,P_(长度)=0.023);不可复性前移位患侧盘突角度由(26.4±2.3)°减小至(24.1±2.1)°,关节盘长度(12.0±1.3)mm缩短至(11.9±1.2)mm,治疗前后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_(角度)=1.897,P_(角度)=0.082;t_(长度)=1.076,P_(长度)=0.124)。结论 MRI不仅能够无创、准确诊断TMD,而且能够客观评价RW-splint治疗效果。
- 邝思驰陈正张丽娜姜航何炳均沈敏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是导致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不良和肝衰竭中最难处理的一种胆道并发症,其发病率为5%~15%。目前对ITBL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金标准,但其存在并发症和有创性。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王劲刘静静胡冰何炳均颜荣华苏中振姜在波单鸿
-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疾病磁共振成像弥散超声造影
- 肝癌原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癌原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肝癌肝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重点分析肿瘤复发患者的CT和MRI表现、复发部位及复发时间。结果161例肝癌肝移植术患者术后复发29例,复发率为18.0%。复发者的原发肿瘤分期为Ⅱ期4例,Ⅲ期7例,Ⅳa期8例,Ⅳb期10例。肺部复发21例,呈2~3cm左右结节状病灶,4例伴有胸膜复发。移植肝复发9例,呈多发结节型4例,弥漫型及巨块型各2例,单发结节型1例,其中2例伴有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复发9例,见于肝门区、小网膜区、胰头周围、腹膜后及后纵隔,其中1例伴有淋巴结融合、坏死。骨骼复发4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CT呈不均匀低密度影,MRI呈不均匀长T1、长1、2信号影,2例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与移植肝、淋巴结、骨骼及其他部位相比,肺部肿瘤复发率最高(P=0.001)。Ⅳb期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期-Ⅳa期患者(P=0.001)。4例Ⅱ期肝癌肝移植后均在1年后复发,25例Ⅲ~Ⅳb期肝癌均在1年内复发。结论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以肺部及胸膜最多见,移植肝、淋巴结次之。Ⅱ期肝癌肿瘤复发晚于Ⅲ~Ⅳb期肿瘤,IVb期为肝癌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CT和MRI检查在肝癌肝移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王劲何炳均姜在波张亚琴单鸿肖如张建生罗琳邝思驰陈规划杨扬
- 关键词:肝移植肿瘤复发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PTC或ERCP检查,病理或临床定期随访资料为标准,筛选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4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将其分为缺血性胆管病变组(ITBL组,29例)和无缺血性胆管病变组(C组,17例),测量移植肝实质的ADC值(b值:600s/mm2),并对DWI序列上移植肝胆道系统信号和MRCP上胆管树进行观察。结果ITBL组和C组的移植肝ADC值分别为(1.456±O.286)×10-3 mm^2/s和(1.716±0.391)×10^-3mm^2/s,ITBL组ADC值低于C组,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DWI上ITBL组和C组胆管壁信号增高发生率分别为82.8%(24/29)和5.9%(1/17),ITBL组DWI上胆道壁信号增高主要发生在肝门部胆管及肝内小胆管(70.8%,17/24)。ITBL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TBL组21例伴发胆泥,DWI上呈高、等、低信号,C组中胆管管腔内未见异常信号。结论DWI上ITBL主要表现为肝门部及肝内小胆管管壁信号明显增高,移植肝ADC值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学改变,可能对ITBL的早期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敏感的监测指标。DWI作为一种新颖、无创、简单、实用的方法在肝移植术后ITBL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刘静静王劲单鸿何炳均许长谋姜在波李名安邵硕周泽浩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移植胆管
- 磁共振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在小肾癌(直径≤3cm)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性肾癌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及嫌色细胞性肾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1.5TMR动态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T2WI假包膜显示率为81.81%;17例病灶在皮髓早期有较明显强化;3例病灶在皮髓早期强化轻微;2例肿瘤囊变,囊壁明显强化。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MR术前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为86.36%,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0.91%,肿瘤侵犯肾筋膜诊断准确率为95.46%。结论MR对于小肾癌的术前检出、诊断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亚琴方友强沈敏单鸿王劲何炳均刘凌云
- 关键词:磁共振肾癌